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妮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學占据极高的比重,阅读教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教学来说,开放式阅读教学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意义重大。文章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空间开放、内容开放、形式开放和思想开放四个角度,浅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模块,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多学科教育共同促成。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可归纳为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创造和鉴赏三个维度。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通过开放式阅读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多项并举地开展阅读活动,在理解、认知、求真、探究、发现、关联、想象和感悟的过程中深入阅读,拓展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阅读空间开放
阅读一般是静态过程,学生在阅读时想要读得深入、具体,就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阅读。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时,彼此不能打扰,以便于学生进入课文主题,与作者对话交流。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经常告诫学生读书要认真仔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但是,小学生好动,性情活泼,要求学生静止不动地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客观来说,很多小学生不喜欢阅读,不是不喜欢书本中的故事和内容,而是对自己所处的阅读状态极为抵触。学生坐不住,越是硬性要求他们安静下来,其对阅读的逆向体验越强烈。新时代下,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天性发展。因此,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在空间上就不应过多地限制学生,相反,应该为学生开放阅读空间,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阅读。
开放阅读空间,可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边读边看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主题提取关键节点和重要元素,通过实地观察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近距离地观察,变抽象为具体,让阅读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比如说,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的围墙边观察爬山虎。高高的围墙上布满了爬山虎,一片碧绿,微风拂过,嫩绿的枝叶在墙上荡漾开来,就像一件美丽的绿花衣。学生看过了爬山虎,再次阅读课文,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开放式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不要着急地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想象,而应该让学生先学会观察。学生心中对事物有了大致的印象,在阅读时就不容易产生困惑,阅读的效果大大提升。
(二)边读边做
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活泼异常,因此在阅读课堂上,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阅读;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通过动手实践,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学习印象。比如说,在教学“风筝”一文时,上课伊始,教师拿着一个风筝走进教室,学生看见教师手里的风筝,兴高采烈,教师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放过风筝,放风筝很好玩,可是,同学们会做风筝吗?”接着,教师为学生简明扼要讲解了风筝的制作原理,并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和学生动手制作起来。短短几分钟时间,一只漂亮的风筝就诞生了。看着自己动手做出来的风筝,学生充满自豪感、满足感,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中十分投入,积极地提问,踊跃地回答问题,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十分理想。语文是人文学科,没有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应当不拘一格,凡是适合于学生增强学习体验的方法,都可以灵活地加以应用。
(三)边读边找(查)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难点问题,如陌生的字词、晦涩难懂的成语、抽象的长句子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消灭”阅读中出现的一个个问题。为此,开放阅读空间,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在课后的自主阅读中,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上网解惑释疑,并在空白处作出批准。发现问题并得到及时解决,让问题不再成为学生阅读路上的阻碍。
二、阅读内容开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阅读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少做题目,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教材及相关的阅读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开放内容,扩大课堂容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就阅读来说,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有的学生则讨厌阅读。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后阅读,并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持续学生的阅读热情。
对于不喜欢阅读,不具备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以趣激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同样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有的学生不喜欢阅读,但却非常喜欢讲话,表达欲强烈,喜欢在人群中展示自我。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主题班会上为大家分享故事。讲故事并不难,但讲好故事并不容易。学生要讲好故事,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同伴们的掌声,需要对故事的框架主体、人物角色和细节之处烂熟于心,保证讲出来的故事在时间、空间和逻辑层面具备有序性。讲好故事需要组织好语言,用词准确,既要详实细腻,又不能夹七夹八。讲故事时还需要懂得设置悬念和烘托氛围,把握听众的心理,察觉听众的表情和神态来调整讲故事的节奏。此外,讲故事需要注意合理搭配语调、语气和语速,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没有大量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深入的推敲,有效的练习,是没有办法讲好故事的。因此,想要讲好故事,就必须认真阅读,拓展阅读。
(二)按需阅读
