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路径初探
——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思政课教改的启示

2023-06-07 10:02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黄炎培思政课思政

(1.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天津 300250;2.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思政课是融知识传授、理论阐释与思想引领和情感交流于一体的课程,它是宣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黄炎培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伟大先行者和奠基人,认为职业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的,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职业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关注的重要基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理念和元素,是可与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是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也是教育理念中“爱国爱民”的高度概括体现。在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的思政课改革活动中,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担负着重要使命,对于当今高职院校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有着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启发作用。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一)新时代思政课功能发生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会议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他指出高校思政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并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以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中发表讲话:“‘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2022年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开展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一系列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及德行举止的主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功能。

(二) 新时代思政课改方向发生新变化

在目前行业革新、信息化进步、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也随着发生巨大变化。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对全国高校马院提出了建设的整体要求。两个文件的出台,对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指明了工作方向。对思政课的教师、教材、教法提出新的改革方向和思路,进一步推动了“三教”改革研究及发展。在新时代,如何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引下,特别是“劳工神圣”“职业平等”“工匠精神”等思想理念指导之下,将思政课程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成为当今思政课改革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三)新时代思政课体系发生新变化

目前,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由原来的核心“两课”调整为以“必修课”为核心、“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为两翼的“1+N+X”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群。 必修课中于2021年9月新增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另两门《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课程均采用2023年出版的最新教材。针对最新课程和最新版的教材的全新课程群体系变化,以及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存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融合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探索融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着重探讨其生成路径和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黄炎培思想对高职思政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意义

(一)“敬业乐群”“为群服务”的思想与高职思政课的价值取向趋同

“职业教育的第一要义即为群服务”,这是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核心认识。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其具体目标由“个人谋生”到“服务社会”“尽其对群的义务”进行了教育目标的升华,并高度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就是指热爱自己的职业,勤学苦练,献身事业,有责任心、事业心。“乐群”就是指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学生间能互励合作,共同提高,培养学生做到“利居众后,责在人先”。黄炎培还特别强调“忘掉了为群服务的宗旨,只为个人谋生利益,只知道挣钱,毕业后就会贩鸦片、外国货,干缺德的买卖,为富不仁,不择手段”。由此可见,黄炎培先生注意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以现在的教育目标去衡量,黄炎培先生的教育理念都显得难能可贵,充分显示了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感。在黄炎培职教思想中,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产生实效。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切合实际,有实用性。黄炎培曾说过:“求学必求当世必需之学,教人必教之为当世不可少之人”,“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 授以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而已”。所以说,黄炎培提倡的“敬业乐群”“为群服务”的思想与高职思政课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趋同,这不仅是我国近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立场的体现,也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各专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人格完整”“爱国爱民”的思想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一致

黄炎培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人格训练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反复强调“人格必须完整、人格一条毁弃,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 他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铁的纪律,金的人格”,这是做人的根本。这是一条走“教育救国”路线的职业教育思想,其核心价值体现为“爱国爱民”,为不同时代的高职人才培养都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人才培养红线,极大地彰显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铁的纪律,金的人格”,要在点滴中孕育中国精神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宗旨的最好体现,引导学生明确为谁服务,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奋斗目标,同样也是治愈当代大学生享乐主义、躺平、摆烂等个别问题的最好的良药。

(三)“劳工神圣”“工匠精神”与思政课程需同向同行的内在要求统一

黄炎培中的“劳工神圣”“工匠精神”思想是职业教育夯实人才培养之基的核心观点,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职业教育中严重阻碍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形之礁石”是在职业教育中只重视理论、书本而轻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中如果有学生认为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是最苦的、最低贱的,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黄炎培认为教育过程中正确的做法是,应该重视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协调性。即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个人而忽视社会,或者只注重社会而忽视个人,二者同样是错误的。社会中也有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低学历、低能力,错误地将学历低、职业环境差、社会地位较低、收入不理想以及就业不乐观等问题一味地归结于职业教育。一部分高职学生受到社会中这种错误的偏见影响,开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降低,从而对学习缺乏了应有的信心和热情。在学习过程中,这部分学生产生了理论不喜欢学,可动手能力也差、技术不精的眼高手低现象。所以说,对职业教育而言,不仅学校要“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更应着力宣扬“劳工神圣”“工匠精神”的理念;对职业教育学生而言,不仅应该树立“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观,还应该“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并且“具备对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从此观点来说,这与目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同向同行的内在要求是统一的,是一致的,但也需注重职业、专业与社会的联系,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三、高职思政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中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体现

一是从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角度,将高职思政课教育放在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开展链条式长周期育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探索与人才培养的最佳“融合”点。

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哲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时在教学一体化设计中也要兼具系统性、融合性、开放性。不仅仅在专业课的建设中,同样在思政课的建设中仍然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在职业教育所倡导的“职业”“专业”与“人”中寻求最佳的“融合”点。新时代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关键是人才,基础则在于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比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更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更体现实践技能操作的培养、教学内容更强调专业学习的实用性。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要有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而不是仅局限于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创新能力。所以,新时代职业教育应将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下,高职阶段的思政课任务重在夯实高职学生思想基础,增强道德情感,强化情感认同,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立足培养政治坚定、技能精湛的大国工匠,引导学生巩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勤练本领、提高技能,具备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追求和人生理想。这些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核心观点都是高度和谐统一的。

二是从思政课教改的角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融合”,思政课教学中结合专业内容开展教改,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1+N+X”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群,覆盖了高职大一、大二的学习实践的全过程。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我们发现,高等职业教育要在三个层次上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化、社会化。第一个层次是帮助学生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尽量多的职业技能;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进入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某个行业和领域中;第三个层次是正确塑造学生的三观以及培养与专业工作相适应的基本职业素养,为今后就业和人生做好准备。上述三个层次有效融合起来,就能实现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径系统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改目标,能更加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专业特征、学生学情、社会需要等。

三是从“大思政”视角出发,探索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结合的“融合”路径,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实践。

高职阶段的思政课任务重在夯实高职学生思想基础,增强道德情感,强化情感认同,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立足培养政治坚定、技能精湛的大国工匠,引导学生巩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勤练本领、提高技能,具备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自觉追求和人生理想。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强调其政治和价值观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的需求和差异性、专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与体现,导致学生参与思政学习的热情没有获得有效激发。在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主阵地”思政课改革活动中,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学中没有找到并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不像专业课那样天然地、直接地贴合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因而要有效增强思政课内容的思想性、理论的亲和性以及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增进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综上,思政课教师要基于“系统论”从不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专业需求、职教理念和学生职业素养三个模块为基准,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上述三个模块进行“系统融合”,探索一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人才培养相统一、协同发展的“三融合”路径,从而设计构建出同类型人才的专业需求对标体系,进而逆向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构建。从“大思政”视角出发,探索思政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动结合的“融合”路径,是提升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有益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黄炎培思政课思政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