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领娣
19世纪时, 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1812—1880)曾写道:“希望英国的茶叶关税能够下降一些,这样,全体英国人就能喝得起这种美味健康的饮料。”[1](P364)在福琼生活的时代, 英国的茶叶关税已经比17、18世纪时下降了许多。 那么,17—19世纪英国茶税经历了哪些演变? 茶税与茶在英国的大众化有何联系?英国人做了哪些茶税改革,才最终使漂洋过海而来的茶走入英国的千家万户,在19世纪时成为英国的全国性饮品(national drink)?[2](P221)国内外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较为有限,本文拟就此展开论述。
17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进口茶,最初主要从荷兰商人处购买。茶经中国平底帆船运送出口至巴达维亚①,荷兰东印度公司购买后复出口至荷兰[3](P386)。荷兰将中国茶售卖给欧洲国家。1669年,英国政府下令禁止从荷兰进货。此后,英国船只或在印度尼西亚从中国商船购茶,或从葡萄牙进货,直到17世纪末中英之间仍未开展真正的茶叶贸易[4](P009-012)。该时期英国的茶叶进口量较为有限,茶叶主要在伦敦售卖,价格高达每磅2到3英镑,后来价格有所下降。例如,1669年从中国进口茶叶222磅;1671年进口264磅,售价为每磅0.8英镑;1673年进口44磅, 售价为每磅1.19英镑;1679年进口340磅[3](P538)。成立于1600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从事辣椒和香料贸易,后来发现中国茶在英国有巨大的市场,于是想方设法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 并逐渐垄断茶叶进口。1690年, 该公司进口茶叶3.839万磅, 但从1692年至1697年没有进口,1699年进口1.3082万磅,茶叶成本价为每磅2先令4便士,而售价却高达每磅14先令8便士。1701—1706年, 茶叶进口较为连续,后又有短暂中断。从1713年起,该公司进入广州港的权利部分获得确定。1717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建立起定期的直接贸易往来,茶叶进口量加速增长, 据统计,1713—1720年累计进口茶叶214.6 万磅,1721—1730 年进口887.9862 万磅,1731—1740年进口1166.3998万磅[3](P387-388)。
茶叶进口之初,英国政府对干茶叶征收关税(tariff),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改为向咖啡馆和酒馆出售的茶汤征收消费税(excise)②,税率为每加仑8便士。 由于征收消费税成本高且不方便,1689年时消费税被取消,代之以关税(duty),即在海关按每磅5先令对进口茶叶征税。 由于税率太高,1692年时调低至每磅1先令,1695年时又调整至每磅2先令[5](P241-242)。此次调高茶税主要用于1690年以来与爱尔兰之间的战争[4](P009-01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期间,因战争支出所需,英国两次上调茶叶进口关税,1704年、1711年先后调高至每磅3先令、每磅5先令[5](P242)。
在茶传入英国的最初半个多世纪中,茶税居高不下,茶叶价格昂贵,这一时期,咖啡的传播速度更快。 英国最早的饮茶群体主要是王公贵族,凯瑟琳王后 (Catherine of Braganza)、 安妮女王(Queen Anne) 等贵族引领饮茶风尚, 诗人埃德蒙·沃勒(Edmund Waller)、蒲柏(Alexander Pope)等创作诗文,或咏茶或描写饮茶场景,这些都推动了茶向更广泛的群体普及。与咖啡相比,茶的冲泡更为便利,加之广告宣传、东印度公司向人们推销等因素, 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扩大。茶来自遥远的中国,其独特口味和热饮方式丰富了英国饮食。西印度群岛甘蔗种植园提供了充足的糖,英国人将糖加入茶中进行调饮,茶的清新口味变得香甜, 提高了茶的受欢迎程度。热茶拥有良好的杀菌功效,能够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改善了英国人的健康状况,在公共卫生设施极为匮乏的时代, 饮茶习惯给英国人带来了美味、营养和健康[6](P216-219)。