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辉 杜荣 陈瑶 丁美华 刘兆阳*
(1.吉首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1],是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2]、有效推动“三农”发展[3]和实现共同富裕梦想[4]的重要保证。随着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5]和城镇化建设的升级,推动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利益分配不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学者们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界定问题。郭晓鸣等[6]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构建集体产权制度约束、提升集体资产配置效率、创新集体经济运营模式、优化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等方面成果显著,存在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未能实质性拓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与村两委关系协调不足、政策支持不足、改革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张浩等[7]认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农民财产权益难保障、农村集体经济难壮大的“两难”困境,要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双赢”,需要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并促进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匹配。第二,农村集体资产分配问题。温铁军等[8]认为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要谨慎实施股权固化,社会福利与股份分红应当分离,股份分红依成员具体情况体现差异性,而社会福利则应体现普惠性。董帅兵等[9]认为集体资产股权配置的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关键在于政府与村庄关系的协调以及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平衡。陆雷等[10]则指出,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原则不明确,难以保障不同群体村民的财产权益,由于村集体收益分配能力不足、治理结构不完善、分配实践不普及,使得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权难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实现。第三,盘活集体经济路径问题。郝文强等[11]通过总结基于多村联合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的“抱团发展”模式,指出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需要依托城市的大资源平台与大规模市场,因地制宜地制定抱团发展优惠政策,动员低收入农户参与抱团,并兼顾效率与合法性,构建农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江宇[12]分析了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烟台实践”,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经济,也不是股份制或合作制经济,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为深入了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经济实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13],调研团队于2021年对湖南省多地以入村入户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获得了第一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有效获取了关于湖南省1090个行政村乡村振兴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信息。本文拟从农户的微观角度对湖南省农村集体经济现状进行描述和探析,并总结提炼出湖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以期对当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存困境给出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本次有效调查对象有1090人,其中72.2%为村干部,27.8%为乡村振兴驻村干部。18~30岁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56%,31~40岁的占20.46%,41~50岁的占43.53%,51~60岁的占23.26%,61~70岁的占2.32%,71~80岁的占0.87%。可见,对于村干部而言,年龄层主要分布于31~6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87.25%,50岁以上村干部仅占比26.45%,不存在村干部过于老龄化的情况。学历方面,初中以下学历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8.17%,高中学历占29.17%,专科学历占27.34%,本科学历占23.94%,研究生学历占1.38%,见图1。村干部及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专科及以上学历占调查对象总人数的52.66%,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5.32%。由此可见,村干部及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的学历总体不高,乡村振兴仍然缺乏专业人才。
图1 湖南省乡村干部学历情况图
人才缺乏是所有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且长久存在的问题[14],大多数农村地区目前只能靠对现有村民的培训来缓解问题。根据调研结果,57.71%的调研村村干部认为缺乏人才和致富带头人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进行人才培训的情况不理想,57.52%的调研村表示仍然需要人才支持。现如今年轻人才大多不愿选择返村建设家乡,这是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同时,具有一定发展成就的农户会选择致富后离开农村的现象,也是人才外流的表现之一。目前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大多为中老年人,思想比较陈旧,知识技能有限,造成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村发展后劲不足。专业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然而多数调研村都没有掌握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渗透度不高,根据调研结果来看,42.48%的调研村需要技术支持。专业生产技术能合理规划村集体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当前农村留守村民多数年龄较大,对集体经济理解少、容纳度低,对集体经济的理解力不强,涉及到一些土地、利润分红、投资占比等经济性质问题时,协商难度高,容易引发争执和矛盾。不少村民受“小农思想”影响,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而不愿承担个人义务,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参与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根据调研结果来看,调研村中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村民占全村人口55%以上的仅有26.18%,占全村人口70%以上的仅有16.06%。
