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媛 郑建新
2021年12月,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申遗策略研讨会暨申遗工作推进会在安徽祁门召开。在此次会上,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宣布祁门加入万里茶道申遗城市联盟,并经专家组论证评估认为,“近代祁门红茶(以下简称祁红)贸易史迹,反映了万里茶道后期祁红茶产、制、销的史实, 展示了以徽商为代表的茶产区社群的活跃,展示了茶道贸易对产区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 也展示了近代中国图强自救的实业实践,具备支撑万里茶道的整体价值。”
祁红问世,首走国际市场的口岸,即万里茶道起点的湖北汉口。此地“从1861年开埠,茶市对外开放后,茶叶贸易成为最大的国际贸易。根据《江汉关贸易报告》 载,1861年由汉口出口的茶叶为8万担,1862年为21.6万担,此后逐年增加,从1871年到1890年,每年从汉口出口的茶叶达200万担以上。 这期间中国出口的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 而从汉口出口的茶叶占国内茶叶出口的60%。1895年,从汉口出口的茶叶货值14965355海关两,占总出口的41%,而同期所列其他15种出口货物的货值, 最多者是丝织品的2681257海关两,比重为7.3%,远低于第一位的茶叶。1900年,中国出口俄国的茶叶为468549担, 其中从汉口出口的为390200 担,占83.2%。1908 年汉口茶叶出口983687担,占茶叶出口的62.4%。1861年汉口开埠前后,英国、俄国、日本商人接踵而至。到19世纪中后期, 外国商人与国内各大商帮直接参与茶叶贸易。汉口因茶而兴,金融业、运输业、建筑业及市政建设迅速崛起, 使得汉口以国际化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和世界的面前”[1](P61—62)。正是借助汉口这个东方大茶港的平台起跳, 祁红自清光绪元年(1875)起,经40余年锤打,一跃而起,至民国初炼成“汉口茶霸”。
回顾其中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九江热身。祁红自清末问世,最先去的口岸是江西九江茶市,售与为数不多的洋行,或转销于类似二道贩子的茶栈,且并非顺畅。如祁红鼻祖胡元龙后人胡益谦说:“清光绪元年(1875),元龙从江西修水宁州请来茶师舒基立,学习宁红经验制成红茶,运售于九江,却连遭亏损,负债累累。而胡并未灰心。光绪八年(1882),重新在贵溪村中建厂,袭用老牌号胡日顺,再次制成红茶,运售于汉口,此举成功,销路日广。”[2](P111)其时九江市场,论规模和销售势头, 自然难比汉口。 有学者分析1882年九江茶价(每担),说“上等宁州茶41-44两,上一年39-43两;中等宁州茶33-37两,上一年34-37两;祁门茶32-34两,上一年34-37两”[3](P94)。由此可见,祁红在九江,卖价老二,并非老大。二是汉口崛起。九江练手后,祁红渐渐视野开阔。其时汉口红茶贸易,自清咸丰同治以来,茶商均获利益,大商小贩,莫不踊跃争先。祁红人想闯国际大市场,必须与时俱进,于是跟风赶潮走汉口, 成为必然。 关于祁红到汉口,1884年5月16日《申报》载:“汉口茶市情形,迭次列报。兹接十八日来信谓:宁祁茶,自江宽船到后,又到上海,江裕两船共装宁祁两茶,计十万余箱。十六七两日,沽宁祁茶四十二字,约三万七千箱……十八日,售出两湖与宁祁茶一百数十字。其详细俟后再录。外洋运茶大轮船,共到十艘……”[4](P250)热闹的汉口茶市,使祁红人找到了一片“蓝海”。据1895年6月18日《申报》载:“汉口自通商以来,以茶业为首务,规模宏大,过于他货。自昔六帮倡修茶业公所于小关帝庙前河街中, 设立司事十余人,专管茶务出人数目、过磅、视磅等事,庶免欺蒙之弊,法至良也。今届红茶各稍获利,莫不欣欣色喜,缘山价高昂,较客岁约贵三股之一。洋商因今年货物颇佳,所以价码较去岁有增无减,以故鲜有亏折之家也。 今头茶自头字至四五字, 将已售罄,所余之茶不过数万,业已成盘。