至18世纪上半期,美味、健康的茶后来居上,迅速扩展,不再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而成为英国中产阶层的生活必需品[6](P92-97)。与此同时,茶匙(teaspoon,1686)、茶桌(tea table,1688)、茶杯(tea cup,1700)等源自中国的茶相关词汇开始进入英语世界,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舶来语[7](P6)。英国进口茶首先以绿茶为主, 后逐渐以红茶为主。1721—1730年, 在东印度公司进口的所有茶叶品种里,松萝茶占比最高,为52%,武夷茶次之,为37.8%;1731—1740年,武夷茶升至45%左右,工夫茶为6.9%,松萝茶则降至30.9%[3](P397)。
18世纪上半期, 茶叶合法贸易迅速发展,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茶叶进口和拍卖两个环节,茶税征管渐趋正规化。1690年, 中国茶在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的商品中占比1%,1717年占7%,接下来的几十年中, 有时占比达18%—19%,有时低至2%。从1747年起,茶变得越来越重要,占比20%;1760年时不低于40%[3](P97)。“茶”成为与东印度公司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品。1711年, 英国政府将仓储制度初步引入茶叶管理, 并规定,如果进口商选择缴纳关税, 则无需将茶叶存入仓库。1723年,为打击茶叶走私,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Robert Walpole)强制执行仓储制度,并将茶税分为关税和消费税两部分,这在后世得以长期延续。茶税征缴规定如下:茶叶通过英国海关后,进口商应立即缴纳茶叶总价值的14%作为关税,并将茶叶存入位于伦敦的仓库;当经销商从仓库中取出茶叶在国内售卖时, 则需缴纳消费税,税率为每磅4先令[5](P243)。这相当于将一部分原来由东印度公司支付的关税转移至消费税上,改由东印度公司的买家支付[3](P394)。为便于向茶叶经销商征收消费税,茶叶仓库由消费税委员会的官员监管,当经销商从东印度公司经拍卖购得茶叶后,则根据茶叶净重向消费税收税员缴税,然后再从仓库中取货。委员会建有存货簿,详细记录仓库中的茶叶库存并经常更新[2](P164-165)。茶叶销售商通过陆路或水路转运的茶叶超过6磅时,必须持有消费税许可证; 他们还必须对大于6磅和小于6磅的茶叶销售分别进行记录;消费税官员有权力对茶商的库存进行检查和调查[5](P243)。茶叶仓储制度和消费税管理制度促进了茶叶合法贸易, 增加了财政收入,如1724—1730年,茶叶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了12万英镑。1733年,英国海关向财政部提供的报告显示,18世纪20年代的茶叶走私已经相当严重, 沿海地区的海关官员及消费税官员人手不足,他们在依法没收、押运走私茶时经常遭遇走私分子的殴打、袭击,因而受伤甚至被谋杀[2](P169)。1723年,茶税改革虽然抑制了茶叶走私,但并未将其杜绝。
18世纪,尤其是1720—1790年间,茶叶走私在英国异常猖獗,在某些沿海地区走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严重影响了英国的税收收入。与酿造啤酒的必需品麦芽相比,对茶征税更困难,因为茶叶很容易被走私。茶分量轻、体积小,便于运输,且售价高,利润丰厚,这些特点吸引了大量走私者[6](P98)。18世纪上半期,“每年约有300万磅茶叶被走私到英国, 这个数字是茶叶合法销售量的3倍”[8](P65)。在茶叶、烟草、白兰地、杜松子酒等主要走私商品中, 茶叶的走私量占比逐渐升高[9](P408)。茶叶走私严重危害了商界合法的茶叶贸易,造成合法茶商的市场份额大幅缩减, 英国政府财政受到殃及。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多次进行茶税改革,18世纪主要有三次茶税下调:1745年、1767年和1784年, 这些茶税改革都带来了茶叶价格的降低[9](P403)。