通过调研发现,湖南省村集体经济产业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有847个,占77.71%;有421个村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含有村集体土地流转,占38.62%;有275个村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含有村集体资产出租,占25.23%;有161个村集体经济产业含有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占14.77%;有69个村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含有工业,占6.33%;有88个村集体经济产业还有其他类型,占8.07%,具体见图2。由此可见,目前农业仍然是村集体经济的主要产业。
图2 湖南省村集体经济产业类型图
通过对湖南省1090个乡村的实地调研,发现84.98%的调研村都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大多以某种单一的产业作为村集体的经济支撑,且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且发展缓慢。许多乡村都以单一的种植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支撑产业,产品生产单一且原始化,特别是农产品的附加值未被彻底激活,在深加工领域存在过多限制,并未把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77.71%的调研村集体经济产业包含农业,且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仅有6.33%的调研村集体经济产业包含工业,工业占比极低。其次是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在没有工业精加工、深加工的支撑下,仅仅依靠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很难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实际调研结果来看,有46.34%的调研村村合作社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一般甚至没有发挥作用,部分村合作社仅仅是挂牌,有名无实。现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阶段,农村传统的产业经营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发展的新形势,乡村农业发展需要探寻新的先进的发展模式。众多理论和实践表明,“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农户和企业或合作社经营分散、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难题[15]。与企业合作,可以通过企业来指导、扶持农民生产经营,同时使农户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遵循类似“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模式的乡村在少数。
发展集体经济,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帮扶[16],经调查的行政村发现,政府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作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村集体的财务监管力度欠缺。资金监管是关键,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集体财政管理制度不规范,资金使用条件不明确的盲区。经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在一般农村,除非是出现新的重大财务问题和民众请愿书问题,否则解决方案通常是不向政府提出投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财务监督管理的混乱,同时,无法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收支账目,得不到上级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监督,则可能成为滋生贪腐的温床。由于监督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问题不断堆积,日益严重,进一步造成了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村地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基层政府的诸多权限受到限制,管理权限多集中于省市级政府,使得乡县级管理权限很小。这种现象造成了地级差异,制约了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另外,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人员配备和管理上杂乱无序,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经调查结果显示,村干部学历普遍不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只占调查对象的25.32%。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弱。尚未制定与农村集体经济相关的具体配套法律,这就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既没有有力的优惠措施,又没有规范指导,发展就极为困难[17]。且政府资金扶持力度、技术引进效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上级政府拨款占集体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在25%以下的行政村占有效调查行政村总数的61.27%,而真正落实到村的项目资金更少。
经过调查结果发现,湖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资金资源匮乏的限制。从资金方面来看,有多数村反映村集体经济因资金短缺难以起步,或者因现金流断裂导致失败。在调查中有40.64%的村干部认为资金缺乏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有81.65%的村干部认为需要资金支持。
