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研究*

2023-06-07 02:57:02赵国栋
农业考古 2023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中华主体

赵国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茶既是一种物质消费品,也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而在更大程度更深层次上,精神文化性相比物质消费品而言要更重要、更有价值性——譬如茶饮料可以用其他饮料替代,而茶文化却不能用其他文化替代,在中华文化语境下,尤其如此。所以,分析中华茶产业或中国茶产业,文化性应是其根基所在,茶产业不应该也不可能不涉及茶文化,更不能因为产业而否定或抹杀文化。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的现实也表明,二者在实践之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譬如六大茶类知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而六大茶类的实体茶则既是茶叶的物质文化也属于茶产业经济的范畴。基于这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事实,本文从茶文化的角度切入研究,并由茶文化延伸至茶产业,在分析中更突出文化角度,同时兼顾茶产业分析,并在这种视域下分析二者的核心问题。

人们一般把中国茶文化等同于中华茶文化,我们都能理解其大概所指,但若细究,二者并不能简单等同。中国茶文化强调的是地理和政治意义上的茶文化,而中华茶文化则是文明体系下的茶文化,与华夏文明紧密相连,“中华”二字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强调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强调各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相比较而言,中华茶文化表述比中国茶文化表述更具文明色彩, 也更具包容性和共享性,它既与中国相关,也与世界相联。因此,本文在这里倾向于使用“中华茶文化”,进而与产业对应的范畴使用“中华茶产业”。在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中华茶文化”这一表述长期以来也多被使用,譬如1993年一部叫作《中华茶文化》的电视专题片摄制完成, 内容共分为“饮茶思源”“茶路历程”“名茶飘香”等10集,显示出“中华”的包容与博大。另外还有《中华茶文化丛书》、“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茶文化学会” 等学术著作与相关机构等。

中华茶文化可以划分出诸多细类,譬如可以分为物态层面的茶文化、 制度层面的茶文化、行为层面的茶文化和心态层面的茶文化,这种分类也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分类法[1]。中华茶文化研究既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亦是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内容,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交叉研究领域,中华茶文化研究也相应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在这种盛况之下,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些交叉领域的研究亦待深拓,在这些当中,有一点应该是至关重要的,它也应该居于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位置,甚至对研究中华茶文化的基本导向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实践中对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影响。

2023年5月19日,笔者受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该论坛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在论坛上,与会专家与相关主管部门领导都在强调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相关举措——这一点是我们一贯主张的;但是此时需要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无论茶文化还是茶产业,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它们的核心是什么?当时杭州市一位副市长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她讲述了浙江, 尤其是杭州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保护、发掘茶文化,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此时,我突然在脑海中产生了撰写这篇文章的想法和冲动。

在传统的茶文化研究中,对什么是中华茶文化——有时称为茶道、茶艺等——的核心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中华茶道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三个时期,它们同时代表三种境界[2]。也有观点强调:在中国茶道中既有形而上色彩的元伦理,也有实践性强烈的规范伦理,还有与个人修养相关的美德伦理。从具体的伦理角度来说,儒、释、道三家都不同程度被融入中华茶文化之中,譬如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和张天福提出的“俭、清、和、静”[3]。陈文华等一些学者认为,中华茶文化的核心应是“茶道”①,并且可以主要从三个维度来理解此茶道:和(茶之魂)、静(茶之性)和雅(茶之韵)[4]。

以上所列的诸种观点, 都有一定的道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对它们进行界定。但是需要注意,我们在关注它们之间差异性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它们的共同之处,并且这种共同之处可能更有意义。我们发现,无论哪种观点,它们所阐释的核心都是人,或者说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 如果失去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也就不会也不可能有茶文化或者茶道是什么的问题了, 更不要提构成茶文化的核心要素了。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而且也应该从通常所说的茶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再向深层探究,这就直接与本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在“当代茶文化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关注的茶文化、茶产业问题的背后,正是中华茶文化和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问题,这也正是那些表象的核心所在。我们需要而且必须要关注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系统理解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在文化领域和产业领域深入开展相关实践呢?