1745年,英国议会实施改革,降低茶税[8](P72)。如前所述,当时的茶税包括两部分:一是关税,是根据茶叶销售价值评估的从价税,由茶叶进口商东印度公司支付;二是消费税,由经销商从仓库取茶时支付。税改之前,消费税是每磅茶4先令,改革后降为每磅茶1先令, 外加茶叶竞拍价的25%从价税。伦敦的主要经销商对此改革非常满意,他们的茶叶销售量大为增加。东印度公司的销量也呈现上升趋势,1744—1747年, 茶叶年平均销量为245万磅,1764—1766年, 涨至558万磅[10](P51-53)。早在1733年时,伦敦茶叶经销商组成的委员会就曾向议会提交一份请愿书,希望按从价原则征收茶税,1745年终于成为现实[2](P172-173)。茶叶消费税虽然有所降低, 但不久之后关税却升高,1747年茶叶关税提高至18.93%,1759年升至23.93%。至18世纪50年代,茶叶关税和消费税超过茶叶净成本的100%[3](P394)。1745年改革后,合法茶销量大增, 但是茶叶价格仍然高于走私茶,差价约为每磅1先令多。 英国茶的价格甚至高于荷兰、瑞典的茶价。毫无疑问,茶税太高是茶叶走私的根本原因[2](P168-172)。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期间,欧洲大陆的贸易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英国走私者失去了走私茶叶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战争结束,欧陆与中国的茶叶贸易快速恢复,英国走私者重操旧业。1767年时,英国进口茶叶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税率分别是:关税税率为茶叶总价的24%; 消费税为每磅1先令和总价每100英镑缴纳25英镑两部分。 关税和消费税共计占到茶叶总价的50%左右[11](P266-267)。为了打击走私、保护合法茶商的利益,1767年,英国议会同意降低茶税,并约定,如果东印度公司补偿降低茶税带来的政府财政损失,那么接下来的5年里,政府将免征针对所有红茶和松萝茶的每磅1先令的消费税[10](P53-55)。
英国茶税政策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印度公司在位于伦敦的仓库进行茶叶拍卖, 通常一年拍卖4次, 茶叶销售商购得茶叶,缴纳消费税后,出口至北美销售。1767年,为了增加英政府的财政收入, 财政大臣唐森德(Charles Townshend)提出,对北美殖民地进口的茶、纸、玻璃、铅、颜料等商品征税;当时英国奉行重商主义,所以北美殖民地只能从英国进口这些商品。1767年6月至1768年3月, 英国议会通过五个与北美殖民地征税和管理相关的法案,统称为《唐森德税法》。此时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的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垄断,该法案规定,北美殖民地进口的东印度公司茶叶须缴纳每磅3便士的关税。除此之外,公司出口到北美殖民地的茶叶在5年内不再缴纳每英镑1先令的消费税,如此一来,东印度公司在北美销售的茶叶价格比英国本土的价格大约便宜25%[11](P266-267)。 英国殖民地的税收通常由位于伦敦的税务司收缴,然后上缴英国国库, 由议会负责支出, 用于殖民地的防卫。不过,《唐森德税法》收缴的税收则不同:要首先用于派驻殖民地政府的官员薪俸等支用, 若有剩余,再用于殖民地防卫。而且,其支用无需经过议会,只要国王签名手册(the Royal Sign Manual)授权即可[12](P232-233)。议会自13世纪产生以来,逐渐执掌英国的税权,从税收的征缴、管理到支出,议会均起到主导性作用。而上述税收的支出无需向议会报告,这在英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因北美殖民地人民强烈反对英政府对上述商品征税,1770年,除了茶税,《唐森德税法》中的其他几项税收被废除。时任英国首相的格拉夫顿(Duke of Grafton)曾主张废除包括茶税在内的所有几项税收,但内阁投票时,他的主张以4:5落选,最终茶税被保留下来,这也间接导致了格拉夫顿辞去首相职位。新任首相诺斯勋爵(Lord North)以守卫殖民地为名,坚持保留和征收茶税,实际上,他和同伙却将税金用于其他用途[12](P242-243)。
1767年税改后,东印度公司的茶叶销售并未达到预定目标,可以说,改革失败了。伦敦批发商对茶叶销售缺乏信心, 茶叶年销量也大幅下降:1769年销量为940万磅;1771年时降至670万磅,在接下来的13年间,几乎没超过这个数字。在约定的5年里,即1767—1772年,东印度公司所得收入无法补偿英国政府的财政损失,而且茶叶库存大量积压[10](P55),滞销的茶叶达到1700万磅[4](P083),东印度公司陷入经营困境。
