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2023-06-07 09:14刘蓉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团体资产部门

刘蓉

(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北京 100029)

社会团体本质是非营利性单位,独立于政府以及市场,属于第三方组织,其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本身的发展均离不开资金支持,固定资产是其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团体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登记、领用、维修以及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因其在社会团体总资产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保障资产安全以及完整性尤为重要,能够全方位掌握固定资产的详细信息,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此,社会团体管理者应当以强化思想建设为首要工作,力求思想先行,实现管理行为的高度统一,通过梳理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等举措,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意义

第一,可通过固定资产的盘点,明确固定资产的基础信息,掌握其具体变动情况。同时能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团体各项活动开展所需资产以及开展过程中资产使用情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推作用。

第二,固定资产管理明确了资产购置、领用、使用以及维修等诸多环节的管理流程,符合社会团体内部精细化管理要求,能够改变以往粗放、宽松的管理模式,明确现有资产情况,减少盲目购置行为,也可保障固定资产的使用符合社会团体实际情况,预防资产的闲置、低效或流失,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实现组合效率最大化、最优化。

第三,固定资产的管理不仅仅能为社会团体日常活动开展提供支持,还可对财务规划以及资产使用方面进行优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财务规划合理性以及团体整体管理水平,避免资产被随意处置,实现从购置到调拨、使用以及处置全流程监控,保障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合法合规,为社会团体履行职能提供基本保障。

二、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流程缺乏系统性

部分社会团体未能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存在“重资金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现象,在采购时往往能够依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但忽视了采购后的资产管理,致使资产利用率低,资产流失严重,造成社会团体资产损失[1]。此外,固定资产的管理包含购置、领用、维修以及报废等诸多环节,现有的资产管理模式未体现出全过程管理,仅仅重视购置审批以及清查盘点,导致中间环节管理出现断层,系统性有待提升,极易出现账实不符现象。

(二)社会团体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三)资产属性不明确,产权管理混乱

固定资产产权管理是社会团体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部分社会团体产权意识淡薄,导致资产产权管理长期缺位,对于初始形成的资产,大部分由政府划拨资金成立的社会团体,初始资产主要由政府划拨而来,或者是资随人走的资产管理要求,未能按照约定将该资产所有权进行转移,此外,在后期形成的资产中,其收入难以划定,加之其积累的无形资产无法准确评估及确认。

(四)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

因监督部门缺乏,现有的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导致固定资产在采购、审批以及出租出借等环节缺乏监督机制,甚至有些部门年度清查工作都流于形式,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随意性局面。部分社会团体缺乏固定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导致管理主体责任缺失,评价体系功能较弱,现有的绩效评价机制未能完全发挥其实质性作用。

(五)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披露透明度低

固定资产种类较多、使用周期不同、使用地点较为分散等,导致管理难度增加,当前社会团体虽已知晓信息化时代的优势,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但并未将全部资产管理工作镶嵌入系统,致使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的应用应该能够降低披露信息的难度,社会团体能够对披露信息进行查阅,然而部分社会团体披露信息的方式仍旧采用传统的方式,例如网站公布的方式,未有专门的栏目进行集中披露,查询多年的会计信息需要在诸多网站信息中寻找,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升。

(六)管理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现阶段,部分社会团体资产管理人员均由财务人员兼任,因其日常工作局限于财务核算以及报表制作上,缺乏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加之日常工作繁忙,未能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导致现有的管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升。

三、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优化策略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梳理管理流程

第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从管理者层面而言,管理者需知晓固定资产管理对社会团体相关活动有序开展和长久稳定发展的意义,全面解读相关文件要求,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的引领者,只有思想统一,才能保障行为统一。从员工层面而言,通过专家讲座以及专题组织会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员工均知晓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转变被动参与为主动管理。此外,也可将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与社会团体文化建设相关联,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促使员工形成相互监督、彼此学习的工作机制,便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促使每个人都能规范自身行为,保障管理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吻合。

第二,创新管理模式。既往的管理模式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团体管理者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以自身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结合战略发展目标,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规避登记以及记账等弊端,全面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明确其变动情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第三,梳理管理流程。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者需依据管理要求,对现有的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包含固定资产购置、领用申请、使用、维护以及报废处理等环节,制定详细可行的章程,确保各环节均有成文的规定,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可时刻知晓资产变动情况。例如,购置环节。固定资产的购置需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固定资产比价遴选,当单价较高时,需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招标。填写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单,按经费审批权限批准后,由管理部门统一安排采购。

【普氏《核子周刊》2018年9月24日刊报道】 根据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官方公布的资料,西屋计划在2022年将带有碳化硅燃料包壳的耐事故燃料先导试验组件装入反应堆接受辐照,在2027年实现这种燃料的全面商用。

(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完善法律政策体系

第一,固定资产预算编制环节。各部门需要依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编制要求,提交部门资产预算编制数,并附相关计算过程及依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依据资产配置标准、部门日常工作实际需求等,配置最高数量的限额,分别报部门负责人以及单位负责人,待审批后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最终审批,配置资产。

第二,固定资产配置环节。资产管理部门在上一年度末编制下一年度固定资产采购计划,财务部门依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经费预算,落实层层审批,明确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合法性以及科学性,交付资产管理部门依据采购流程进行采购,对使用效率不高的,可采用租赁调拨使用等方式获得所需资产,避免资产闲置浪费。

