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华
摘要:本文先对美好乡村和绿化景观概念展开了分析,乡村绿化景观包含自然及人工景观,不管是功能还是结构都是复合型的,是基于农村地域建立的包含乔木、灌木及草皮等植物的生态系统。围绕绿化理论,对居住、生态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以促进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绿化模式,为其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乡村绿化;美好乡村;设计原则;乡村绿化模式
0 引言
在乡村绿化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借鉴优秀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乡村绿化应始终强调科学规划,构建优秀的设计团队,完善管理工作;强调生态环境及文化持续发展,根据乡土地域及旅游经济等,充分彰显乡村特色,防止乡村绿化没有特色,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要求政府及企业提供大力支持,一起开展绿化工作,听取民意,调动村民绿化的热情;同时乡村绿化内容要多样性,彰显生物、功能及景观多样性,实现生态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1 美好乡村及乡村绿化景观
1.1 美好乡村
新农村的持续建设,推动了安徽省综合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矛盾。针对美好乡村来说,有关专家学者觉得“美好”这一词汇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为环境优美的风光,其次具有鲜明时代及文化特色。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美”,第一,乡村空间布局方面的“美”,第二,村落环境的“美”,第三,村民生活水平的“美”,第四,乡村风俗的“美”。为有效实现美好乡村建设,可借助地形优势,根据皖北地域特色,保留传统的乡村风光,在此基础上充分彰显本土乡村气息;规划贯通河流,构建村庄绿化环境;全面展示乡村特色[1]。
1.2 乡村绿化景观
绿化通常是基于特定范围内种植一些乔木及花卉等植物,对环境进行美化的方式。根据绿化定义来看,乡村绿化主要是围绕乡村背景,将自然及人工植被当成核心内容,将乡村、道路及公共场所等当成场地,再让专业工作者开展科学规划设计,开展有目的的绿化活动。对此,人们的绿化行为将创造更多的绿地,可立足于绿地的视角,对绿化含义进行解析。根据有关方面的标准,绿地的存在形态基本是植被,可以对环境进行优化,帮助人们构建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用地[2]。
2 皖北美好乡村绿化景观设计的思路及原则
2.1 设计思路
第一,围绕乡村生态,构建乡村绿化格局。在皖北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格局设计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有效确保皖北乡村的活力,由此,实际进行美好乡村绿化建设时,应围绕乡村原有形态进行,对乡村建设中的一系列要素进行全面挖掘,比如节点元素,以促进乡村绿化景观合理设计。
第二,以村民为着力点,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户外活动来看,它包含三种形式,一种是必要的活动,一种是社会活动,一种是自发性活动。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要活动通常是一系列生产及劳动;社会活动则是有关的节日民俗活动;自发性活动通常是休闲娱乐活动等。为更好地实现居民对户外活动的需要,在进行绿化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多元化绿地形式,比如保留部分生产性绿地,种植一些蔬菜等,全面彰显乡村风光;构建小游园,开展科学绿化配置,同时设计一些健身器材,全面实现人们就近活动的需要。
第三,种植乡土树种,构建特色的绿化景观。对于美好乡村绿化建设,在构建优美环境的基础上,也应充分彰显乡土景观特色,在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时,不管是哪个能够彰显乡土特色的节点,都应对其开展全面分析及整合,让它有效融入整体氛围中,构建综合的绿化景观。针对各种各样的空间,应借助多样性的乡土绿化形式,比如孤植的古树和一些带有乡土特色的蔬菜地等,如此不但能构建诗意的环境,还能融入新的活力。
第四,注重经济发展,构建多元化绿色回收路径。对于乡村绿化建设,不但要实现生态功能需要,而且要构建多样化绿色渠道,以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比如借助绿色构建乡村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基于乡村内构建小型菜谱等,不但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绿化重要性的认识[3]。
2.2 设计原则