二、主体地位及相关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体系。所谓主体,就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与主体相对应的是客体, 客体指的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并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也不是任何自然之物都必然是客体,要想成为主体,必须“是有头脑、有思维、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要想成为客体, 必须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以此来说,在人类之前的自然界并不能成为现实客体[5](P183)。所以,劳动和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主体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钥匙,劳动实践创造了主体本身,同时也使特定的外部世界转化为客体,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实践使主体在主客关系中具备了主体地位,并表现出意识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主体地位是一种与主体相对应的范畴, 也存在于主客关系中, 一般指的是与主体相匹配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构成的综合社会处境,或者说社会位置, 其根本之处在于它是对特定主体身份的一种确认,只有形成并确定了主体地位,主体才是真实的和实践性的, 失去了主体地位也就失去了主体的真正身份。“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 人类历史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是在以人民为主体的人的活动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语境下,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纯粹自然属性主导的存在,“而是处于具体的历史社会关系中, 能够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活生生的人”[6]。“活生生的人”体现的是主体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是在实践中通过主体地位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体现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主体意识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体范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 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创造性在观念上的表达,或者说,主体意识直接关联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使其处于一种自觉状态。一般来说,主体意识要高于自我意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升华。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属性、个性、状态、活动以及与外界关系的一种基本意识, 而这些内容正是主体意识的基础和前提。 主体意识是对象性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在依据,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重要内容[5](P187)。另外,主体性也是与主体地位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主体性指的是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其核心也是人的能动性问题[5](P184)。以上分析表明,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视角来说,主体意识、主体性应该也必然与主体地位存在着内在有机联系, 或者说是与主体地位相伴生的范畴。失去了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主体性就会失去保障、活力和可持续性。相反,只有确立和保证了主体地位,才可能真正形成、保障和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性。

我们从对以上概念的辨析中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主体、主体地位、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性这些范畴,而这些范畴体系的根本和关键还在于主体地位的确立,如果失去了主体地位,其他范畴就失去了保障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确立并保障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 我们更加需要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能偏离人民这条主线,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为民、利民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三、人的主体地位之确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一文中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8](P46)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中蕴含着人的主体地位内核,为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滋养,关于这一点,在茶文化生成之初的神农尝百草故事中就有较好的体现。 清代陈元龙在《格致镜原》“茶”条写道:“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9]呈现出华夏先祖们为自身群体的生存发展做出的奉献,而群体的地位是至上的。进入唐朝后,中华茶文化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 在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10](P5)直接点明了茶与群体精神道德之间的关系,突出了群体的道德取向。进一步分析这两处颇为重要的记载,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茶走入人类生活,走入中华文化之中,首先是基于中华先民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而这样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精神又逐步演化出一种对群体行为和道德的诉求——对“精行俭德”的推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华大地上生成了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重大创新[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7]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现着自身浓郁的实践性和人民情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茶叶情怀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展现出来。 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有一次到农村调研在村里喝茶时,茶杯上已经有了茶碱, 但他端起那个有茶碱的茶杯就喝。这一举动让乡亲们非常感动,这也成为习近平与人民心连心的一个动人画面。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他专门到坦洋村与乡亲们告别,面对坦洋村群众,他动情地说道:“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2]2003年4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考察白茶基地时,对当地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的做法给予肯定,并由衷赞叹:“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3]

习近平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一文中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8](P63)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创造性是我们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不懈与人民打成一片,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着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的一个生动符号。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和行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实际上包含着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两个主要维度。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强调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至少应包含着这样一种指涉:最大限度地服务各类社会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同时又反过来通过社会群体的主体性(以能动性、创造性为主)——尤其是茶文化、茶产业中的各类群体的主体性,促进全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促进各类社会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并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这里的“最大限度” 主要涉及的是中华茶文化的传播学问题,或者说是与各类群体工作、学习、生活的结合程度问题。“各类社会群体”涉及的是全体社会成员所在的不同群体——同时以身在茶文化、茶产业范畴内的各类群体为主体,但又不限于这些特定的群体,譬如茶产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可以通过再分配支撑社会政策的构建和实施,而其中某些社会福利政策又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因此可以说“各类社会群体”也涵盖那些与茶产业没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成员群体。“文化与物质生活”主要涉及与茶相关的文化和物质生活维度,但又不限于此,即它们也可以涉及社会成员文化与物质需求的其他方面。以上解读提示我们:“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应该而且必然成为新时代人的全面综合发展的一种现实维度。