构建内容开放的开放式閱读课堂,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所需来引导学生阅读。按照类别划分,适合小学生开展阅读的读物类别很多,如启蒙类、儿童文化类、科普知识类、人文历史类和社会生活类等。每一种类别的读物,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特点上各有不同,比如,有的侧重于智力开发,有的强调知识积累,有的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有的则是提升道德品质。同一种类别的读物,可供选择的书籍汗牛充栋,不可胜计。因此,需结合学生的情况,按需指导学生阅读,如学生的字词功底薄弱,则应该以启蒙类书籍为主,引导学生增加词汇量,提高识文断字的能力,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与此同时,尽量选择绘本类书籍,文字搭配图片,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降低阅读难度;另一方面,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空间。按需阅读,还需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偏科”现象,如喜欢寓言、童话类的故事书,就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籍,而对于科普知识类、古典名著类和古诗词类书籍弃之不顾。学生对某一方面有兴趣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只读一种类型、一个方面的课外书籍,日长月久,学生在认知结构上难免出现偏差,在思维方式上存有漏洞,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打破阅读的科目壁垒,实现多项并举式的阅读,实现多科目、多类别、多文体之间的交叉融合阅读。
三、阅读形式开放
开放式的小学阅读课堂上,阅读形式并不唯一,而开放多元的阅读形式,可从侧面扩大教育的覆盖面积,落实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有不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学生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即便教师再三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生也只是表面上正襟危坐,但其实思绪纷飞,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学生不能有效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学习,固然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但是,阅读教学形式的单一,也是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如何丰富阅读教学形式?首先是要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有不同的方法,如泛读,主要为了积累素材,增广见闻,扩大阅读量,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详读、深读。当前的小学生是伴随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信息体量大、内容多,但同时也泥沙俱下,真假难辨。面对滚滚而来的海量信息,当学生在寻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时,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是筛选。显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泛读能力,能够快速从海量信息中找关键、抓重点、把握主旨以及明确中心,才能不被大量无用的、虚假的信息所淹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泛读还能带给学生阅读的成就感,降低阅读的枯燥性。
除泛读之外,小学生还应该学会精读、细读和反复读。面对好文章、好书籍,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需要细细品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精读需要读出深度,而深度源于细节,因此在仔细阅读经典时,要耐心琢磨每一个细节,弄懂每一个知识点。对于缺乏阅读技巧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指导,如鼓励学生尝试着归纳文章的大意,划出文章的关键词、中心句等,循序渐进,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此外,阅读与写作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在开放式的阅读课堂上,应增大学生动笔的频率。如遇到好词佳句、成语谚语、诗词名句等,应该及时抄写下来。遇到有趣的文章,可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进行随堂练笔,或者是仿写、续写。写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还原”出来,通过表演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阅读思想开放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度并不高,这是因为在学生考试后,教师统一阅卷时需要做到公平、公正。为了公平,就必须有准则、有参照,进而就产生了“标准”。不言而喻,学生写出的答案,与标准越接近,得分率越高。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生的阅读学习不约而同地向“标准”靠拢,其结果的一致性、普遍性取代了多样性,与真正的语文教学中理想的“审美”“文学素养”和“文化传承”背道而驰。学生在解题时,面对一篇文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弄懂、理顺文章的重点内容,如结构框架、修辞手法、重点句赏析等。事实上,理解和消化一篇文章应该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速食化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关于文章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作者本人来应答,其结果也未必如意。余华、韩寒、周劼力、林天宏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曾被选为中高考的阅读理解,而他们本人也尝试过作答,其结果是不及格,甚至只得一分。
对于作者“被理解”自己作品的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并不矛盾,因为作家有创作的自由,阅读理解题的设计者也有其设计自由。文学批评里,是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的区别。从后者角度来看,作品一旦创作出来,便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命运,那就跟作者没啥关系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作者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那么还有谁真正理解?作品被创作出来,即便有了生命力,怎么就与作者本人脱离关系了?某位作者接受采访时说道:“我是作者,我做不出来,是我对自己的文章把握不好吗?他们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上述两种观点的出发点不同,立场不同,但各有道理。语文绝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上,应摒弃“标准”,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课堂,应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重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开放阅读空间,开放阅读内容,开放阅读形式,开放阅读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翔羽. 浅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 教育观察,2020,9(15):53-54.
[2]孙荣兵. 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方法浅探[J]. 科技资讯,2020,18(09):171+173.
[3]李建萍. 小学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J]. 中国新通信,2020,22(08):229.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