第一,集中规划,促进协調发展。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专门的设计机构及工作者开展规划设计,构建合理的规划,促进绿色规划体系的发展,为美好乡村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第二,体现民意,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乡村生活中的所有居住人员,他们都属于乡村环境承受者,通过他们对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彰显乡村绿化的水平。让所有村民都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他们意愿,结合村民的实际需求,促进村民互助合作,建设和谐的绿色家园。第三,体现整体性及多样性特点。在进行绿化设计过程中,不但要对整体性开展分析,还应全面彰显绿地景观多样性,这就要进行全面分析,结合乡村具体状况,为其分配科学的绿地类型,帮助其选取合适的植物,构建完善的植物群落结构。第四,采取因地制宜原则,主要以乡土树种种植为主。在乡村绿化规划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段,主要是结合所有乡村的地形地质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明确相应的绿化用地及形式等。对于绿地建设来看,不主张大面积公园绿地建设,应结合乡村具体状况,构建小游园等。因为乡村树种比较适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还能体现当地的特色,在进行美好乡村绿化时,可把乡村树种当成核心树种。若是当地树种比较缺乏,可引入外来树种,同时应避免盲目引种。第五,注重生态及经济协调发展。在开展乡村绿化建设时,应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以此为前提,科学规划配置植物,构建良好的景观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取经济树种,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促进乡村环境健康发展。
3 皖北美好乡村的绿化设计方法
3.1 绿化景观功能定位
(1)改造提升型模式。一方面,构建生态景观型模式,可围绕居住功能进行,由于村庄布局相对传统,建筑面积也比较集中,绿化面积不足,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乡村内部进行绿化时,可运用见缝插绿的方式。乡村农田及空地面积比较多,可基于乡村内构建防护林带,注重乡村特色地块的挖掘,构建基于居住之上的生态绿化模式。另一方面,构建农林产业经济模式,可围绕旅游功能进行,由于乡村绿地相对较多,工矿企业污染比较少,经济作物及农副产品类型也很多,如葡萄及桃林等。对于这些乡村绿化,应注重彰显农耕及林木文化,基于乡村中建设菜圃及果园,组织采摘活动等,从而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2)拆迁新建型模式。第一,构建生态保健模式,可围绕居住功能,在该模式中,因为建筑基本都是联排别墅,在进行绿化建设时,可运用中立形式,强调对传统的保护,同时促进现代乡村的持续发展。该乡村绿化模式可借鉴城市小区绿化经验,构建休闲小公园以及居住绿地,以及必要的休闲设施景观,实现城乡一体化景观发展。第二,构建观光旅游模式,可围绕旅游功能进行,一般情况下该模式中,若是乡村经济实力比较强,那么它就会有很多自然及人文等旅游资源,因为乡村面积比较大,环境也比较好。所以对绿化要求也相对较高,应强调公共休闲绿地的发展,对道路及河流等开展合理绿化。同时促进植物配置多样化发展,种植多种类型的树种,可合理引入珍稀树种进行搭配。第三,构建生态防护模式,可围绕生产功能进行,在该模式中乡村属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其面积具有较大的优势,农业生产相对匮乏,工商业比较繁荣,在进行绿化时,往往要开展系统规划,强调城市化发展。由此,实际进行乡村绿化时,应强化生态绿地发展,将线性防护绿地当成重点,辅以点状游园绿地,构建有效的防护林带体系,从而构建绿色生产环境。
3.2 皖北美好乡村绿化模式
(1)农业生产绿地绿化。生产绿地一般是耕地及林地等,在彰显生态及景观效应的基础上,形成经济效益。可采取零星分布方式,或是实现大面积发展,将整个乡村围在一起,在乡村构建一片绿地。对于皖北来看,它是平原地区,在进行生产绿地绿化建设时,可借助农田绿化模式,种植一些庄稼等作物,如让村民结合实际生活需要,种植一些黄瓜和苹果等瓜果蔬菜[4]。
(2)居民点绿地绿化。该模式主要是房前屋后的绿化,其绿化状况可以切实彰显村民的实际生活情况,结合庭院类型,其绿地绿化模式有以下两种。首先,新建居住区绿化。结合新建乡村情况,对面积不大的庭院,开展垂直绿化,基于有限的空间范围中,构建个体植物及群落,还可以基于垂直面上开展藤本植物绿化,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村落,可开展屋顶绿化,利用绿化措施完善横向绿化,增加乡村绿化率。针对面积比较大的庭院,可基于附近空间开展有效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根据传统务农方式,将植物造景和菜园及果园有机融合,如此将实现自给自足,不但可以避免传统死板的绿化,还可以对农家生活进行还原,提升生活情趣。其次,乡村庭院绿化。