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英
摘 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利用语文要素教学是对教材进行精准化解读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突破。但部分教师对“语文要素”认知不足,概念化地对待语文要素,导致语文要素不能得到有效的、具体的落实。文章探讨小学统编教材中语文要素的理解与教学实践,以从整体规划上做到语文要素的有机渗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一、“语文要素”的内涵理解
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所谓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是各方面的内容,指向的是学科关键能力。”因此,可以认为“语文要素”就是关系到“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科学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口语、阅读、写作训练等。在统编教材中,这些语文要素按照学习对象的语文基础水平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地分布在课本各个单元和课文中。
统编教材中对语文要素这一全新概念的融入,改变了过去教材中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的单一模式。得益于语文要素的系统性和整合性,教材单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文、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形成相互协同,让教师能够更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体系,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体现——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为例
(一)语文要素的单元地位
统编教材突出了语文要素的单元地位。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中的单元页码都对每个单元有不同程度的渗入。看似简明扼要的“点拨”,但语文素养清晰,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单元中的呈现方式可以从《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梳理出的语文要素上去发现,其中“口语交际”作为习作练习的基础,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单元整体结构。这是单元编排在阅读策略、习作单元中的一个亮点。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按照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将略读、精读以及预测策略进行细化。
(二)语文要素阅读训练分解
大多数单元的语文要素体现在课文导语和课后习题的要求中。如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围绕复述故事进行了不同方法和角度的分解落实。统编教材编写思路在《教师参考用书》中概括为四条。第一是双向组织单元。加强单元组合,这是统编教材一个很大的特点。以前的人教版教材,它是按照人文主题编写的。现在所谓“双线”,一是人文主题,二是语文要素。一个单元一个语文要素,整个单元按照语文要素组合教材。第二是强化阅读,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就是精读、略读和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也不能断然取消,把它作为阅读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语文要素的关联性
小学语文目标体系呈渐进上升的特点,不同册次之间或同一册次不同单元之间都有具体表现。关于语言的积累,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对“语言的积累”都进行了明确的表述。“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强调学生关注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强化学生能够运用这些词语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且要对这些词语初步理解,并不断积累。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再到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是一种“质”的跨越,核心要点是“生动”的语言,前者侧重“感受”,后者侧重“体会”,但它们之间都有必然的关联。三年级上册“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教科书首先呈现的是各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侧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看似互相独立,但也互相關联,这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要素教学中有充分体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强调“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重点突出了从读到写的一种编写思路:学生在体会到“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后,能够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把“理解一段话”应用到习作中,练习写作也就能够得心应手。
三、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与具体措施
(一)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是按照课程单元设计的。教师的备课,应该根据这一要求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对其中的语文要素深入研究,将每一个要素分解到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事先做好计划,规定步骤,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有相对的衔接和梯度。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应该有124个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大多与教学方法有关。虽然有些语文要素只是一般性的知识理解,更多的是涉及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写作基础。实质上,每个年级教师只要抓住两三个重点就够了。一是把语文要素细化成教学目标;二是计划每堂课教什么;三是底要教到什么程度?提问题 、做批注、梳理信息、把握主要内容、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然后结合课文阅读查找资料。比如《落花生》说明一个道理;《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国大典》揭示事物深刻的内涵。如何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个应用哪些方法?就要用到语文要素去进行分解,从标题、情境、人物、结构和语言应用上让学生去逐一体会。
单元导语一般分为两方面内容:前一部分侧重概括本单元选题的人文主题及教育意义;后一部分重点强调本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例如选读《纪念白求恩》,就会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受白求恩的人格魅力;二是强化语文要素中的“积累拓展”,也就是勾画、厘清文章的思路。通过文章中的语句表达,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文章中“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身上的崇高品质就会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受到强烈的震撼。
(二)注重“整体观感”,实现对语文要素的应用
