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兰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促进与生活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观念、道德的养成以及法治意识的形成。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体验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索活动,在生活中运用学习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生活化教学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能让呆板的课堂变得富有动态。
一、开发生活化的学习资源
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要引入具有生活气息的案例,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内容。教师要依托教学目标,灵活选取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素材,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上“友谊与成长同行”第一框“和朋友在一起”内容时,教者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哪些人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呢?和朋友在一起是什么感受?”教者设计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反思伙伴、同学、朋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体会与朋友在一起的感受,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教者提出问题:“进入初中后,大家长大了。长大是什么感觉?大家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那你们的这个小圈子是什么样的?在性格、性别和年龄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思考与朋友有关的问题,思考朋友圈的变化情况。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结合时代热点的内容,要向生活延伸,这样才不至于困囿于课堂,能促进学生眼界的拓展,将社会生活与理论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迅速,教师要借助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好奇,教师要选取鲜活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能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上“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内容时,教者出示清明祭祖、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公祭日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的图片。提问:“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如何敬畏生命?马航MH370飞北京失联,在失联后的第一个月,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越南等国在印度洋、南海部署的军舰、飞机项目上投入4400万美元,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教师以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对生活有敬畏之心,让他们能珍视生命,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乡土资源包括自然与文化生态资源,包括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活经验等内容,教师要挖掘实用的乡土资源,选择当地的典型人物与事迹,让他们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发他们学习乡土资源的热情,让他们能感悟到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提升教师的生活化素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要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引,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部编本八上“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内容时,教者要借助人物事迹、图片、名言等情境材料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交流,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者选择《战狼2》的图片、潍坊舰上的视频故事,让学生说说从视频中获得怎样的感受?教师选择电影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能帮助学生获得责任意识的感悟。教师选择胡智博的图片与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胡智博的行为,能感受到胡智博所承担的责任,让学生感受到责任一旦选择,就要不计回报。教师让学生说说身边有哪些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发生着令人感动的事?学生从老师、公交司机、班长等感受到他们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教师要秉持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融入生活化的理论知识,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及时更新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具有选择、甄别素材的能力,筛选出符合教学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层出不穷,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等设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吸引学生参与生活化教学之中。教师要提升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增强生活化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运用生活化的理念知识武装自己,还要提升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及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培养,要运用生活化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贴近生活的教学过程
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能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内容设计,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之间的距离,使导入变得富有趣味,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下“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内容时,教者播放歌曲《传递正能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生活中的美好情感。教者呈现图片,让学生结合情感经历谈美好情感及感受,并思考:怎样获得美好情感?通过讨论交流,能获得感悟,掌握理解美好情感的获取方式。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这样学生就会置身于生活之中,能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认知水平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阶。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依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生活经验,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下“共奏和谐乐章”第二框“节奏与旋律”内容时,教者呈现杨洋的案例,并让学生梳理杨洋在不同集体中的角色,说说共有多少种?分别承担哪些角色?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能让学生对如何处理角色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进行思考。教者提出问题:“自己在生活中扮演了不同角色,這些角色分别对应承担了哪些责任?”学生通过交流,学会找准个人在不同的集体中扮演学生、子女、朋友、公民、班长、指挥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不同的责任。教者提出问题:“本周六街道有三个训练通知,该如何安排或取舍?理由是什么?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学生能找出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需要、近期与远期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优势需要,从而能协调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再对角色加以整合,从而能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抄写作业形式,要布置生活体验的作业,通过社会调查、家庭互动、角色扮演、交流谈论等方式,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上“亲情之爱”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内容时,教师布置作业如下:回家拥抱自己的父母,并对他们说声“我爱你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体验式的作业,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
四、运用多样的生活教学方式
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他们参与到生活化的课堂中探讨交流,进行观点的分享、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分析探究的机会,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课堂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舞台,教师要让学生的权利得以回归,引导他们开展互动探究教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融入互动学习之中。教师要改变单一讲授知识的状况,设计一些问题与情境,以案例的形式丰富课堂,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分享会、辩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探究,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如在学习部编本七上“发现自己”第二框“做最好的自己”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进入初中后,如何在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说说看自己有哪些缺点?如何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能接纳自己的不足,通过自我批评,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交流改正缺点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
生活化的素材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还要与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经验相匹配,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所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参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他们在实践中分析倾听,从而获得积极的体验。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秉持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选择贴近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的生活资源,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促进学生思想观念与法治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