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摘 要: 教学提问是各科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规教学方式,如果提问方式新颖、科学,那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教学提问,不断创新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使语文课堂提问达到“常问常新”的效果。文章首先指出了传统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不足,其次分析了教学提问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创新提问方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提问 设计原则 创新方式
一、传统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存在的不足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问题内容不尽合理。
课堂提问要想真正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提问内容应当找准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问有所答、问有所获”的效果。但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角色定位,仍然以自己为中心开展“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整节课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即便是抛出一个问题,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问题内容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提问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中,问题的不合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合理,问题难度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仍然得不到答案,就会产生挫败感;问题难度过于简单,学生对待问题不重视,问题讨论成为学习聊天谈话的“好机会”。二是问题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问题内容脱离教学内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等。
2.提问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对丰富,教学手段较为灵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契合度更高的提问手法。但是以往语文课堂提问,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课堂提问的形式过于单一和片面,例如在抒情类课文,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数是“文章包含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的提问内容大多是文言文翻译、语法问题等。这种定式的提问方式,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以问促教”效果,反而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后续课堂教学计划的开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基本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逐步获得正确的答案,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因此,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要具有启发性,以增强学生知识能力为最终归宿,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意义所在。
2.创新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创新,主要包括提问方式的创新和提问内容的创新两部分。提问方式创新,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引出课堂问题之前,应当做好陈述和铺垫,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尤其要避免在授课过程中,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打断学生的听课思路。提问内容创新,就是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参与问题讨论取得满意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适当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才是课堂问题的回答者和参与者,因此,在设置问题内容和问题难度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除了要确保问题的难易程度适当外,问题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也要相适应,以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宜。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技巧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提问方式。
1.创新提问角度。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提问时都会围绕中心思想、写作技巧来问,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固定在一些条条框框内。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巧妙选择切入角度,使问题具有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孔乙己》时,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不易理解,对这样的地方提出问题:它们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最后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这样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并认真分析课文,达到解惑的目的,并领会到作者写作的妙处。
2.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些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暗含深刻的意义。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背影》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作者四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写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题目与内容在字词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实却是作者为突出文中的特点而采用的一种写法。语文教师要抓住文章的矛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究“一双手”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新提问方式。
提问设计创新能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对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用“陋室为什么不陋”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层意蕴。但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教学内容。其实只要以这个问题为主问题进行分解,设计成几个小问题,如“陋室”有什么含义?“不陋”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有效地设置问题并进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董秀英,王振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131-133.
[2]王祚扣,李冬雪.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