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浩
(上海市南汇监狱 上海市 201318)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前,距2035年远景目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还需深入领会和加强理解,以现在的认知我们还很难准确表述出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我们需要打造排头兵、试验田、新高地,建立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动力、以综合配套改革供给为主要特征、对全国监管场所产生深刻影响的实验监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让少数排头监区先行探索现代化,带领全国监管场所稳步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使命上升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新高度,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展示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体现和有力支撑。这一新成果涵括“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两个义项,我们首先要关注制度框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强调制度意识与制度执行的生成、提升与实施效能。聚焦“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这一新主题,以“综合配套改革”彩绘蓝图、勾勒前景,我们可以看见波澜壮阔的改革施工图,探索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监区(以下简称实验监区)建设对监狱系统贯彻中国式现代化布局具有从0到1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监狱事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一新使命,要求我们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机遇和挑战了然于胸,只有想出化解风险的高招,才能启动防范风险的先手。在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打造少数综合配套改革排头监区,对接服务“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改革创新与试错成本控制在最小区域,做好风险测试和压力测试,是深刻阐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实化路径、具体措施和战略选择。实验监区作为新一轮高水平改革和更大范围改革的试验田,对促进新时代政法工作改革和提升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配套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热门词语,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工业化道路综合配套改革、城市圈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农业现代化综合配套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基层医疗综合配套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等。2005年中央批准上海浦东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试点,国家集中了最新理念、最佳政策、最优资源、最好人才,将上海浦东打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由此揭开了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时代篇章。近年来,中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发展迅速,参与地区不断扩容,改革持续推进,成效日趋显著,建设实验区的做法具有易复制、易推广、易操作、易成功之特征,其迅速扎根全国,呈现出强大生命力。其中有两条实践经验,即“对接国家顶层设计的改革实验”和“以支点撬动整体的改革经验”,最为关键,供全国借鉴和复制推广在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源自两份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即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监区”这一新理念是学习借鉴“以支点撬动整体”的改革经验,志在为监狱体制现代化布局提供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
综合观察,各省(区、市)、各行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主题不一、各有特色,总体上看都能立足行业前沿阵地,找准改革突破口,通过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为顶层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改革参照和战略选择。其主要功能集中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系统性的前瞻研究,二是敢为人先的改革功能,三是资源集成优化,四是巨大示范效应,五是高端人才培育,六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七是优化总体战略布局。这些功能效应与监狱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布局调整高度契合。这里有大量成功经验、成熟模式可供监狱工作者借鉴学习:比如资源集成优化,体现在“打造理念、信息、资本、技术、高级人才和现代经营管理集聚的核心,带动区域高增速高质量发展”;又如巨大示范效应,体现在“作为改革的一个试验场先行探路、超前探索、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并将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比较成熟的有益经验普及复制推广”等。各省(区、市)、各行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用于探索实验监区建设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和强烈的示范效应。实验监区作为推动新一轮监狱工作改革的前沿阵地和科学基地,具有先行先试事半功倍之功效,是全面推动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监狱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监区作为监狱工作的基层组织,是最前沿的监管改造阵地,加强新时代基层监区建设是监狱工作的根基所在、力量所在。