为保护东印度公司免于破产, 同时也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控制,1773年5月, 英国议会通过《茶叶法》(Tea Act)。法律规定,该公司缴纳的茶叶进口关税享受退税,之后无需在伦敦进行拍卖,可直接向北美销售。这极大地降低了茶叶价格,提高了东印度公司茶叶在北美的竞争力[11](P269)。与此同时,《唐森德税法》的规定依然有效,即北美殖民地进口的茶叶缴纳每磅3便士的关税。对东印度公司而言,即使缴纳每磅3便士的关税,该公司售卖的茶叶价格依然低于走私茶的价格。《茶叶法》生效后, 北美殖民地人民可以喝到比走私茶还便宜的东印度公司的茶,但是他们拒绝购买,因为茶及茶叶价格已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他们真正的共识在于茶税:他们反对每磅3便士的茶税,将茶税视为宗主国殖民统治的象征, 主张英国议会无权向北美殖民地征税。 很快, 反对意见化为行动。1773年秋, 三艘满载茶叶的东印度公司货船抵达波士顿港,卸货时需要缴税。波士顿人民拒绝缴纳茶税,爱国者代表向总督请愿将茶叶运回英国,遭到拒绝。1773年12月,爱国人士为反对《茶叶法》,将几百箱茶叶(96000多磅)倒入波士顿港,即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北美殖民地人民抗税抗茶的斗争引燃了美国独立战争[13](P299-309)。
18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国本土,高茶税、茶销量下滑、 茶叶走私等问题依然存在,18世纪70年代,茶税达到110%,茶与白兰地、杜松子酒、烟草、盐等成为被课重税的生活品,同时也是走私最为严重的商品[8](P65)。茶叶走私船数量远远超过英国海关在全国范围内的船只数量,走私船体积比此前更大,且配备武装[2](P174)。时任英国首相的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非常关心茶叶贸易,决心大幅削减茶税以解决茶叶走私问题。1784年, 为了应对因美国独立战争及走私造成的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问题,同时帮助东印度公司摆脱经济困境, 皮特进行了税改。1784年8月,议会通过 《折抵法案》(the Commutation Act),同年9月,法案生效,茶税由119%骤降至12.5%。根据1785年的法律规定,茶叶进口关税为5%,消费税为7.5%[2](P175-176)。《折抵法案》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法案通过后11年内,茶叶价格大幅下降,消费量增长,1784年茶叶总消费量为494.8983万磅,1788年是1321.8665万磅,消费量增加了两倍多[5](P246),茶叶的人均消费量也由0.7磅增至2.1磅。降低茶税有效打击了茶叶走私,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5—1783),英国每年的非法茶叶销售量约为400万至600万磅之间,1784年之后,茶叶价格下降、售茶盈利减少,走私量随之大幅减少,进入19世纪后,茶叶走私依然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像18世纪那样严重[9](P402-409)。而且,由于失去了英国这个销售市场,英国走私茶的最主要来源——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家,与中国的茶贸易也大幅减少,甚至慢慢终止,美国商人日渐成为英国购茶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P176-177)。
那时,东印度公司的货船从英国出发至广州进口茶叶,往返大约需要2年时间,《折抵法案》通过后茶叶需求量剧增,为保证茶叶供给,一方面,东印度公司派出更多货船从中国进口茶叶。1787—1788年,广州出口至英国的茶叶为3650万磅,比1773—1783年间的年平均出口量至少多了1600万磅。从1783—1799年间,广州出口的茶叶大部分都卖给了英国人[14](P235-237)。另一方面,东印度公司就近从欧陆购茶,1785年从荷兰的凡特公司(Voute)购入136万磅,1786年,再次购得719万磅。此外,茶税降低造成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减少60万—90万英镑,为弥补财政损失,议会提高了窗户税,即将茶税折抵到窗户税上[15](P448-465)。小威廉·皮特安慰民众不用担心窗户税问题,因为茶税降低可以帮助英国家庭每年省下一笔钱,这笔钱足以缴纳窗户税[2](P180-181)。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革后英国畅销茶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1784年之前, 最畅销的三种红茶由劣到优依次是武夷茶、工夫茶和小种,绿茶是松萝茶和熙春茶。1774—1783年间, 在东印度公司所售出的茶叶中, 武夷茶和松萝茶共占82.5%,至1793年时,质量更优的工夫茶、小种红茶和熙春茶在总销量中共计占到一大半[14](P238)。