一方面,村集体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提供资金保障。村民自筹资金来源渠道的村集体只占有效调查对象的41.56%,而包含其它资金来源渠道的村集体更少。虽然省市县财政已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等形式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但是财政扶持仅仅是脱贫攻坚时期保障村集体经济的短期措施,并不能支撑村集体经济长期发展。村集体过度依赖外来资本发展,内里缺乏坚实的经营实体支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村集体由于资金不足,往往借助外来资金进行发展,但往往又因外来资金的撤离导致村集体经济的衰败。另一方面,村集体组织的“造血功能”相对不足,收入来源单一。经调查发现目前湖南省村集体经济类型以农业为主,主要是小型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类型的村集体经济创造成本低,可替代性强,利润低,无法为村民提供良好的集体经济收入条件,造成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集体占比为64.5%,仅有35.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高于10万元。由于资金短缺、收入形式单一,而村集体支出负担较重,从而导致村级负债较多。目前由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公共事业等费用支出部分需要由村级承担,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利等,村级支出的负担比较重,导致相应负债,同时还存在因村干部交替,新官不理旧账又添新债,致使债台高筑,化债难度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调查中有27.16%的村干部认为村级集体债务多,负担重,无法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是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善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时代,各地开始稳步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一些先行先试的地区出现了一些产权体系明晰、组织形式灵活、发展能力突出和治理成效显著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这些典型模式有内在特征和鲜明的比较优势,但任何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推广适用均有明确的发展基础、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
该模式主要依靠当地特色资源和硬件设施,打造招商引资平台,推动城市要素向农村流动。村集体与外来企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深度联合,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借力发展。如邵阳市横冲村,该村下辖34个村民小组,占地总面积5.1平方公里,户数712户,全村人数2008人,现有劳动力380人,外出务工人员将近500人,党员42名。村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建有黑宝石商砼、科技工业园等产业基地,主要经济作物有番石榴、苹果、辣椒、山药、黄桃。基础设施完善,建有五保之家、老年人活动中心、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卫生室等便民服务设施,全年自来水供应,全村通路,且为混凝土铺装,高压电路网完善,“村村通”网络普及率达百分之百。
横冲村以“优化外部投资环境,盘活内部存量资产,加快总体发展步伐”为思路,尝试发展“产业+服务”模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地特色农业、地理等优势,组建专业公司、加工企业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同时在优化投资环境的前提下,吸引投资者在本村内开设工厂或承包一定业务,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增加横冲村村集体收入。自2012年起,横冲村村集体联合外来公司、协会,组建村内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的中介组织,结合本地地理和人口优势,逐步形成“村集体合作社土地流转+公司/协会销售+农民务工”的运行模式,以“3∶4∶3”为相应比例分成,遵循“盈利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决定”的分配原则,开发了横冲村科技工业园区(其中包含邵阳市嘉盛食品物流有限公司),现如今,横冲村科技工业园区内主要分布有四种类型产业,以塑料加工为主要产业占42%,污水处理厂占25%,食品加工业占21%,物流业占12%。村集体平均每年可取得40.6万元的租金和生产加工收益。2020年横冲村集体经济收入规模达到100万元,2020年下半年横冲村也实现了全面脱贫。预计未来3年后,横冲村集体经济收入规模将达到120万元以上。
该模式主要由村支两委带头发动,借助扶贫、乡村振兴等优惠政策,围绕本村现有资源条件,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自主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龙山县高寨村,该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7人,235户,村里常住人口100~230人,大多是老年人,缺少劳动力。国土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40公顷,其中水田不足0.133公顷。全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没有工业企业,主要作物为百合、玉米。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停滞,集体收入长期处于“零”的状态,是长沙市岳麓区对口帮扶贫困村。
2018年龙山县派李世树等3人驻村扶贫,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委借助政府扶持的80万元项目资金,组织发动村民在荒山种植千亩油茶,实行油茶地套种半夏等中药材,开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套种的10公顷半夏给村民创造了务工收入,还解决了村集体合作社承包土地的租金。油茶套种半夏的模式给高寨村带来了明显的效益,村集体经济逐渐有了起色。2020年,高寨村获得了龙山县油茶种植示范基地的荣誉称号,获得了湖南省帮扶项目资金50万元支持半夏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通过村委会和村民的努力,高寨村的油茶种植面积已经有53.33公顷。种植油茶的集体资金来源是政府每年每公顷地补贴1500元,一年能有8万元用于肥料和打理费。运营方面由村委会和油茶合作社联合实施管理,村委会进行监督,联合合作社承包村民的土地来种植,合作社主要有书记李玉萍和监事长田平华等5个理事。产生的收入80%通过股份占比分红给村民,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该模式主要围绕本村支柱产业,选择善于经营、资金宽裕的生产大户,组建专业生产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入股,委托大户生产经营,按股权比例进行收入分成,村集体所获收入一部分给村民分红,一部分用于公共福利。如龙山县瓦房沟村,该村四面环山,地形复杂,位于洛塔界余脉之下,该地系石灰岩为主的黄土壤,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其特点气候温和、夏凉冬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支柱产业为烤烟。
