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探究

2023-06-07 10:41张冬梅孙晓晖
关键词:概况教学内容课程

张冬梅,孙晓晖

(长春工程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长春13001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来华国际学生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需要走进中国”的全球化语境下,作为汉语国际推广使者的教育工作者,要设计并搭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平台,为完成这项使命做好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支撑。

就地方高校而言,根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要求,中国概况类课程是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的、必修的课程。那么,如何让国际学生通过这门课了解历史和现实的中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带着兴趣来,揣着文化走,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成为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这项现实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立足《中国概况》课程,探讨面向国际学生实施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教学内容建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概况》课程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既涵盖中国历史的、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国情概况,又囊括中国传统的、当下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那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师要面对的首要关键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突出文化认知和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规范》将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概括为四个维度: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不同的课程对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各有侧重,就认识中国和理解中国这一培养目标来说,开设《中国概况》等文化类课程是目标达成的基本途径,理应发挥主体作用。《规范》中关于“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维度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阐述:“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1]为达成上述目标要求,《中国概况》的教学要力图使学生获得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量知识,从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激发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热爱;同时,结合“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目标,将传授文化知识与涵养文化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加强对国际学生包容、适应多元文化的意识、态度的培养,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认同。

(二)整合教材内容,形成特色文化教学模块

从地理到人文、从历史到当下、从物质到精神,《中国概况》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领域广、跨度大。尤其对本科阶段具有初级汉语水平的国际学生而言,目前的《中国概况》教材普遍难度系数过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常感难以“下手”。针对这种情况,从学习目标、学习对象、内容选择、语言难度和练习设计几个方面入手,根据国际学生生源、种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整合现有教材,筛选既具中国特色又具普世价值的文化教学模块,如地理历史、人口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传统思想、文学艺术、民俗节日等,让学生在契合需求、激发兴趣的认知心理状态下,感受、理解中国文化,在学习、讨论中产生文化认同和接受。

(三)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生相成,提高汉语运用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它是由汉语“综合、阅读、口语、听力、写作”以及“中国概况与文化”等多门课程构成的学科体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出去,学习语言有助于国际学生理解中国文化,而学习文化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汉语。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在文化教学中运用已习得的语言知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互补、复现,可以实现语言与文化学习双赢的效果。我们看到,“语言能力”也是《规范》中设定国际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四个维度之一。与语言类课程相比,《中国概况》教学词汇量和词汇难度更大。鉴于留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解时应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平实、自然、通俗易懂,要尽量用已经学过的词汇讲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适当采用双语教学。《中国概况》与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相生相成、同向同行,能够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长期、持续的联动效应。

二、完善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形式

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国际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及受教育背景不同,导致中国概况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无法让学生形成自身的感悟和体验,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为提升教学效果,《中国概况》以教学目标为依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模块,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中国的地理、历史等基本国情常识,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介绍为主。而对于其他大部分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互动参与则更为有效。比如,在介绍“一带一路”倡议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国家与中国的友好交流情况;在学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新四大发明”(网购、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的介绍让学生兴趣高涨,他们会积极回应“新四大发明”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实际便利。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国的饮食文化”等教学模块,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情境沉浸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及民俗特点,还可以通过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进行文化对比……这些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作为一门融知识、能力与情感属性为一体的课程,《中国概况》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翻转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他们体悟和接受中国文化,也更有利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二)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

由认知到接受再到传播,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有效组织教学,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导学学案。学案层次清晰,设置讨论式的、情境式的开放性题目供学生思考与探讨;借助导学学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先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对课上的内容形成清晰的思路,这样,课堂中就可以更有效地听讲和互动。与导学学案同时下发给学生的,还包括线上、线下的其他相关教学资源,这些图文并茂、丰富生动的影像、视频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新冠疫情期间,此种方式使那些暂时不能来华、无法亲身感知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受益良多。

(三)引导学生尊重多元文化传统,接受文化差异

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外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存在明显差异,接受或抵触、认可甚至排斥,都是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对国际学生进行中国国情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文化差异,使他们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2]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主动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把握中西文化共同的基准价值理念,更要了解存在于诸多领域的巨大差异,具备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的能力。因此,《中国概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要给予他国文化充分的认同与尊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与学生平等友好地对话。

三、搭建体验式文化教学的实践平台,拓宽文化传播的途径

课堂教学之外,文化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同维度的文化观察、体验活动等第二课堂。教师要鼓励国际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带领他们走出校园,在实践探索中感受与体会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感知、了解、理解、比较,让国际学生更立体地认识中国国情、更深刻地领悟中国文化。

(一)组织国际学生参与各项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汉字书写、中华诗词朗诵、中华优秀文化知识讲座、汉语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提高国际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又能增进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学生间的人文交流。在春节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包饺子、写对联、写“福”字、编中国结;在清明节组织踏青郊游;在端午节教学生包粽子;在中秋节品尝月饼赏月……通过设计这些体验式文化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学习中国书法、太极拳,感受中国茶艺之美等,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会给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

(二)搭建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平台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在繁荣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社团活动也是让国际学生体验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开放的心态鼓励国际学生融入社团组织,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社团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一起学习成长,不仅能够发展个人的爱好与专长,增进中外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也能够拓展我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促使国际学生更快速地认识中国、激发学生爱华情怀。

(三)开展校外文化参观体验活动

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让课堂教学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学界提出中国国情教育应采取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亲自观察,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3]可以组织国际学生到当地的中国企业参观,让学生看到中国的科技创新,感受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发展活力;带领他们参观当地博物馆及历史文化景点等,让国际学生感知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体验切忌走马观花,一定要有精心的策划与有效的组织,学生要带着任务与思考,把走访、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在新鲜的体验中开拓视野、学到知识,提高语言交际技能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通过《中国概况》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增加教学内容表述、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际学生文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国际学生了解中国的核心价值、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消除刻板印象,增强文化认同感;对政治、文化、宗教差异的理解,会让他们懂得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自觉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和思想传统的“中国式”行为准则,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坚持课堂教学与体验式文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之外的实践拓展,可以增加教育的直观性,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穿插、互补与复现,有利于国际学生理解和接受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国际学生是中华文化的显性传播者,亲华、友华的情感会使他们自觉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4]

猜你喜欢
概况教学内容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