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使用方式,其直接决定了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所展现的地位以及担当。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基于提高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共同开展的质量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明确劳动教育的定位,内容,结构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以上几个角度分析,提高劳动教育的相关策略,并且充分的展现出综合实践活动与教育之间相互融合所带来的优势以及教育教学目标,进一步探索在新时代下如何提高劳动教育的实践质量。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好习惯,这也是贯彻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阵地,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在教育部2001年发布《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以下简称《方案》)的颁布,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论在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还是开展形式上都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之间的历史渊源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国家劳动教育目标上凸显出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一)有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是国家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国家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两者都坚持育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此,教师需加强学生个体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让学生通过亲历实践与活动全过程,获得自我、社会与自然的真实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劳动教育要求加强实际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出力流汗、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为劳动教育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理论与现实支持。
(二)有利于劳动教育目标的落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劳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其目标能够真正的落實,无论是劳动教育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学习的效果。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都基于“实践”,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两者的实施都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他们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教师与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并且进行设计、制作,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劳动的内容,并且明确作为一名劳动者劳动成果的重要性,真正的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这一理念根植到每一名学生心中。从而改变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状,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发芽,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劳动教育内容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
《纲要》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活动方式推荐了152个主题活动,其中不乏劳动教育类主题,如考察探究类中的“我与蔬菜交朋友”;社会服务活动中的“做个养绿护绿小能手”“农事季节我帮忙”;劳动技术类有“学做简单的家常餐”;职业体验中如“我是小小养殖员”“找个岗位去体验”等,通过活动的名称进行分析,能够得出在这一类活动,其主题为劳动教育。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课程包括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以及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多种不同的模式,而这些模式均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且与劳动教育本身具有极高的契合强度。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服务性劳动或者是日常劳动均与社会服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可以融合和互相促进。
二、把劳动素养培育嵌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以出力流汗加强劳动价值观培养
劳动教育中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目标都是建立在价值体认的基础上,但是当前,中小学生中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歧视体力劳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需让学生在不同类型和各个层面的劳动中体验、体认劳动的价值,促进劳动价值观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价值体认”为首要目标,其余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目标都是在价值体认目标得以落实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的。在制定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主题目标时,要以正确的价值体认为导向,不能纯粹的为了实践而开展活动,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引导与体认“劳动无贵贱之分”“美好生活劳动创造”“敬业奉献”等劳动观念。
(二)以社会责任感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责任担当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责任担当中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即把日常生活劳动当成学生的责任与义务。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不干或者很少干家务,日均家务劳动时间只有0.3小时,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日均1.2小时,导致小学生连书包都收拾不好,书本、作业总是丢三落四,到中学和大学不会自己洗衣服等等,工作后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担当目标,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是态度,也是责任和义务,生活中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助做,公益事情抢着做,这也是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小学生责任担当的关键所在。
(三)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
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体力,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智力,并且增强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使得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明确任何一个劳动任务的完成均需要提高其自身的设计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这也是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创意物化目标的实现,真正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的养成息息相关。综合实践中,创意物化的目标主要指: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操作技能,将自身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运用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创意物化目标的载体载体是每一名学是每一名学生自身所经历了劳动实践,只有学生经历了大量的劳动实践,才能够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体验活动。这些创意物化目标都能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以及劳动素养的提升。