未过磅者,西商忽生枝节, 不云货色头面不符, 即云箱面水渍潮坏,种种弊病,无非退盘打折,每担茶约踹价三五两、十两者。茶商不允,以为交易不公,妥集六帮同人齐集茶业公所,共商划一章程,议得新泰、顺丰二家暂不发样。有执事者谓:新泰尚无紧要,惟顺丰停样,办议妥后,再行交易云。按茶商整规,去岁曾经办过一次,系俄商百昌洋行因打扳矮价,公议不准发样;后经广商调处,始能交易如初。”[4](P275)人勤地暖,祁红到汉口,卖价也昂。如民国调查报告云:“祁门种植最为得法, 且每年只采头春, 无二春、三春,故茶质之佳,为各地之冠,而售价亦极大。 销售价目祁门茶最高价每担银20余两”[5](P21)。此后更是势不可当。 据中国近代茶业奠基人陆潆1910年《调查国内茶务报告书》云:“查汉口茶市,合四省之茶记之, 其价值以安徽之祁门茶为最昂。”
祁红走汉口,随着时间推移,销售关系中售量最大者,不是英国,却是俄国。“查上年开盘八天,共沽宁祁、 两湖茶三十八万余箱之多……虽幸俄商踊跃采办,而英商则仍观望迟疑”[4](P261)。追溯俄商在汉口的历史,1874年前后,他们在汉口英租界一带建造厂房, 成为武汉乃至全国最早的现代化外资工厂。祁红到汉口,渐成俄商最爱,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俄商打破英商垄断,直接买祁红,给价也高。俄人爱祁红,不但抢空成品茶,且爱屋及乌,就连加工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碎末,俄人也创新地称作“花香”,加工压成砖茶,运销俄国市场。“祁门茶获利之由,实因昔年俄商不办,英商办往俄地,大获利益。俄商有见于此,顿改前辙,采办祁门茶,价码略高于昔,此祁茶之所以获利也。又,红茶筛下灰末碎片,名曰花香,往时弃而不用。自同治、光绪以来,西商以之轧成砖块,始得畅销”[4](P273)。“1891年4月21日,位于汉口列尔宾街(今兰陵路) 的俄商新泰洋行举行纪念开业25周年盛大庆典,欢迎沙皇尼古拉二世皇太子和希腊王世子的莅临。新泰砖茶厂的两位厂主托克马夫和莫洛托克夫、阜昌砖茶厂主、皇太子的表兄巴诺夫等兴高采烈地出席了这次百年难遇的‘觐见’”[1](P87)。而祁红的“花香”,主要则销往这些厂家。
汉口市场的打磨,终使祁红脱颖而出。进入民国,北洋政府农商部为力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经千挑万选, 于1916年11月7日以第303号《政府公报》形式,向国外及国内各机关力荐祁门红茶。这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官方动作,具体颁发的全文如下:
迳启者:中国茶叶,品质素优,历年在欧美市场,销行颇广。如祁门茶叶,尤擅盛名,盖祁属土质丰腴,生产茂盛,香味之美,世界著称。只以年来山户茶商,沿用旧习,于采制方法,未尽合宜。本部以为改良茶业,必须按照新法,注意莳种修剪,并采摘碾揉烘筛诸事,特遴选谙炼技术人员,就产茶最盛之祁门县,设立模范种茶场,一面推广,分区劝导地方,设法添种,于栽培制法切实讲求。旧时山户闻风兴起,群相效仿,自行集资开山种茶,及仿制新茶者,亦踵趾相接。所制之茶,专主精洁,一洗从前粗器之弊。兹据该场呈送自制茶样到部,此项茶叶系教导山户时试行制就,色泽香味或有未能尽善者,惟自采制揉器,以至烘筛各法,均系十分注意,特检数缄,送请查收试用,并请分赠贵国各茶业团体,代为介绍。如有缺点,及尚需茶叶样本,统祈指示见复,至纫公谊。查收,即希转呈,借示试办成绩,一面仍电话时督促改良,期求精益求精之效。查收试用,如有缺点,尚祈指示,俾得随时督促改良,至纫公谊。
此文颁布,堪称祁门茶自唐代有正式文字以来所得到的官方最高肯定。缘此,完全可以认为:汉口是祁红起跳的平台,炼成铸就了祁红“茶霸”的地位。