英国为什么不更早采用超低税率来解决茶叶走私问题呢? 事实上,1745年成立的走私委员会曾召集证人,试图查明走私的范围、原因及预防措施,但是为了保住茶叶高税收带来的财政收入,英国议会选择了采用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打击走私[8](P71)。东印度公司也曾积极行动,于1733年、1743年等向英国政府提议降低茶税, 打击走私,但都未获重视[3](P394)。该公司和政府之间关系良好,1744年,东印度公司在320万英镑政府贷款的基础上, 按3%利息又贷给英国政府100万英镑,算作对英国“战争财政”(主要是1740年开始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支出)的贡献,也借此希望议会能够降低茶税,结果以失败告终,但公司的特许状得以从1769年延长至1780年[3](P450)。降低茶税的决定权在英国议会手中,议会也深知高茶税是茶叶走私猖獗的根本原因,但是为了保住高茶税带来的税收收入,面对东印度公司的多次减税提议,议会迟迟不肯做出决定。小威廉·皮特执政后,找到了一个两全之策:将茶税降低到足够低的水平,让茶叶走私无利可图;同时通过折抵方式,用高窗户税弥补低茶税带来的财政损失。
《折抵法案》实施后,茶税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随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爆发,英国政府的战争支出增多,于是被迫放弃茶叶低税原则, 多次提高茶税,1795年, 茶税提高至20%;1797年,提高至30%,茶叶价格涨至每磅2先令6便士或更高;1801年,调高至50%[5](P246-247)。
进入19世纪,英国经济繁荣发展,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收带来较为充裕的财政收入;1833年贸易自由化之后,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茶叶垄断经营权,更多英国商人加入茶叶自由贸易;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快速帆船的制造,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时间缩短,并且船载量大大增加[6](P225)。 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王朝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英国进口中国茶叶的规模急剧扩大。在上述背景下,19世纪中期, 英国议会进一步降低茶税,此次改革最终将茶叶推广至大众。
19世纪上半期, 英国茶税虽然仍有波动,但茶叶价格已经比较低廉, 茶叶消费量持续上涨。1833—1837年, 英国每年的茶叶消费量分别是3100多万磅、 接近3500万磅、3600万磅、4900万磅、3000万磅。 这5年的茶税年平均收入约为380万英镑,1842年增加至400万英镑[5](P248)。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茶传播至更为广大的工人阶层。当时,工人阶层一般要将食品预算的10%用于购买茶叶和糖,茶成为他们饮食结构的核心组成之一。麦克法兰认为:“甘甜、滚热、放松、提神,‘一杯香茶’成为作为工业化核心的劳工的最重要引擎,其重要性或许可以和蒸汽对于机器的重要性相提并论。”[6](P222-223)19世纪中期,英国实施减税政策,将茶税从1854年的每磅2先令2.5便士降到1先令10便士,1855年,降低到1先令6便士,1856年,降至1先令3便士,最后降至1先令。1857—1863年, 茶税维持在1先令5便士。1865年,进一步将茶税降低至6便士,即1865年的茶税已低至不足1854年的1/4[5](P248-250)。茶税降低,茶的价格也随之下降,从1840年至1881年,零售商购买红茶的价格降至每磅1先令左右[2](P223)。