实验监区是监狱系统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高地,是推动监狱体制现代化布局的探路者,是创新监管工作顶层制度的试验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是引领监管事业纵深发展的改革深水区,是监狱事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孵化器,是勇立时代潮头的科研感应器和科研服务基地,是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点支撑,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对接服务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尝试。实验监区是监狱系统自主设立和探索实践综合配套改革的特殊改革开发实验区域,其主要目的是以监狱体制现代化布局为根本,以创新监管工作制度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需求,将监管改造功能与监管改革功能(“双改”功能)①融为一体、并轨建设。它是的研究型改革实验监区,被赋予先知先行先试和承担探索未来模式的职责使命,扮演着监管事业改革先遣队、侦察连、排头兵、探路者、示范者角色,它将监狱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内化于具体的体制机制建设,引领实现改革红利共享和改革成效惠普。
探索建立实验监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全面深化监狱工作改革,有利于更好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大局、服务社会发展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建立改革新高地是建设实验监区的明确目标,承担着以创新促改革、促发展的功能任务,发挥着通过局部改革试验为全面扩大改革做好风险测试和压力测试的重要作用。创新监管工作制度是建设实验监区的核心任务,作为监狱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的试验田,要在党建、队伍、监管、改造、保障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和自主革命。确保绝对安全是建设实验监区的底线保证,实验监区的隐性功能包括消除不利于现代化布局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把“双刃剑”存在刀刃向内的风险,在探索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要注重防范自身风险,对接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职责使命,这是实验监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底线要求。可复制可推广是实验监区的基本需求,尊重地方首创精神,推广基层首创经验,最终目的是把自身探索实施的改革措施,复制推广到监管改造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建设实验监区是监狱系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融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接服务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对监狱工作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引领意义。宏观上看,实验监区肩负着加快推进“一个统筹、四项职能”(即统筹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履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和公共法律服务等职能)战略部署,促进依法治监、综合治理、科技赋能的职能转变,积极探索刑事执行新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加速发展开辟新路径、累积新经验,是服务国家安全战略和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有力之举。中国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的起点就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实验监区作为自下而上的基层首创,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对促进监狱体制机制改革和优化布局调整具有强烈的示范引领效应。建设实验监区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具体表现在置身监管规律、感知历史更新、探索未来模式、打造排头监区、创新顶层制度、孵化高端人才、引领行业潮流等方面。
随着监狱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财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监管设施明显改善,铁军建设成效显著,当前监狱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与挑战。
外部环境矛盾突出,安全管理高位运行,思想、制度、利益束缚是制约监区发展的三大阻力。一是外部环境矛盾突出。国际上大国博弈加剧,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内人口结构变化、科技革命盛行、产能优势转换、反腐态势高压等,滋生和诱发犯罪的因素不断增多。二是安全管理高位运行。伴随着社会矛盾演变,刑事犯罪高发且方式多变,新型犯罪手段呈多样化、复杂化,高智商和新型罪犯(“高新”罪犯)群体持续上升,罪犯学历层次快速提高,改造与反改造思想斗争日益尖锐,罪犯“趋伪改造”②新特征日渐凸显。此外,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规范性工作不够标准和创新性工作不够是困扰监区发展的短板。三是思想、制度、利益束缚。狱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想守旧、制度束缚和利益枷锁仍是影响监管改革的主流因素,监狱中高学历民警、高级别警长、高级专业技术警力群体(“三高”群体)还需进一步整合规划。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十四五”规划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带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当下必须借势发力做好自身发展规划,对接服务和主动融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迎接机遇挑战的有效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内需驱动,改革是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必须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把握新机。当前中国监狱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明显,治理效能提升,安全风险可控,基础设施先进,发展韧性强劲,安全大局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探索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综合配套改革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相对统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深耕改革生态,厚植发展根基,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引领监狱工作平稳步入改革深水区。