祁门红茶前身为祁门安茶,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受国际茶市红肥绿瘦趋势的影响,一大批茶商闻风而动,顺势而起。其中最早的祁红创制者胡元龙,于咸丰元年(1851)前后,在安徽祁门南乡开设当地第一家茶厂,厂名胡日顺。郑恭《杂记·祁门红茶源流》 载:“民国纪元前五十年, 有邑人胡元龙、陈烈清相继在祁门西、南乡创设茶厂,招工授以焙制方法,祁红才开始萌芽。这两家茶厂算是制茶最早,厂名胡日顺、陈怡丰,距现时约已有八十多年。”[6](P431)因其成就突出,北洋政府农商部专门为其请功,以《农商部奏安徽茶商胡元龙改制红茶成绩卓著请给予本部奖章折》上报,北洋政府则以第116号批复:“安徽改制红茶,权舆于祁建,而祁建有红茶,实肇始于胡元龙。胡元龙为祁门南乡贵溪人,咸丰间即在贵溪开辟荒山五千余亩,兴植茶树。光绪元年二年,因绿茶销售不畅,特考察制造祁红之法,首先筹资六万元,建设日顺茶厂,改制红茶,亲往各乡教导园户,至今四十余年,孜孜不倦。”[7](P152)为此祁人誉之为祁红鼻祖。与此同时,上述郑恭《杂记·祁门红茶源流》中的陈烈清为祁西桃源人,据笔者调查,清末民初,这个村整个家族都倾祠而动,顺应市场,大做红茶。鼎盛时,全村共有茶号14家,其中闻名者有陈楚材的恒馨祥、陈应宏的同德祥、陈大馥的致和祥、陈馨园的同馨祥、陈敬斋与陈世英的同泰昌、陈仰文的同信昌、陈永祥的永和祥、陈盛楠的裕民、陈世高的裕国、陈兴义的义和祥,以及业主不明的德庆祥等。这些茶号多数在桃源村,少数设闪里街;有的属个人,有的属宗族公堂祠会所有,明显带有集体性质,成为一道特殊的祁红茶商风景线。 再如宣统二年(1910),安徽实业厅办理南洋劝业会祁门茶叶参展事务,千寻万寻,找到祁南景石村人李训典,委他为茶务专员,办理赛务,他欣然赴任,亲携茶品到南京,摘下一等奖桂冠,从此声名鹊起。民国4年(1915),李训典第二次受安徽实业厅委派, 以巴拿马赛会茶务专员身份,带徽属红茶绿茶到美国,首次亮相于世界,一举摘下多项大奖,震惊茶坛。次年(1916),他第三次受命,赴意大利都郎博览会参赛,所携祁门休宁婺源的红茶绿茶, 均获优等奖。 其不辱使命,大力扬茶,致祁红屯绿,声誉渐著,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祁门茶商[4]{P351—353)。这些优秀茶商,成绩卓著,在业界有口皆碑。除上述名家外,被《黄山茶史》收录的佼佼者,还有王积庆、谢步梯、郑文元等[7](P242—246)。正是由于这些大咖的带动,经多年发展, 祁红茶商团队逐渐壮大。 据民国25年(1936)《祁红区茶叶产地检测工作报告》载,其时祁门制作和销售祁红的常规性茶商组织有两种:一为茶号,全县共有77家;一为运销合作社,全县共有34家[8](P36-38)。这些商家多数为承袭清末走汉口而来的后代,他们赓续祖上顽强血脉,传承先人拼搏传统, 既为祁红发展和壮大做出贡献,也为壮大汉口市场之劲旅。
祁红横空出世,因上等质量和高香风味,很快在众多茶品中脱颖而出, 跻身于世界三大高香茶之列, 并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荣誉大奖章和金奖各两枚,从而引起世界关注。如世界著名茶叶香气专家, 日本学者山西贞教授品鉴后认为:“这是我所见到过的最好红茶。”[5](P61)由此吸引外媒推介和慕名而访者, 不计其数。 如1917年夏,美国《茶与咖啡贸易期刊》刊出美国财政部茶叶检查官米切尔访问祁红文章,他说因收到祁南平里模范种茶场的改良红茶样品,于是将访祁计划列入自己预计以8个月时间环球考察茶叶产地的行程,其中特别提到要去祁门茶区。后来他的采访文章《游览世界茶园》中,果然就有问祁之旅。又如民国初(约1912年)英国某杂志封面刊出照片,名祁红同和昌茶号。经摄影家张建平先生考证,此号具体位置为今历口镇彭龙村村口, 足见该号影响之大。至于慕名而访,亲到祁门实地者则更多,如后来任祁门模范种茶场场长的陆潆在自传中回忆:1915年,他任农商部佥事,曾陪锦隆洋行总经理柏雷德,以及随员海里思去徽州问茶,到达后方知他们两位的真正目的是专访祁红。回京后,他们便提出要到祁门建厂,但北洋政府以“按规定外商不得到内地办厂”为由,将他们的要求驳回。随后是1917年春,又有美国伊文哈瑞森·考斯菲尔德有限公司书记员罗伯特专程访祁。 事后罗伯特写了一篇带故事性的游记 《祁门红茶产地之旅》,于1919年发表在美国刊物上, 文章尤其对祁红生产状况叙述备致,颇有历史价值。同年,还有一位俄国外交官访祁,此事刊在民国7年(1918)《安徽实业杂志》第13期《最近祁门茶务之消息》中:“陆(潆)君自三年前奉农商部委任,创办是事以来,本十数年之经验,中外之学理,殚精竭力,声誉最隆。故旧岁驻汉俄总领事贝勒成阔君, 不惮道阻, 至场参观,欣其美倍,自愿为一部分国外贸易之赞助者。”至于后来,外来访者则更多。