2022年瓦房沟村种植烤烟33.33公顷,其中13.33公顷由农业大户承包整合各户人家的农田所得,另外20公顷是由农业大户在山上开荒土地所得。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出资入股,占股6%,并委托生产大户经营。各个农业大户进行生产,收割之后由村里集中运送到镇上的烤烟房进行烘烤,烤烟房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之后烤烟由县里面统一收购。在种植烤烟过程中,农民通过出租的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公顷地可获得高达13500元的租金,农民还可以通过打工的形式来获取每天100元的工资,这部分农民年纪一般为50岁以上70岁以下。解决了村内百余人的就业,成员收入有明显增加。33.33公顷的烤烟预计纯收入是200万元,按资金入股得到6%的分红,村集体会获得10万余元的一个资金收入。同时烤烟是县重点扶持产业,种植烤烟会得到相关的政策补贴,规模达到2.67公顷以上,每公顷地可获得900元补贴,村集体依靠合作社分红以及政府补贴,每年可获集体收入近3万元。村集体所获得的收入主要是用于公共设施改善,如水电、道路维修和卫生条件改善等。其次用于文化事业,村里面建设了多个宣传栏,设立了村广播站,修建了四五个村喇叭。除此之外就是用于整个村支部的办公经费、水电费等。村内集体经济的提升,改善了整个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村民生活环境,也为更好地发展以后的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
该模式主要通过整合村集体闲置资产,以承包流转、租赁等方式加以利用,以提高村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如隆回县石门村,全村共28个村民小组,858户,2679人,由原石门、高石、中平三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存在大量闲置资产,如宗教会堂、厂房、宗祠、废弃校舍和水塘水库等,近年来,石门村采取多元方式对闲置资产加以盘活,或土地出租,或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使之得以充分利用,村集体收入得到较大提升。如村集体所有的两口水库,通过承包经营的方式,以每公顷每年3000元的租金承包给村里需要的村民,承包村民自负盈亏,自购鱼苗,割鱼草,饲养鱼。村集体所获租金,一般用于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所有的石门画厂是一座加工厂房,用于生产一些装饰画、装修的背景画等。该厂房以租赁的方式盘活,村集体收取一定的租金。画厂投入运营后,为石门村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在画厂工作既可以方便照顾家里小孩和老人,又能够增加经济收入,生意好的时候,每月可以拿到2000元,每年收入就可达20000元,画厂和村民抱团发展,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向获利”。
该模式主要依靠当地丰富旅游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村集体经济由村支两委牵头,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方式入股,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观光产业园,实现“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如新化县杨家边村,该村由原杨家边村、田凼院村、新群村合并而成,总人口4329人,为镇乡结合区,离沪昆高铁新化高铁2公里。境内有千亩荷花园、杨氏祠堂、杨梅基地、黄桃基地、桐凤山生态休闲农庄。附近有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油溪漂流景区等旅游景点,有奉家米茶、水车糍粑等特产。该村水田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前一直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之后村集体征收土地种植千亩荷花,发展乡村旅游业。
2018年以来,杨家边村开始打造特色观光农业产业园,村集体征收全村70%的土地用于种植“香水荷花”,打造千亩赏荷园以发展乡旅经济,村民通过劳动、土地、资金等方式进行入股。开园一年,仅门票收入就有30万元,带动消费收入100万元,产生综合经济效益近600万元,全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且呈上升趋势。其次依靠旅游业带动效应,村集体努力盘活土地,建立了枇杷、杨梅、黄桃等产业园,引进了澳洲淡水龙虾,且依托荷花池养田鱼、收莲子,村集体农业收入即将突破200万元。并采用招标出租的方式,对荷花池进行建设、维护与管理,努力实现荷花池经济的效益最大化。杨家边村借助当地秀丽风景和独特的梅山文化,凭借桐凤山的生态农庄以及洋溪竹海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该村特色旅游产业,成功打造了集观光性、康养性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和美丽如画的“梦里水乡”。修复杨宗祠,招商1.5亿元建设66.67公顷生态农庄文印山庄,集绿色种植、养殖、旅游、休闲、餐饮、会议、文印博物馆于一体;招商引资4亿元开发桐凤山风景区,依托150公顷原始次生林,建设神仙谷、棋盘石、百丈飞瀑、集云庵等景区。
一是吸引人才回流,强化人才支撑。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支持力度,在农村引资招商建设更多的项目孵化基地,建立完善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返乡人才提供完整、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制定面向市场的就业政策,推进财政、金融、社会福利政策创新,吸引人才返乡,补齐乡村人才短板,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农民培训教育,促进劳动力高素质发展。加大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培育的力度[18],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合作社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学习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培养一批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三是提升村民集体意识,凝聚发展合力。首先,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引导。村民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事业的主要建设者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19],由于长期“分田单干”,农民缺少集体意识和集体观念,难以形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共识。通过加大对村民的动员、宣传力度和教育引导,让村民了解本村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增强村民的集体观念、集体责任感和集体经济认同感,让村民从内心里增加参与发展本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形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合力。其次,以制度明晰“公私”边界。“公私”边界不清楚将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要在清产核资、界定成员的基础上,规范建立村民集体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集体产权管理制度[20],明确界定集体产权与私人产权的边界,以严格的制度保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权和集体财产权。