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呈现“三期叠加”新特征,即改革红利共享期、维护安全稳定期和现代治理建设期叠加并存,监狱体制现代化进程必然要经受战略、制度和实践的检验与挑战。一是在改革红利共享期的战略挑战。国家改革红利释放和监狱战略布局调整叠加并存,机遇与挑战叠加并存,建设实验监区是事半功倍的实化之举,它既能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为推动新一轮改革指明努力方向、实现路径和具体措施③。二是在维护安全稳定期的制度挑战。对应社会快速发展演变,监狱系统正面对法治、理念、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风险考验,监管制度供给不配套、不适应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针对“高新”罪犯的监管改造、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综合业务等配套制度仍存在较大缺口。三是在现代治理建设期的实践挑战。实验监区作为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实现路径和支点支撑,它不仅要求实现改革方式“度”的简单量变,更是追求发展性质的“质”的重大跨越,能为更好服务和推动监狱体制现代化布局筑牢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监狱工作主责主业和本质职能,聚焦“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这一新主题,探索“综合配套改革”这一新模式,规划“三高一现”(即高级别、高文化、高标准,一体化和现代化)方法路径,打造具有“双改”功能实验监区,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和监狱基层治理的效能,为推动监狱体制现代化布局提供模型参照和战略选择。
提级规划研究型实验监区,考虑建设副处级实验监区,为政治建设、党建工作、警务改革等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坚持政治引领
政治方向处于党生存发展第一位,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要将“坚持党的绝对全面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最高标准。实验监区作为监狱现代化布局的探路者,坚持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支委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安全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探索政治建设“制度良种”,要从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基础、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和提高政治能力七个方面着手规划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推动制度型政治建设落地落细、见实见效;在具体项目上先行试点政治学习教育体系,构建日学强国、周谈体会、月度交流、季度检查、半年测评、年度回看的“政治学习教育循环机制”,为推动政治建设具体化和制度化打牢基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准确贯彻和全面落实。
2.党建工作先行
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将这一首要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实验监区作为监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试验田,以党支部标准化体系为“总施工图”,以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工作为抓手,抓好具体落实。在亮点特色项目上,借鉴上海狱务公开标准化的成功做法,探索实践党支部开放日活动,以党务公开、支部展示倒逼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向“实”发展,以党建示范引领促内涵、促质量、促发展。常态实施“三亮两带”(即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支委带任务、党员带群众),结合实验监区诞生日、“七一”党的生日、民警政治生日、父亲节母亲节等,组织“红色试验田”“警心向党”“党爸党妈”等主题党日活动;创建“四高”党小组(即由高级警长、高学历民警和高级专业技术民警组成的高标准党小组),确保“抓党建、带队伍、促业务”落在实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警务改革示范
注重实验监区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推动警务管理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发展。以深化示范监区建设为契机,按照深化两级管理既定“三做一优”(即做强监区、做精警务组、做实承包监组和优化科室)步骤,聚焦做精警务组,实施警务组简政精业改革。按照制度文件要求,实施警务组“业务分离”改革,将与制度规定不相符的业务工作绑定职责民警从警务组分离,并纳入业务工作组由监区分管领导统筹负责。实验监区警务组实行狱政、教育、生活卫生、警戒等功能并轨,按照2~3人编制设置警务组一个,让高级警长、高学历民警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驻,对应创建“四高”党小组,加强警务组“五项”专业职责建设(即服务指导承包监组工作、分析研判条线工作发展、开展疑难问题攻关攻坚、建立工作效能考核评估和提升科研转化效率),进一步优化配置,完善职责,规范警务组专业运作。深化狱内医疗卫生改革,从临床医务、传染病防治和康复管理三个方面集成优化,促进狱内医疗卫生工作提职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医务相关基础建设,参照人员密集特殊场所(特别是三甲医院候诊大厅)基础建设,强化监管区的通风系统、消毒系统、增氧系统和老病残便利辅助设施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整合传染病防治工作,集成优化核酸抗原、环境采样、应急处置、消毒消杀、生活卫生、健康防护与健康教育等手段,推动成立监狱传染病防治专职部门;开拓康复管理新业务,注重康复保健与临床医学优势互补,探索药茶入监、康复小组、健康管理等具体项目,从身体、心理和环境适应三个方面构建康复管理新业务。
以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为契机,从队伍建设、功能建设和品牌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建设文化品牌实验监区。
1.优化队伍建设
重视狱内高学历、高级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储备应用。规划监狱50%以上硕士学位民警进实验监区,或实验监区警力配比达到50%以上硕士学位;试点轮值监区长工作制,逐步推行和常态开展挂职交流,轮值监区长协助实验监区主要领导落实各项工作,构建“区区联动、驻区孵化”的创新型、改革型人才培育模式,发挥重点功能承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端人才成长孵化基地;试点由高级警长带教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民警工作机制,搭建“经验、逻辑、技术”优势互补平台,考虑承办高级警长刊物,设立监狱网站高级警长专栏,搭建高级警长经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经验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通过专刊专网展示,同时完善职级晋升评价机制,立足监区,服务全局;试点监区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派驻制,逐步推行狱内侦查岗、信息化管理岗以及老病残监区医务管理岗等派驻制建设,畅通高级专业技术职业发展路径,促进优化科室指导服务监区工作方式,定期召开派驻岗位工作例会,常态开展派驻民警谈心谈话,为“四位一体”责任监督拓展新方法、新路径,促进公正公开、阳光透明、信息畅通的警营文化建设,打造全国首例文化品牌实验监区。