统编教材在“语文园地”中强化了 “口语交际”“我爱阅读”等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语文要素的具体指向和重要性。根据这些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通过举办 “对话交流”或 “读书分享”等活动,从多种角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课文的阅读题材都有严谨、清晰的表达思路。学生的作文练习,往往出现很多病语,关键就在他们缺少规范的语言输入。所以,规范书面语言表达、形成语感,是小学学生习作的一个基础训练。语言经验的积累,一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从而积累语言经验。二是在习作中发现自己的语言与阅读题材中的语言差异,并且能够得以求证和改善。三是老师要经常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应用、去尝试。哪怕是写一篇日记,也要力求用词规范,表达得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语言经验的积累,比语文要素的学习更重要,熟读课文才是提升语言能力的关键。
儿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语言经验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月是故乡明》一文中很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非常漂亮,在飞扬的文采中,把故乡的明月描写得栩栩如生。这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就是语言经验。可以引导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摘抄下来,根据作者对这些词语的情境搭配,进行基础的模仿写作,以增强对词语的应用能力。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语文阅读的要素应用,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阅读需求,要不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强化阅读,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语文是小学生一生素养提升的基础。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能力,为学生步入中段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下册通过阅读“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则提升了对学生语言感受力的要求。首先,语言的品质从“生动”拓展到“优美生动”,增加了“优美”这一新的要素。其次,在方式上,除了三年级上册应用到的朗读、圈画、折抄,三年级下册还通过组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古诗三首》、仿写《荷花》等方式来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交流平台依托本单元课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什么是“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些词语,有的指向描摹事物的特点很鲜明,有的指向事物的状态很贴切,有的指向描写人物的动作细致准确。虽然内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真实、细致地描摹了事物的情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了这个事物。通过这样的梳理、总结,对学生“优美生动的语句”获得了初步的认识。
“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两个要素只相差一个词语,分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词语”和“句子”都是基本的语言单位,“理解难懂的词语”和“理解难懂的句子”是理解篇章的基础和关键。“自下而上”的阅读理解模式认为,阅读是从最低级的字词开始的,通过识字、了解词义、确定句子意义等阶段,最后了解读物的意义。因此,“理解你懂的词语”和“理解你懂的句子”其实都是帮助学生扫清解码的障碍,为提升他们的理解水平而服务的。
从扫清解码障碍的角度,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方法层面。因为“理解你懂的词语”和“理解你懂的句子”,方法是比较接近的,正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的总结,主要有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
(四)注重写作指导,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重视写作方面的语文元素序列性展开,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指导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在内容编排上呈现出“读写结合”的完整形态,在突出语文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具有固定的顺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随意性,使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教学重点,充分把握“语文要素”,为在教学中很好地落实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表达要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面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习作教学要求,教师也应该围绕语文要素,制定精准的課堂目标,有效应用教学策略,搭建教学支架。
语文教师围绕“把事情写清楚”这一语文要素,安排教学内容。首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为学生自己的写作做铺垫。其次,精度课文中,归纳或提炼其中的写作方法,通过口头表达和段落练习进行初步的写作尝试。最后,就是根据习作例文的随文批注,紧扣训练点进行写作训练,最终形成习作成果。如何在课堂中落实习作支架搭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读单元导语、串联经验、引发思考,总结文章作者把事情写清楚的一些方法和经验,然后徐自己每天把有所思考的情形记录下来,逐渐掌握习作技巧。
四、结语
统编教材基于课标要求,对教材设计进行了通盘考虑。语文要素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教师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扎实落实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能够有效达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目前,对语文要素这一全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在进一步实践探索中。教师应全面认知语文要素,明确其具有的结构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围绕语文要素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认真研究教材编写的结构框架,适时对教材单元进行分解或重组,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把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知识、能力与方法充分提炼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娟,高杰.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三大核心维度[J]. 教学与管理,2020(05):32-34.
[2]陈顺棉. 紧扣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 新课程(教研版),2020(04):198-199.
[3]曹巧娣. 借助多维方式,巧妙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文的教学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20(05):9-10.
[4]丁雄鹰. 在课堂微观中融解统编教材语文要素[J]. 小学教学研究,2020(09):88-91.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