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融入学生生活

2023-06-07 00:03:21李林环
天津教育·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周长数学知识情境

李林环

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步落实与推广,教育工作者越发认识到教学方式革新的必要性。为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从小学数学知识特点入手,围绕生活化要素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让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经验促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知识、适应社会变化和成长中需要具备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学生全身心地跟随教师步伐完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为主,教学过程较为枯燥,课堂氛围较为平淡,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较弱,课堂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融入学生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成为学生的生活场景的一部分,降低了数学问题的理解难度,同时生活化场景的搭建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师生积极互动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习动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早期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中可以此为出发点,在课程导入阶段创设生活情境,利用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在思考中推动后续知识内容展开,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接触知识、应用知识,在应用中体会知识的内在含义以及对生活的促进作用,让数学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存在意义,为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打好基础。

部分教师在应用情境创设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脱离,或是所涉及的知识不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况。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运算过程中引入银行利率和税率等知识,陌生概念的引入增加了知识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难以沉浸到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影响了情境教学法的价值体现。为强化情境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教师在工作中应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尽可能减少情境中陌生知识概念的出现频率,保证情境教学法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课时“快乐大课间”为例,为帮助学生掌握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式,教师可将学校课间操站队场景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境。教师首先以图画形式模拟课间操站队场景,辅以语言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知二班在课间操时以男女分组形式做操,男生一组有10个人,女生一组也有十个人,大家说二班一共有多少人呢?”用简单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快速完成初期情境创设。其次提出变式条件:“三班男生也有10个人,女生人数只知道和男生一样,大家能不能用乘法算出班级中学生的人数呢?”教师在计算中列出算式2×10=10+10=2个10相加=10个2相加,在练习中复习所学乘法知识的定义。再次提出条件创设情境:“四班男女生人数相同,但四班的男生人数有12个,大家说应该怎么用乘法来计算呢?”学生结合上述知识梳理过程探索,发现12×2=2×12=12个2相加=2×10+2+2,在情境自主探究中完成二位数乘一位数的运算原理分析过程。最后,教师讲解乘法算式的应用方式,并创设应用练习情境,在情境中设置问题:“现在将课间操中所有班级的人数顺序打乱,打乱后一共有五个班,各班人数相等,每班分男女两队,男队比女队多一个人,已知男队人数为23,那么五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应用乘法与减法解决问题,在计算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数学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认识、理解、深入思考、反思、实践过程,在班级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始终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跟随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教学质量。

(二)动手实践验证,深化学习体验

动手实践是知识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每个数学理论知识在发现后都会经历多次验证和实践总结,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的形式尝试验证所学知识,让数学知识摆脱抽象难懂的标签,实现对知识内涵的深入理解。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局限性,教师应慎重选择课本教材应用实践验证法,保证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推导与验证过程,提升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

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课时“图形的周长”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培养化曲为直的思想,能够自主完成简单的四边形周长的测量和公式推导,教师可在授课开始前要求学生准备尺子、彩纸、剪刀等物品,结合生活场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小明犯了错误被老师要求到操场跑圈,大家说小明这样跑对不对?”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利用黑板绘制小明的跑圈轨迹,学生在分析小明的跑圈轨迹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物体的边线这一概念,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我们常说的操场的一周是400米,也可以说操场的周长是400米,那么大家想一想除了操场外,生活中其他物品有没有周长这一概念呢?”在互动中鼓励学生以生活中的物品举例说明周长概念,在反复讨论中强化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为深化理解,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知道操场的周长是400米,这是测量后给出的结果,大家看我们身边的桌子是不是也有周长,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桌子的周长呢?”此时学生主动提出用尺子测量得到物体周长,正式开始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教师不断提出“三角形的周长测量”和“圆形的周长测量”等新问题,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讨论三角形和圆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使用实践测量法测定三角形和圆形周长。圆形周长测量方式较为特殊,为此教师可应用铁丝制作圆形图案,并在铁丝的弯曲和复原过程中渗透化曲为直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力。