(四)在手脑并用中激发劳动智慧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强调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这就要求劳动课堂要为学生创造“动手又动脑”学创融通的机会,避免让学生从事单一、机械性的劳动技能训练。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问题解决目标指向一致,问题解决目标要求学生在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只有学生自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践以及探索活动,学生才能够对劳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并且提出更具有创意性的、深度的问题,以此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分析,与此同时,也会在这一阶段选择更为恰当的、适当的研究方法,对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增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把问题有效的进行解决,将这一目标嵌入到劳动教育中,要求所有的教师可以在整个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且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依托主题活动统筹劳动教育任务群的实施
在《方案》中,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被设计成了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由一定数量的项目主题构成,其内容与实施方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做好劳动课程相关板块的主题项目的统筹设计,引导学生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种主要活动形式开展劳动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历实践”劳动过程中提升劳动素养。
(一)分学段设计,加强劳动项目的序列化实施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自身的性格、身心发展特点等不同,设计属于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实际目标,明确各个不同的年龄层,无论是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或者是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内容均不同,才能够真正地满足不同年龄段在进行设计时的设计需求。 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无论是基于社会服务还是设计制作、专业体验、考察探究等领域均存在一定的重合之处,这些重合之处可以在后续进行整合实施或是统筹开展。在开展任务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年龄不同以及经验等进行层次性的设计,确保在开展劳动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劳动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道理,以职业体验活动为例,可以依托这一劳动板块向学生开展知农和学农活动,需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劳动观念、职业兴趣和人生志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盐城市某小学利用学校闲置的空地创设了“开心农场”,开展“我喜欢的植物栽培”活动,进行传统田园种植劳动教育。农场内共分12块種植区,每个班级在“农场”都拥有自己的“地盘”。1~2年级学生种植一些常见的、易存活的白掌等水培植物;3~4年级的学生选择常见的蔬菜,如小青菜、西红柿、辣椒等进行种植;5~6年级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护一些观赏性的花草、果树等。通过自选、自种、自管、自收、自评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需针对生长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迈开探究、创新的步伐。
(二)融合实施,落实劳动教育实践的开放性
在当前的小学发展过程中,想要真正地展现劳动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就需要将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互融合,并且将开放性这一特征融入到其中,共同构建成两者在开展时的教育教学目标。学校要结合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依据学生不同年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统筹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主题活动中有机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使劳动教育内容和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还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跨学科”理念,指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劳动结束后,老师及时指导学生记录劳动感受,“文字来源于生活”,学生有了劳动体验,写作不再“无话可说”。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劳动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与数学、科学学科的融合,在给植物施肥时,要按照说明书精确地计算出一定面积植物的最佳施肥量,让植物长势良好;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记录数据,形成科学统计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习惯。与美术、综合与实践学科融合,学生在动手实践劳动过程中进行写生或创意画,动手能力、绘画水平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慧用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学而不评非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想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需要“慧用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活动过程和结果,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还能培养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态度;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合理融合,目前这一块较为薄弱,有待完善;只有改变教师传统的评价理念,让其对两者之间关系有正确的认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体现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等方面的评价,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依据相关文件的要求,并且建立学生专属的档案袋,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写实记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本次评价的课程目标。对学生在劳动实评价体系的设定时,可以从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开始。
(四)三方联动,形成立体劳动教育合力
校园范围内的劳动教育具有局限性,因此要与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深入生活点滴,开发劳动教育的新领域,为劳动教育的常态化提供可能的平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活自理我能行”“我是校园志愿者”“找个岗位去体验”等主题活动为学校劳动教育做有益补充。
1.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可指导家长将家庭劳动设计为家务篇、美食篇、感恩篇等多彩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活自理我能行”主题活动的开展延伸到家庭,家长可以从指导小孩打扫自己房间卫生、整理自己床铺、书包,洗自己的袜子、内衣等做起,体会父母做家务的辛劳以及劳动的艰辛。
2.学校教育是主导。
可见劳动教育的实施,学校承担着主体责任。在学校课程的统筹推进中,制定课程目标,形成各年级课程体系与序列,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渗透劳动教育,确保劳动课程相关板块主题项目的统筹设计。在进行学校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以此作为劳动主题的活动方针,尽可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以此提高学生自身的劳动素养。学校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以家校协作为推手、以社会支持为依托,让劳动教育真正的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进一步展现出立德树人、强体育美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劳动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学校在统筹、规划劳动教育时,应该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两者的整合实施。但也要谨记,不可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有独特优势,就把综合实践活动完全用来实施劳动教育,或者用劳动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