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30年代中期, 先后就有日本著名茶叶专家山本亮博士、中英茶叶公司英籍顾问韦纯,以及苏联驻香港茶叶专家等来过祁门[5](P84),形成第二波密集访祁高潮。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苏友好的蜜月期, 苏联专家学者频频访祁,10余年间达28人次,可谓巅峰[9](P161)。以上访者,之所以专为祁红而来,或是汉口茶市与祁红建立贸易关系的延续,或为受汉口市场的影响。更有甚者,民国22年(1933),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专门委托南京国民政府驻美公使施肇基,为他代购祁门红茶,说是要作为日常饮品。此事后在当年的《农林新报》第11卷第14期刊出,轰动一时。如此佳话,于祁红而言,既是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也是世界名人做的免费广告。此外,还有1893年,俄国波波夫茶叶贸易公司经理康斯但丁·谢苗诺维奇·波波夫, 在汉口邀请华人刘竣周去高加索地区发展茶叶。 刘经考虑,毅然前往,同时带走祁门槠叶种,在俄国种植成功,此茶种后被命名为格鲁吉亚10号[9](P130)。由此演绎更长佳话。2019年,格鲁吉亚的汉唐源公司为溯茶源,再次寻根至祁。笔者有幸参与其中的聘茶工、 谈合作等活动, 为复兴和发展格鲁吉亚醇茶,再续前缘。类似上述的故事佳话,或许还有更多,笔者因孤陋寡闻,只作挂一漏万处理。然祁红作为在汉口炼成的“茶霸”,高端颜值,获誉多多,当为不争史实,这既是国际茶市的锤打,也是世界茶坛的认可,影响深远。
五口通商后,华茶被疯抢,到1886年达巅峰,出口量13.6万吨,汉口也一跃而成东方大茶港。此后,一些国家开始自己种茶和机械加工,加之华茶中少数无良商家掺假自虐, 中国茶逐渐败退,到1910年,几乎跌到谷底。进入民国,一批爱国茶人决定对标国际市场,开始图强自救。民国4 年(1915), 中国近代最早的茶业实业机构在祁门启幕,这就是北洋政府农商部自办的茶场,官方称平里模范种茶场,祁门民间称为农商部茶场,或干脆称为农商府[10](P157)。该场首任场长为农商部佥事名陆潆,号澄溪,他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扎根深山,大刀阔斧,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指导科学植茶。第一年租用平里村西高低山场全部荒熟地,并及时选收优种,以及由农商部征集各产茶县种子,径寄到场。随则开荒筑路,启动种茶。第二年扩展面积,祁南以郭口为核心,上至双凤坑、塔坊、侯潭,下至贵溪、溶口、倒湖;祁西在历口、闪里、箬坑、高塘等地,成立培种分场,全县共20处。后又扩展至江西省浮梁、修水等地。仅两年左右,先后在皖赣二省共推广培种分区80处, 大范围指导科学种茶。二是自造小型揉捻机、喷雾发酵室,改革日光制造旧法, 倡导室内萎凋、 冷式萎调的红茶制法,尝试科学制茶。三是大力培训人才,包括祁门,以及毗邻的浮梁等地学生,来场学习,后来范围又扩展至皖赣两省,共18地,目的是经艰苦缔造,将场部打造成科学化的研究院。同时,他还将目光转向世界,及时捕捉市场信息[9](P98-99)。民国六年(1917),他收到美国茶务官员、 华盛顿监察茶务专员密缉尔君来信,提出发酵温度以摄氏表23度为最佳;机器制茶泡味浓、欧美人喜欢;采茶时严其去取、注意茶树修剪等观点,他感觉殊为珍贵,认真吸收采纳。这些举措,在当时均属开先河之举,是近代华茶的起步,同时助推祁门成为中国红茶的旗帜。缘此,人称平里模范种茶场为中国近代茶业的摇篮,称陆潆为中国近代茶业的先驱,实至名归。
其后,因政局不稳,茶场震荡,一直到民国21年(1932),鉴于祁红是创汇利器,全国经济委员会实业部和安徽省政府决定合办祁门改良场, 派遣吴觉农等一批专家学者到祁,续写新篇章,事业尤为辉煌。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一是科学种茶方面,开展茶树育种、栽培管理、采摘加工、无性繁殖扦插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先后推广至皖赣等省茶区。尤其大胆创新,先后在平里和祁城桃峰山等地,采用条播密植方式,建立梯式茶园,3年间,共辟荒山37.46公顷。