推进农业农村产业多元发展,加快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深入对接国家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依靠各地资源优势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增强农民的种植信心,加快落实农产品保鲜、储藏、冷链运输等一系列初加工设施。其次,推进农业与健康、休闲等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依据湖南省各地的资源禀赋,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试点区,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强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的参与度。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当地农业品牌,以缓解产业和产品同质化的困境。提高品牌标准,规范市场品牌监管与保护,从产业优势角度提升村集体经济活力。最后,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紧跟当下电商销售潮流[21],开展村级网红直播人才培训,拓展短视频、新媒体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提供网络媒体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来获取准确及大规模的数据和潜在客户,积极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开拓销售市场。运用线上销售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打破闭塞、传统的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售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农业的飞跃发展[22]。
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23]一是需要提供人才支持。加大现有人才的奖励制度,允许试错成本的存在。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并进行规范管理,以期为村集体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二是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资金、技术扶持。对于农村的发展,政府在资金上一定要及时提供保障,要将国家拨发的钱落实到实处,为老百姓办实事。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要进一步形成市区镇村各级共同出资的局面,减轻村集体的支出负担,降低村集体的化债难度。亦可通过调整和完善财政、贷款、保险政策,从根本上强化金融支持,破解小农户与集体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降低村集体经济经营成本。还需保证技术方面的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保驾护航。三是因村制宜,提供项目支持。目前由于农村村民对于当前当地的发展方向没有一个成熟且明确的方向,为了响应政策,当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提供项目支持,合理制定科学选取优势产业进行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村经济的重要一步。一是坚持把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村镇间道路的建设和修缮力度,提高安全水平和运输能力,为农产品运输以及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优化村集体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村内健身娱乐场地,丰富村民的日常休闲文化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三是完善农村电力、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根据村民实际需要创建当地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为村民提供大数据信息服务和网络交流平台,以满足当下直播带货和电商运营的需要。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想方设法拓宽村集体创收渠道。要实行村村相扶、镇镇相帮,鼓励多地联合出力共同发展。不同村集体之间通过出资参股、提供人力资源、帮售代销等方式,实行区域化发展。创新合作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与致富能人、种植养殖大户联合,与当地民营企业联合,开发村域资源,盘活现有土地资源[24],以现有资产入股或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智力支持等,增加集体收入。把强村富民统一起来,村集体出思路,吸引群众资本参与经营,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有偿服务组织,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25],引导农民闯市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积极宣传以及乡友等渠道,最大限度的吸收社会资金,鼓励本村在外经商人员或村周边能人到村里创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新上一批好项目,促进产业发展,实现集体、个人双增收。激活政策引导平台、村级自主平台、服务发展平台三大平台。充分利用、真正落实国家脱贫攻坚相关优惠政策,上级财政拨款,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创造条件。村集体还可利用国家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充分体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盘活土地壮大集体经济。通过集体协商,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规模的扩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