许双成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指导方针。在教学中,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着力点[1]。“三全育人”既具有理论内涵,又具有实践导向。就理论而言,它是外在于教学的宏观育人指导思想;就实践而言,它是内在于教学的微观育人体系。教学中“三全育人”体系的建构,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探索新时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载体。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的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创新了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成为新时期“三全育人”新的实践载体。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我党的宣传工作时指出,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说服启发为主,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力压人。以理服人不仅是我党优良的工作作风,也是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唤醒群众,要让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从群众对国际国内事务的关切中,从群众对日常生活的关切中,寻找理论的切入点,并以理论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理论才能掌握群众,才能为群众所信服。换句话说,思想政治工作要有实际效果,就要讲“理”,就要以“理”服人,不能空口说白话。“理”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品性、革命品格、科学品质的彰显。“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性,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性。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讲清“理”,讲透“理”,就要以“理”服人。我们不怕讲“理”,因为群众手中有真理。高校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的双重任务。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与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育,要使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在知识与能力上扎实过硬,而且在政治上、思想上要忠诚可靠;要使当代大学生从思想深处服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革命性、科学性,将共产主义确立为自觉信念与坚定理想。这就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来讲“理”。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收实效,要竟全功,还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讲“理”,并且要讲清“理”,讲透“理”。讲“理”不是灌输,不是说教,而是用马克思主义印证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青年的思想与行动。讲“理”不是空谈,讲“理”要以问题为导向,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从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到方向,引导他们明事理、立志向,催促其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但是“当前高校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简单说教、一味灌输的做法还是非常盛行的。”[2]灌输的课堂,教师本本主义至上,照本宣科,不关心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际,不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生动实际;灌输的课堂,教师局限于条条框框,完全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体系,要观照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的课堂,僵化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的“三全育人”难收实效,难竟全功。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遵循,是新时代围绕立德树人建构的新的德育格局和育人模式。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就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讲“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就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因素,整合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探索课堂教学新的育人模式,以此作为立德树人的实践载体。
“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3]内含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重在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知识涵养、社会实践进行价值引领。“三全育人”,首先是全员育人。全员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全员育人的方法是民主协商,有“理”讲“理”。全员育人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就要讲清“理”,讲透“理”,而不能简单说教、一味灌输。讲“理”要从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入手,在引导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使他们认清世界发展趋势,明确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与个人肩负的时代使命结合起来,将个人进步融入社会主义建设洪流之中,以此实现人生价值。当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最大的真理,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最大的实际。课堂教学的讲“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来观照生动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阐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指明新时代中国青年进步的根本方向。课堂教学的讲“理”,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来映照大学生绚丽多姿的生活,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将奋斗的青春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翻转课堂是技术促进的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下卓有成效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实践载体。翻转课堂是教师“讲理”、学生“明理”的主场。学生“明理”从问题开始。翻转课堂是天然的问题场域,也是师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场所。翻转课堂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将课堂教学结构一分为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在课前,学生通过网络教学云平台自主学习预定的内容,学习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师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明确各小组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各学习小组在搜集、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表征,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实现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翻转课堂的问题解决过程,首先是师生民主协商的过程。教师一改以往教学中的权威形象,与学生畅谈学问,娓娓道来,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思想的种子在心底萌芽。翻转课堂的问题解决过程也是师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熔铸人格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辩难、质疑、讨论,学生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念,思想的火花悄然绽放。由此,翻转课堂的问题解决具有了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学生面临新课题、新情境,按照既定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心智操作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师生民主协商,形成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方法,坚定社会主义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过程。基于此,翻转课堂通过民主协商、有理讲理,使学生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品性、革命品格、科学品质,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终身信仰和坚定追求。由此,翻转课堂通过问题解决,鼓励学生“有理讲理”,最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的目的。
学习是个体追求和创造意义的过程。“意义创生是知识学习的必然结果。”[4]个体学习过程中意义感的获得,是激发个体学习动能,提高其思想觉悟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学习从问题开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创生学习意义的过程。由问题解决创生的学习意义,与学生的自身经验融为一体,成为学生成长的“基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从问题开始,以问题导向帮助其答疑解难,促进其全面发展。翻转课堂促进了学习意义的生成。翻转课堂内含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在这两个层次不断转换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价值判断、信息系统和思维方式,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主体间的意义建构。”[5]翻转课堂创生学习意义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能,提高其思想觉悟,促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翻转课堂创生学习意义的基本方法是关联学习内容与学生发展,使学生领悟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罗杰斯认为:“个体只会有意识地学习与增长或保持自我有关的事情。”[6]也就是说,只有学习者意识到学习与自我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不学习不能成长,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有可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学习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学习意义的生成,是学生展开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如果没有学习意义的生成,个体的学习就不可能发生。翻转课堂是一个问题场域,也是创生学习意义的场所。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基于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基于课堂协作探究、解决问题。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学生“依据其意志与情感对教学中的事物知觉后自主选择、自主解决的结果。”学生对问题的自主选择与自主解决关联了学习内容与自我成长,由此生发的学习意义生成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进而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意义的生发,不止于个人意义的生成,而以社会意义的生成为鹄的。学习的社会意义基于学习的个人意义生成,是学习个人意义的升华。但学习的个人意义又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学习社会意义的根基。倘若没有学习个人意义的生成,学习的社会意义便无由生长。譬如一颗种子,必须先长出茎和干,才能长出叶和花,不能直接从胚胎开花结果。基于学习个人意义的社会意义的生成,凝聚青年为个人奋斗的意志和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意志,激励青年从追求个人幸福到投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翻转课堂通过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学习的个人意义向社会意义的升华。价值引领也是“三全育人”的目标指向和方法遵循。以价值引领为切入点,翻转课堂凝聚教师育人共识,挖掘教学的育人元素,汇集教学的育人资源,构建起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机制;以价值引领为切入点,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突出“立德”的优先性,突显“育德”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观念上、方法论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深刻领悟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站稳立场,坚定方向,勇毅前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翻转课堂以价值引领彰显“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指向,以价值引领突显“三全育人”的教学过程特征,由此建构起多维并进、综合融通的“三全育人”教学体系,使得翻转课堂拓展为新时期“三全育人”协同机制下卓有成效地培养人才的实践载体。具体来说,翻转课堂是通过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创新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最终达成课堂教学以课育人的根本目的。首先,翻转课堂创新了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对话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通过教学对话,师生彼此表达关切,交流思想,探讨观点,辨别是非。在对话中,教学润物无声地达成价值涵化与观念认同。其次,翻转课堂通过更新教学资源,实现以课育人的目的。翻转课堂通过丰富教学资源类型,拓展教学资源形式,转变教学资源呈现方式,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革命精神的传承、科学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的涵养融入教学资源的呈现与应用之中,将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坚定信念,熔铸为学生的精神之魂。再次,翻转课堂通过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达成课堂教学以课育人的根本目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形成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协作探究两个紧密联结的教学环节。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这两个紧密联系的教学环节,翻转课堂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由线下向线上的延伸,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覆盖,由此建构起教学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概而言之,翻转课堂遵循“三全育人”指导思想,是宏大的“三全育人”思想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应用与具体体现。翻转课堂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意义生成、价值观确立紧密结合起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课堂协作探究解决问题,将学习意义的生成与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融为一体,使大学生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在为国家建设、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由此,翻转课堂成为新时代“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也由此,教学发现了翻转课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逻辑进路。这一逻辑进路的发现,对于将“三全育人”思想通过新的形式贯彻下去,使新时代育人思想以更新的形式落地,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