为帮助学生理解四边形周长的含义和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行利用手中的彩纸和剪刀制作四边形图案并测量图形的周长,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操作后发现部分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完全相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思考“四边形在何种状况下两组对边会完全相等?有没有四条边全部相等的情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初步認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教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其结合实践认真思考四边形周长计算公式:“同学们,大家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长特征了,那么我们如果要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话,是否还需要对每条边逐一测量呢?”在问题引导下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测量中引导学生完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总结,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力得到发展。

(三)生活经验释疑,加强相互联系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学校和家庭,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内容,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人的影响形成生活经验。教师在授课中可引入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使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学习成长。

教师在选择性引入生活化的活动内容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生活环境,正式开始授课前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定生活经验的形成情况,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以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课时“时分秒的认识”为例,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正确解读时钟时间并表达出来,掌握时间的计算方式。时、分、秒知识是指示时间的关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基本确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教师可先从表盘认识开始授课,设置问题:“同学们,有人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吗?”部分学生看表后给出答案,教师继续提问:“大家知道可以通过表盘来观察时间,有谁知道表应该怎么看呢?”在不断提问的过程中考察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情况,提问结束后通过总结型陈述帮助学生掌握表盘中各个指针的作用,并继续提问:“大家现在知道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作用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几秒钟是一分钟呢?几分钟是一小时呢?”引导学生结合表盘构造观察分针、时针、秒针分别走一圈时间的变化情况,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理解、总结的过程中认识到不同时间单位的换算方式,强化学生对时间内涵的记忆深度。

为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引入时间计算知识,教师可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每天起床、出门、上学时的场景,让学生自行制定日常学习生活计划表,如每天六点三十分起床、六点四十洗漱、七点吃早饭、七点二十出门上学等,将生活活动与时间要素结合在一起,教师结合生活场景给出练习题:“小明每天早上需要在八点三十分到达学校,从小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需要20分钟左右,这是每天的公交车时刻表,大家想一想怎样安排早上的作息时间才能保证小明上学不迟到呢?”在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知识掌握水平。

为帮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方式,同时避免计算顺序混乱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从秒数的计算入手,如60秒-15秒、60秒+18秒等,逐渐增加难度,1分42秒+5分49秒=?;42分37秒+18分40秒=?;1小时49分36秒+5小时31分27秒=?还可以结合此前学生自主制作的作息规划表设置题目:“在作息表中我们九点睡觉,六点半起床,那么我们一共睡了多长时间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时间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运算能力,掌握不同进制之间数字的计算方式,促进学生成长。

(四)动画游戏引入,阐释知识内涵

传统数学教学课堂氛围较为低沉,学生的互动积极性相对有限,为此教师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将动画要素和游戏要素引入数学课堂,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知识难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深刻。

動画要素具有较强的意识反射性,取材于生活实际,但在事物的某些特征上赋予了夸张化特征,表现出的事物形象更符合人们对事物抽象感官的认识特点。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和互动性,对营造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概念和数学定理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九课时“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各类常见的分数的含义,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动画和游戏辅助开展分数教学活动。课程开始前提前准备切西瓜游戏软件,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切分西瓜,在切西瓜的游戏中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首先,语言引导进入课程导入环节:“大家都吃过西瓜对不对,现在小明家有两个人,我们怎样把屏幕中的西瓜平均分给两个人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切西瓜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码,指导学生认识1/2、1/4、1/6、1/8等多个分数,利用切西瓜游戏吸引学生加入分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分数的涵义。其次,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动画,让学生尝试将所学分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如一盘饺子共有20个,两个人平分,那么每人会分得这盘饺子的多少呢?如果是四个人平分呢?结合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场景中蕴含的分数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借助互联网上的切蛋糕游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证每人手中分得的蛋糕大小相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变换分蛋糕的人数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实践。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果不考虑蛋糕的外形因素,还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均分蛋糕?”引导学生变换思维,将重量作为均分蛋糕的条件之一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直观想象力,促进学生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认识到生活环境对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多样化的形式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育体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利用生活经验理解知识内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周长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巧算周长
振荡电路中周期计算需要的数学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