对于传统的乡村庭院,因为历史等原因,并未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实际状况进行。其中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林木庭院绿化。主要围绕用材树种,属于经济型绿化,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利用空间,种植一些经济树种,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房前绿化,主要为实现夏季遮阴或是冬季采光,可选取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与落叶经济树种进行结合;对于屋后绿化,可采取速生用材树种。第二,果蔬型庭院绿化。主要围绕果树蔬菜种植,在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过程中,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有着多样性特点,通常是根据村民爱好选取相应的果树及蔬菜类型,如在庭院上层种植樱桃等观花及观果树种,在庭院上层种植耐阴花木。第三,花草型庭院绿化。主要是围绕花草植物,为了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其建筑会比较紧凑,绿化面积比较少,但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在进行绿化建设时,往往会基于房前屋后进行种植,可以散植花灌木,与树种进行搭配,如观叶及观花等植物,借助花池及花坛形式开展绿化。
(3)河沟渠绿地绿化。首先,外部水系防护,因为乡村外部水系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利用合理的植物配置,建设防护林,可以对污染的水体开展修复,在外围层面促进乡村生态发展。乡村河流:皖北属于平原地区,其河流通常是小支流,并且河床比较平整,水量也不多。针对河岸边缓坡,通常会选取根系良好的植被,确保水土及堤岸安全,并在河岸种植经济树种。沟渠:外部沟渠基本都没有进行科学管理。针对相对宽泛的沟渠,主要是缓坡自然式河岸,可在这之上种植骨干树种,构建绿色林带;针对比较窄的沟渠,可基于附近种植一些低矮的果树,确保水土环境,并对沟渠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实现水流通畅。池塘湖泊:针对附近环境比较好,面积相对大的湖泊,应避免人为绿化;针对人工构建的湖泊环境,可以植树种草方式为主,对环境进行恢复,可在水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其次,内部水系景观,主要是基于原有形态之上,科学配置树种,将乔木、灌木和水生植物进行搭配,实现生态及景观效益协調发展。河流:若是建筑与河流距离较大,应确保两岸基础的绿化,借助上中下复合绿化方式;基于特定宽度和经济发达的河流中开展绿化,构建滨水公园等。沟渠:通常在菜园的附近,针对自然缓坡沟渠,可开展耐水蔬菜种植,对于人工沟渠,可选取乔木种植。池塘:针对附近未开阔的池塘,可通过常绿灌木开展绿化,或是散种美观树种;针对附近开阔的水塘,可构建围合防护林带,避免外界的干扰[5]。
(4)道路绿地绿化。对于乡村道路来说,不但有着交通功能,还有着很多别的功能,如可当作聊天的场所,其绿化模式包括下述两种。第一,交通性道路绿化,主要是对乡村内外交通进行连接,其树种主要有乔木,同时与灌木进行搭配。将常绿和落叶结合起来,或是将乔、灌、草结合在一起,采取复层配置方式开展造景。第二,生活街道性绿化,一般是次要及支路道路,不但有着基本功能,还有娱乐场所的功能。结合其特色开展绿化,通过生态园林绿化手段,促进点、线、面有机融合,实现乔、灌、草科学搭配,构建多方位景观效果。针对道路节点位置来说,不但要结合实际状况科学搭配乔灌花草藤,还应强调和附近环境相协调,全面彰显地方特色。
4 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对皖北美好乡村发展开展了分析,构建了科学的绿化景观设计思路,立足于宏观及微观层面,对乡村绿化设计开展了讨论,旨在构建完善的绿化景观模式,以此为前提,探讨科学的乡村发展措施,构建良好的乡村绿化研究体系,为后续美好乡村绿化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冬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景观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智慧农业导刊,2022(12):45-47.
[2] 余义亮,程然然,丁彦芬.乡村绿化景观研究进展[J].南方林业科学,2022(1):67-72.
[3] 陈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景观绿化的完善路径[J].南方农业,2021(21):108-109.
[4] 贾素敏.探讨美丽乡村建设中景观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陶瓷,2020(7):114-115.
[5] 陈冬生,符正林,符康.乡村振兴景观绿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议[J].农村实用技术,2020(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