2.聚焦功能特色
坚持基础在“学”、立起根本在“固”、抓牢关键在“做”、突出重点在“改”,主动对接社会形势变化,理性研判自身押犯结构变化,认清在押犯结构中学历提升、犯罪手段革新、思想隐蔽更深、“反改造—伪改造—真改造”三段结构的趋伪变化等新特征新问题,聚焦“高新”罪犯群体,注重教育改造资源精准投放、集成优化,以高文化素质队伍对接“高新”罪犯监管教育改造,促进教育改造质效持续提升;秉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文化育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的理念思路,推动民警成长进步与监狱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注重依托重大改革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基本形成监管改造高端人才孵化成长基地和监管改革高尖人才聚集基地,建设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科研服务基地,打造全国首例“高新”罪犯监管改造功能实验监区。
3.确立品牌定位
实验监区注重“双改”功能合二为一、融合并进,以监管改造功能和监管改革功能合并建设为亮点特色,打造驱动发展“双引擎”,以功能特色、品牌特色巩固地方特色,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实验监区定位于“高新”罪犯监管改造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改革先导区、高端人才成长孵化区、科研服务聚集区,一方面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启动抵御和化解风险的先手;另一方面通过集成优化内部各类资源,促进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在顶层制度创新设计上,围绕狱内大循环和狱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探索实践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方向趋同、并轨推进,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预期相对统一,促进行政管理重心由“必须为”向“主动为”转变,激发自转内生动力,打造全国首例“双改”功能特色品牌实验监区。
从执法管理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应急处突体系和改造质效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探索实践高标准实验监区建设。
1.执法管理体系
严格执法管理,强化法治理念、思维和能力的培育,提升监区法治、共治、自治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学法用法制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建立以案释法制度;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及重大监管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用健全权责一致的执法责任体系,完善执法办案责任机制,健全执法监督、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法过程全程记录制度,规范落实执法证据保全机制,确保执法重要事项、重点环节全程留痕;建立执法质量检查和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执法考核评价体系,助推执法管理工作从规范化、标准化向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2.责任落实体系
构建辐射全员的安全责任落实体系,层层压实安全主体责任。实行班子带班制现场管理,提高隐患发现整治能力和应急处突联动反应;建立民警执法权力和责任清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健全完善承包监组改造质量评估标准,落实权责一致,提升承包监组管理工作质量;健全警务组成员选配标准,实施警务组简政精业改革,促进警务组功能回归本位;健全民警执法保障措施,试点现场管理民警穿戴警用巡逻马甲,进一步提升执法形象和执法权威,提振队伍精气神,以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执法新形象提升同行关注度,为全面普及和复制推广打造示范样板。
3.应急处突体系
应急处突是监狱整体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和常态演练,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完善应急处突预案体系,全面提高研判预警、动态管控和应急处突能力。老病残实验监区注重场所人员密集、病原体较多、病犯体质差、心理素质差等特征,常态开展比武练兵、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重点预警预防脱逃、自伤自残自杀、狱内行凶、突发传染病疫情、群体性食物中毒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事件,促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4.改造质量体系
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构建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教育方法创新为关键、以教育资源整合为依托、以教育队伍建设为保障的改造质量体系。在创新教育改造制度建设上,确定竞争的基础地位,注重比较优势转换,在强制性教育体系框架内促进“被动学向主动学”“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促进改造质量持续提高和向好发展;持续优化监狱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保障,鼓励民警考取教师资格证,逐步推进监狱教师持证上岗,推动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狱内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借助法律专业力量对罪犯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教育;立足大墙内外双循环,认真做好刑释衔接和帮教安置工作,引导罪犯积极改造,帮助罪犯顺利回归。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监狱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五安全一稳定”(即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学校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信访维稳)工作目标,探索实验监区一体化管理、运行、发展。
1.完善“线下一体化”管理