进一步来说,在新时代,我们谈文化维度和产业实践维度下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那么就意味着要通过文化和产业实践二者来共同服务于作为主体的各类社会群体,以及作为主体的群体又同时通过主体性(主要涉及能动性和创造性)服务于精神文明生活和产业发展实践,在这样的过程中,主体、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协调统一起来,融入并推进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时代大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文化维度下人的主体地位

关注中华茶文化中文化维度下的人的主体地位,那么至少应重点思考和回答这样的三个问题:“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元素有什么”“新时代下的深层内涵是什么”以及“新时代下如何建设和发展”,对此我们在下文中进行简要分析。另外,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只是强调其重要性,不应被忽视,但这并不否定其他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其一,中华茶文化中关于人的主体地位的营养元素是丰富的。前文已提出中华优秀传统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为新时代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的滋养问题,这里将进一步呈现这些营养元素的丰富度问题。我们的分析及结论将表明:实际上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性早已经具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并且存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譬如以下方面——但又不局限于这些内容。

一是中华民族先人对茶的驯化和运用。自那时起,茶就进入了人类社会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行动主体的客体对象; 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得到激发,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二是“以茶为药”文化的生成。这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劳动实践生成的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茶药文化的发端,我们一般也认为这与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六大茶类的创制。可以说,六大茶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六大茶类文化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则是人民群众主体性的有力体现。四是中华茶文化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关于中华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②, 这些内在联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定历史下个人主体以及群体主体,甚至社会主体的主体意识以及能动性。 五是茶业③各类元素与不同群体和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华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画、茶书法,榷茶、茶税、茶引、金牌信符等各元素均可以体现出特定群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六是中华茶文化中具有的明确价值取向和现实关怀。 关于这一点,从唐朝时以茶推崇俭朴生活到注重以茶治理边疆区域,均有大量的案例支撑,也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④。

其二,新时代下确立与保障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的深层内涵。“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动体现。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保障,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发展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价值追求,也是继续不断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14],体现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因此,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保障,必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融为一体。在中华茶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中, 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同时中华茶文化又要把自身作为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窗口。此时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障既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能够进一步激发主体发挥出更强大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不断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三,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建设的关键问题。主体地位建设就是针对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保障、主体意识、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开展的建设实践,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建设,主要关注的是在茶文化、茶产业当中主体地位的建设。只有在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实践过程中,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障和更为清晰地体现出来。在主体地位建设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至少应包括以下维度。

一是充分认识中华茶文化中人的主体地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主体建设和主体地位建设不但关系着文化自身的传承、 发展和创新,也关系着不同的群体,甚至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 如果人民失去了主体地位、失去了主体性,文化就会失去内生动力,就会失去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 中华茶文化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在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这是中华茶文化新时代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二是要紧紧围绕人民推进茶文化研究和茶产业发展。这是基于人的主体地位建设重要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以人民为导向推进茶文化研究和茶产业发展,我们的研究事业和产业发展才能够凝聚并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更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相反,偏离了人民主体地位的茶文化研究和茶产业发展,将失去内生动力,面对现实也将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力。 三是要充分认识、重视并发挥茶文化研究者和茶产业从业者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更好地发挥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做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他们是茶文化和茶产业中最主要的群体构成——可以说,只有能够充分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主体地位,才是一种真正的主体地位。

五、产业实践维度下人的主体地位

产业实践维度下人的主体地位主要反映于茶产业的各个环节之中,其中的关键维度至少有三个方面,即:“为了谁”“为什么”和“如何做”。“为了谁”是一个基本问题,即茶产业发展是为了谁, 这也是我们前文所回答的主体指向的问题;“为什么”强调坚持人的主体地位的原因所在,直接指向的是我们大力发展茶产业的基本原则问题;“如何做”强调的是如何做好茶产业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的主体地位。 除了这三个维度之外,仍有许多其他环节和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落实到产业发展的细节方面。