这极大地促进了茶叶消费量的增长,1862—1863年, 英国家庭消费茶叶7750万磅, 而到了1879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6亿磅[5](P249-250)。19世纪80年代中期,增加至1.82亿磅[2](P223)。20年间,茶叶消费量翻了一番还多。 茶走上英国社会各阶层的餐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饮品[6](P230)。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 英国茶文化也经历了重要创新,极具仪式感的英式下午茶形成,并逐渐发展为英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16](P209-210)。
茶税降低对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茶税大幅降低之初,茶税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但是随着茶叶消费量的猛增,茶税收入减少的情况获得了一定弥补。例如1862—1863年,茶税收入为549.7万英镑,1867年锐减至277万英镑,1882—1883年回升至423万英镑[5](P249-250)。
值得一提的是,英属殖民地产茶、制茶的成功保障了英国本土的茶叶供给, 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 低茶税逐渐成为常态。 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等地投资种茶,经过多年试种和经营,茶产量逐渐上升。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茶叶捻揉机、热风干燥机、茶叶解块机、茶叶分拣机、 茶叶打包机等制茶机器在印度茶园推广,印度茶的产量激增,生产成本极大地降低[6](P224-247)。1885年,印度产茶7150万磅,1910年为2.636亿磅。1880—1884年,英国年平均茶叶消费量为1.707亿磅,1885—1890年间持续增加, 平均为1.832亿磅。从1880年至1901年,印度向英国出口的茶叶数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880—1881年出口额为4541.6万磅,1900—1901年猛涨到1.66171亿磅。印度茶在英国茶叶进口总量中占比大幅提高,从1866年的4%、1876年的17%、1886年的38%、1888年的47%,涨至1896年的56%;与此同时,锡兰(今斯里兰卡,下同) 茶在英国茶叶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也呈现上涨趋势,1886年仅为3%,1896年上升为34%。至19世纪末,印度茶、锡兰茶成为英国进口茶叶量最大的两个来源[17](P231-232)。
17—19世纪,英国茶税一路波动起伏,最终从高点降至低点。在此过程中,茶缓慢传播开来,从英国上层社会享用的奢侈品转变为全国性饮品。英国议会掌握税权,茶税改革最终由议会决定,东印度公司、茶叶经销商、英国民众等希望降低茶税,尤其是东印度公司,曾多次提议减税。对议会而言,保证茶税收入最为重要,而如何同时保证高茶税带来的财政收入,又能有效打击茶叶走私,是茶税改革的难点。茶税不仅是一项经济政策,还是敏感的政治问题,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坚持征收茶税的政策, 引发了北美独立战争。历经多年探索和多次茶税改革之后,1784年英国终于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案,英国逐渐进入低茶税时代。19世纪, 低茶税及茶叶自由贸易使茶叶走私逐渐消失,19世纪中期茶税继续下调, 茶叶进口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高茶税、高茶价曾经是阻碍英国人饮茶的壁垒; 当低茶税时代来临,茶实现大众化,成为英国的全国性饮品。
注释:
①Batavia,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②茶叶消费税(excise)与内地税(inland duty)相同,有的学者们使用前者,有的使用后者,本文统一使用消费税。 参见Markman Ellis,Richard Coulton,Matthew Mauger.Empire of Tea[M]. London: Reaktion Books Ltd, 2015, p.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