健全“评估、管理、矫正”一体化管理。扩展罪犯改造评估结果运用,健全“一人一案一册”个别化矫治工作机制,探索自杀风险评估高危罪犯生命监测工程,试点应用生命监测手环高科技技术,力争实现分控平台全景式视觉化监测生命体征,提升非正常死亡技防工作水平。完善“产、学、业”一体化运行。统筹惩戒、感化、习艺、心理等矫治手段运用,对接罪犯就业期望和社会用工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选康复劳动项目;探索建立艺术矫治发展基金,增强习艺劳动价值实现和社会认同。深化老病残犯“关押、管理、改造、康复”一体化发展。将老病残分类改造放在监狱工作创新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落实七项细化清单(细化看护等级评估、细化分押分级管理、细化康复项目管理、细化分类教育制度、细化生活分级保障、细化预警防控机制和细化诉访工作机制);注重康复矫治与临床医学优势互补,正视慢性基础性疾病罪犯群体“强烈康复需求”与“高位医疗支出”之间的矛盾,试点推进药茶入监项目,促进病犯群体身心健康、持续稳定和改造质量持续提升;注重教育改造与康复矫治资源互通,将老病残犯“兴趣小组”整编改建升级为“康复小组”,将多年积累的教育改造科研成果(如静思、音乐疗法、粽编折纸、书法艺术、康复劳动等)实化为罪犯康复矫治技术;建立和模拟康复管理科运行,结合“评估、管理、矫正”一体化推进,由“改造评估岗、医疗管理岗、心理咨询岗、康复劳动岗”责任民警共同组建康复管理工作组,从身体、心理、环境适应三个方面构建康复管理业务框架,将康复管理新业务和康复矫治新技术植入实验监区先行实践、建模运行、孵化成长,为深化狱内医疗卫生改革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2.推动“线上一体化”运行
准确研判“线下一体化”执法管理存在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和建设需求,搭建“线上一体化”智慧统一管理平台〔1〕。典型问题有基层民警简单耗时的重复工作多、罪犯自杀脱逃等案件预警难、二次违纪危害大且控制难、罪犯改造质量提升难、社会舆论传播快、与狱外资源协同效率低等。共性问题体现在民警日常工作多、监管安全压力大、改造质量评估缺失、执法公开要求高、业务融合效率低等。建设需求是指围绕监管、执法、教育、安全等综合配套的智能辅助技术“一体化”建设〔2〕。注重以数据融合共享为基础,搭建以数据为核心的一体化构架,打造平时执法便捷、“战时”反应快速的“智慧统一管理平台”,保障监狱平时安全和“战时”稳定。打造“一现场、两平台”(即执法管理现场、分控指挥平台和智慧统一管理平台)监区智慧联动,建设具备党建、会议、实训、指挥、监控等多功能一体化“智慧统一管理平台”,体现“平台统管”“一网通办”“智慧联动”实战化效应,为探索建立监狱“数据运算中心”“智慧大脑”累积经验,为促进监狱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现实依据和行动指南。
3.构建“全过程一体化”应用
统筹“线上线下一体化”执法管理应用,构建罪犯在监全过程为主线的一体化改造体系,为先行探索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提供循证支撑。依托智慧监狱数据体系,通过数据运算分析,实现智能化执法管理,探索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过程记录和验证,记录“罪犯收监—(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刑罚执行—生活卫生)—刑释出监”的全景改造链和完整证据链,生成以人脸为标识的罪犯在监全过程档案。罪犯改造质量评估需要大量的服刑证据支撑,例如教育矫治科学化,从“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到“实施改造质量评估”,需要经历认罪服法可信度、个别矫治的差异化、矫治效果的实时评估、依现实表现的动态修正等,这些环节都需要“人、物、时、地、事、情”全过程证据链的支持,需要充分融合监狱各类数据,以数据协同促进业务协同,以全过程记录、智能化管理、智慧化评估,打造罪犯由入监到出监的“全过程一体化”应用。
注重改革效能示范引领效应,以深化示范监区建设为契机,从构建治理框架、夯实治理基础两个方面,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构建治理框架
坚持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加强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工作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综合治理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行政分管主导、警务组分类指导、主管警官直接管理、罪犯改造积极分子委员会服务共治的基层监区治理框架;依法厘清治理框架内各层级组织的权责边界,制定各治理层级的权责清单制度,合理确定其功能、规模、治理方式和权责范围;健全罪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罪犯合理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充分发挥计分考评、行政奖惩、个别教育、心理矫治、文化艺术、劳动改造、刑罚执行等防范化解狱内矛盾的治理效能;实行重大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减轻基层特别是责任民警工作负担。
2.夯实治理基础
聚焦承包监组这一基础实战单元,探索承包监组自治机制,完善由主管警官直接管理的监组自治规范化建设,拓展监区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健全监区内部各治理层级指导服务承包监组自治模式,实行支委班子区域联包、警务组分类指导、主管警官直接管理、监组循环自治格局,推动监区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智慧共享的监区治理服务平台,提升承包监组管理精细化工作水平;试点推行民警“小微权力”执法风险防控机制,把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促进执法效率和公信力稳步提升,拓展与丰富“清廉监狱”“清廉监区”建设的形式与内涵;坚持以思想文化教育和心灵、亲情感化为切入点,做好罪犯服刑生涯规划,引导其认罪悔罪赎罪,筑牢其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根基。
监管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内在的困难可能在监管工作之外,更可能在监狱系统之外,建设实验监区具有先发优势,要敢于突破思想、制度、利益枷锁,进行更为积极的改革努力。实验监区建设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倒逼改革提速,在这个进程中可为全国性监管革命提供巨大的示范效应,改革红利将会持续释放共享,最终推动监狱事业实现快速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超大城市监狱系统应该率先探索实验监区建设,为打造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刑事执行体系打牢基础④,也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注释:
①监管改造是指监狱对罪犯实施的各种管制、管理、教育、矫正等执法活动;监管改革是指监狱监管改造工作改革,通过制定新的秩序规则来替换、更新或改变原有秩序规则。
②“趋伪改造”是指在“反改造—伪改造—真改造”三段结构中,向中间段集中的趋势变化。
③努力方向是“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是“综合配套改革”;具体措施是打造具有监管改造和监管改革(“双改”功能)的实验监区。
④中共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沪司狱委发〔2022〕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