此举之新,吴觉农先生评价:“不但在本场事业,作伟大之基础,即安徽甚至全国茶树移培之合理化、科学化,亦将以此为起点”[10](P158)。二是机械制茶方面,引进德国克虏伯等大型茶机,革新揉捻和烘干工序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产品投放市场,夺上海茶市头盘。乃至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三是学术研究方面,形成一大批科研报告刊发于世, 其中较著名的有《祁门之茶业》《皖南茶业概况》《浙皖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祁红复兴计划》等。同时,改良场积极推广新技术,刊发《祁红怎样做法》《祁红毛茶怎样复制》《红茶怎样看法》等通俗易懂小册子,使茶农大为受益。四是创新体制方面。民国22年(1933),该场倡导茶户建立合作之组织,使其议自有茶叶,自为精制,自为运输,避开中间环节的剥削。起步时“所有资金用费,概由本场垫付,计达3000余元之巨。收买、制造、运出、售卖,悉由本场经手主持”[10](P162)。次年,全县发展到71社, 社员3000余人, 产量占总产的25%,价格创最高纪录,由此带动后来合作社运动风起云涌,茶农获利,祁红中兴,在中国茶史上影响深远。五是扩展规模方面,民国24年(1935),改良场总部迁县城,祁城建起新厂,开辟新式茶园,其设备技术之先进,可谓民族工业标杆。总之,起步于民国初年的祁门茶业改良场, 经陆潆和吴觉农等两代爱国茶人的艰辛努力, 为中国茶史竖起了一座丰碑,尤其在以红茶为科研对象方面,于世界也绝无仅有。正如吴觉农先生所说:(该场)良以安徽之茶业,实系中国茶业中心[10](P156)。
祁红走汉口, 留下的文化遗产很多, 概括起来,当有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一是软件方面:民间大量流传的口碑资料,诸如民谚、传说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掌故趣事,有的属习俗,如一品官、二品茶;有的是传说,如吴老汉卖茶;有的真实,如罗斯福买祁红;有的幽深,如洪家大屋等。其中,仅笔者正在搜集整理的《万里茶道·祁红商话》已有20多篇,近10万字,加深挖掘,肯定更多。再就是各种荣誉,如巴拿马赛会奖誉,官方命名的“中国红茶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红制作技艺”等。还有许多珍稀无比的文献史料,如民间大量遗存的制茶秘诀、茶务账本、宗谱遗嘱等,陆潆、吴觉农等回忆文章,以及各种学术报告等。尤为可贵的是,康健先生编辑的《祁门红茶史料丛刊》,系统全面地搜集整理了清末民国间的报纸、杂志、方志、官方档案、民间文书等资料,爬梳出300余万字,形成涵盖各种典籍的祁红史料,共8册,系统展示了近百年来祁红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以及生产加工运销等方面的内容,可谓皇皇巨著。二是硬件方面:(1)可移动文物,虽属小件,但历史文化价值斐然。2022年7月,“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文物联展”在黄山市举办,其中展示出祁红许多商号牌匾、茶票、照片、账本等,颇为轰动。而更多有关种植、加工、运销方面的精巧工具,以及各种饮具包装盒罐等,散布民间,更是多如牛毛。(2)不可移动的大型遗址, 其中包括加工和运销两大系列。 加工方面有祁南贵溪村祁红鼻祖胡元龙创制祁红的培桂山房遗址、祁西王家茶号、桃源村陈氏宗祠、平里模范种茶场遗址和祁城改良场遗址、桃峰山茶园等, 恰好构成一条祁红加工从个体到集体再到国企的升级换代的完整链条, 其中部分现已列入万里茶道申报世遗预备名单。 运销方面有祁城洪源永茶栈故居洪家大屋、三里街古街、马元泰过载行, 以及保存基本完好的平里溶口店铺滩等老码头、至今仍可通航的芦溪古水道、历口旅汉茶商修建七孔利济石拱桥等。 这些遗存有的虽残败,但犹存未堙,抢修后历史学术价值很高;有的至今完好无损, 由此构成一条基本完好的销售遗址链, 属万里茶道遗产中具有说服力的时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