第三,固定资产使用环节。落实卡片登记制度,完善卡片基本信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要附和其他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以及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办公设备完好,定期对办公设备进行清点,保障账账、账实、账卡一致。同时完善长效问责制度,资产使用人员需维护个人名下的办公设备,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对维护不当或故意破坏造成的损失需要按照资产原值或折旧后的净值等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第四,固定资产处置环节。固定资产使用人提出资产处置申请时,部门负责人需要审核签字,交由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报废相关手续。固定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对资产使用年限以及使用情况进行审核,成立技术鉴定小组,计算固定资产残值,严格按照处置方案进行处理,及时进行账务核销,实现账账、账实相符。

第五,固定资产清查环节。社会团体应健全固定资产清查管理办法,明确清查要求,设置定期清查周期,配备相应的抽查方案,避免清查工作流于形式,依据盘盈、盘亏结果对账务进行调整,调拨利用闲置的资产,及时处理年限已久,无法使用的固定资产。

第六,需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对离任员工以及管理者,需组织核查,查清曾使用或管理的资产,办理交接手续,确保账目与实物一致。

第七,构建固定资产管理法律体系。我国应依据当前社会团体发展情况,及时修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资产管理概念及相关要求,实现更高法律层次的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的内涵、特征、范围以及管理问题等进行规范,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固定资产的形式,一方面明确其法人财产权,另一方面明确固定资产属性,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政策,将社会团体固定资产作为公共资产进行高效管理,完善相关管理模式。

(三)明确资产属性,健全组织结构,规范产权管理

第一,优化组织结构。设立理事会以及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保障其独立性以及协调性,提高理事会在决策中的决策权地位,优化部门组织结构,依据岗位需求配置相关人员,促使两者之间能够形成协调运转、权责分明以及有效制衡的组织架构,促使社会团体的决策更加准确,保障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落实。

第二,明确资产属性,规范产权管理。坚持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分离原则,明确资产权属关系,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可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划分产权,资产权属关系不明确的,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原始材料无法判断其归属权的可暂按国有资产管理。原则上按照“谁投资谁拥有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由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转制为社会团体的,其净资产应明确为国有资产。

此外,若捐赠者完成了捐赠,也就是将资产使用权转让给了社会团体,同时也放弃了剩余索取权,若捐赠者规定了资金用途,那么部分资产使用权赋予了捐赠者。另外,社会团体代理运作自有资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在法律以及委托方的限制下对资产进行独立的处理以及经营管理,但因其本身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剩余利润不能自主分配,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均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对此,需明确社会团体的资产社会属性以及公共属性,实施有效管理。

(四)完善资产管理监督机制,强化约束力

成立监督部门,保障其独立性,使其能够与管理部门形成制约关系。该部门主要负责监管制度的完善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全过程跟踪,确保公开招标以及资产清查等环节均能按照相应章程落实,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明确其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资产使用、处置情况,必要时可进行资产的全面清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并提出改进策略,保障资产的完整性。另外,需要不定期抽查固定资产保管情况,强化制度执行力度,规范员工自身行为,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减少资产流失。除此之外,可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细化考核指标,确保其公平性以及可行性,使其能够与固定资产管理高度匹配,将各项管理内容融入绩效考核指标中,对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进行集中评审,将评审结果作为绩效考核依据,与部门以及员工绩效相挂钩,奖惩对立强化相关人员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升管理水平[3]。

(五)重视信息化建设,建立资产信息披露和监督平台

第一,改变其固有的思想认知,深刻理解信息化时代的优势,重视信息化建设。社会团体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内容以及标准,使其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工作,保障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实现分级管理模式,消除信息壁垒,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共享。

第二,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固定资产OA管理平台,明确资产动向,落实申请、购置、入库等全过程管理,可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知晓固定资产存量,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其闲置,实现增值目的。

第三,与第三方软件公司合作,对现有的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以及二次开发,使其更加符合各部门实际工作需求,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基础,保障资产信息管理的完整性。

第四,社会团体可将闲置资产交由第三方资产管理,第三方能够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找到需要设备或房屋的公司收取相应的租金,第三方从租金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劳务所得,剩余租金归社会团体所有,减少资产闲置,达到增值目的。

第五,构建固定资产信息披露平台,促使财务信息得以公开,让捐赠者监督、信息披露以及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并存,为共同监督提佛功能保障,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对社会团体的有效监督。

(六)重视人才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第一,重视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社会团体需加大投入力度,邀请专业人士召开专题讲座,让全体员工能够知晓固定资产管理内容以及相关要点,使其理论知识得到充实[4]。通过线上知识库以及线下学习交流会等形式拓宽相关人员获取知识的渠道,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此外,社会团体需要为员工提供成长平台,例如职位晋升以及外出学习等,调动其自主学习兴趣,强化培训效果。

第二,重视人才引进。社会团体可拓宽招聘渠道,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引进高素质人才,明确管理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实践经验为录取原则,实施择优录取,同时需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录取后接受系统化培训,使其熟悉社会团体的基本情况,明确自身工作职责。

四、结束语

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加之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社会团体的发展潜力更加突出,各类社会团体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分布广泛的社团组织体系。固定资产是该类团体得以履行职能,实现长久发展的基础,但现阶段,部分社会团体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思想意识淡薄、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督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完善。对此,建议社会团体从思想认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制度体系、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才培育等诸多方面入手,多方位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避免资产闲置,提升资产利用率,为其开展日常活动以及实现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团体资产部门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