其一,新时代大力发展中华茶产业到底是为了谁?这也是中华茶产业实践维度下人的主体地位中的“人”到底是谁的问题。我们通常会说,产业的目标是经济性的, 就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直指的是经济效益和利润,增加物质财富,让我们过得更富裕。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观点并没有什么不妥, 但我们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茶产业中的个别人或几个小群体是中华茶产业真正的主体吗?显然不是——失去了服务于人民目标的产业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失去了真正的主体,这些经济目标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丧失了积极的意义。这就如同现代化建设一样,即使机器再发达、生活再富裕,如果不能实现人的发展、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那也不是成功的现代化[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所以,新时代茶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建立在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之上。这里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新时代中华茶产业发展的服务对象——基于中华茶文化的强大社会渗透功能, 他们既包括茶产业全链条中的人民群众,也包括开展茶学研究以及其他关联领域,甚至作为消费者的人民群众,其范畴应该是开放性的。

其二,为什么要强调新时代中华茶产业必须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重要文章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6](P23)我们要大力发展茶产业,既要服务于人民,也要全力依靠人民,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茶产业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从大的方面来说,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关系到国家、社会、文化、经济等的前途命运,从小的方面说, 则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这些都会对茶产业有所影响,也决定了茶产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定位。新时代大力发展茶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手段,同时相比其他诸多产业,茶产业又具有更多绿色产业的特征,并已经成为“两山理论”生命力与实践力的生动体现,因此,从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双重视角来说,大力发展新时代中华茶产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历史大潮、社会大势向前发展的一种必然,这种必然性是与人民的主体地位结合在一起的,而之所以成为必然也是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之上的——以人民为中心引领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前行的基本取向。

其三,如何做好中华茶产业以更好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呢?无疑,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和学科,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一些重要的方面,譬如以下三点。一是茶产业发展离不开茶文化,要突出通过文化为茶产业赋能增值。增加文化附加值,要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发展,这涉及相关文化理论、文化内容、文化载体、文化形式等多个方面。二是增加中华茶产业自信。产业自信与文化自信密切相关, 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撑,前者为后者提供动力。 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7](P349)我们的茶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有待于提高, 但是并不能以此为借口妄自菲薄,我们需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产业自信。三是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逐条细化、逐条落实。在体制机制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继续深化茶产业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和优化相关的文化产业经济政策。在数字化战略上:茶产业领域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把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理念深度融入茶产业发展之中,为产业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现代科技支撑。在茶文化保护传承上: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建好用好茶文化、茶产业主题公园和特色小镇,要保护好利用好各类茶文化遗迹和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文旅结合上: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中华茶文化和茶旅游深度融合、协调科学发展。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茶文旅结合研究和产业实践,充分发挥特有茶文旅资源优势,走出各自的特色发展之路。

六、结语

新时代中华茶文化研究和茶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 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目前关于中华茶文化、茶产业的研究已经颇为丰富,维度多样,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研究还较少,外界对此的关注度也不高, 这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并采取切实的行动加以应对。本文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来说,中华茶文化、茶产业中人的主体性问题都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有必要把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进一步深度结合,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华茶文化研究和中华茶产业实践的大发展大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理论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我们坚定, 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8](P149)。中华茶文化研究的繁荣、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坚信,我们必将开辟中华茶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必将不断推进中华茶产业发展进入新境界, 不断加强中华茶文化、茶产业围绕人民的核心主旨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我们应该有这份自信,也有这种底气。

注释:

①陈文华先生认为,茶道应该这样理解:“茶人们在品茗过程中除了对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上升到心灵的感受,发展为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这是一种诗意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要求的满足。与此同时,还伴生着一种哲理上的追求, 即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而具有一种教化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品茶之道,简称为茶道。”(见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载《农业考古》2002年第2期。)

②关于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有:毕铭玉:《国家治理视域下的茶与儒释道文化》,载《农业考古》2021年第2期; 陈力祥:《浅谈唐代茶诗中的儒释道旨趣》,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载《农业考古》2002年第2期,等等。

③一些研究者强调“茶产业”,实际上,如果谈中华历史传统中的茶产业,它在近现代之前更是一种生计之业,所有以茶为业或身处其中的人所从事的都可以算作生计之业;而所谓“产业”,主要是一种近现代意义上的词汇,处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些阶段中, 它们还够不上茶业经济,更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产业了。

④相关讨论可参见: 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晗:《苏轼日常饮茶的审美意蕴》,载《农业考古》2023年第2期;赵国栋:《边疆治理的多维逻辑:“以茶羁縻”的历史进程与启示》,载《农业考古》2022年第2期,等等。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中华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 08:28:26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2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