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产业集群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中国部分传统产业集群陷入“低端锁定”困境,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益、加速高端化转型、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内生动力,进而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基于浙江省金华市实践开展的研究表明,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效应尚不够显著,需从产业主体、集群协同、创新动能、关联产业、政策保障等方面着力,持续增进集群外部经济,进而带动传统产业集群全方位升级。
[关键词]数字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策;金华市
[作者简介]黄梓桢,中共金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讲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22年度重點课题“数字化驱动金华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ZD2022027)
产业集群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不断赋予产业集群新内涵、新特征和新动能,促进集群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演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当前,各地正在加快推动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以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一、产业集群升级的数字化逻辑
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升级的一种具体形式,涉及产业升级、区位升级以及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外向度和集群品牌等方面,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现有关于产业集群升级的研究多从集群竞争力和全球价值链角度展开,前者主要根据Porter(1998)的“钻石模型”来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陈鲁夫等(2017)在钻石模型基础上,综合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2]周阳敏和桑乾坤(2020)在梳理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状况与高质量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明晰了基于价值链、产业链、知识链的集群协同创新路径。[3]当下,我国大量的产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成熟期,部分传统产业集群出现发展停滞、创新乏力、竞争力下降等现象。学术界对于此有多种解释,其中之一就是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效应。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一些文献开始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探讨集群升级。李优树(2019)认为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集群有效结合主要有电子商务和工业4.0两种驱动模式。[4]王如玉等(2018)界定了数字经济下产业集聚升级的新路径——虚拟集聚。[5]严震等(2018)探讨了数字时代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模式。李春发等(2020)基于价值链视角论证了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6]综上所述,数字化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已成基本共识,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指导。
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是产业集群的经典理论,也适用于分析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数字化逻辑。对于产业集群而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将集群内研发机构、品牌商、加工厂、原材料商、渠道商、产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消费者等精准连接,重构产业的生产要素体系,促进供需匹配和市场响应,带动产业上下游的市场信息共享、生产供应协同、创新网络共建,从而推动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创新,成为重塑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
(一)数字化驱动生产要素变革,提升集群生产效益
数据价值化重构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体系,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进而驱动产业链价值分配转移,提升集群生产效益。数据的流动加速了劳动、资金等要素的共享,通过工具创新和要素融合,扩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由此数据逐渐替代原有稀缺资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7]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首要诉求就是应用数字技术提升组织效能,通过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等实现高效协作。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提供安全、快捷的数据接入、数据分析、数据决策输出等功能,实现对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监控,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提升质量。[8]
(二)数字化助力市场快速响应,加速集群高端化转型
传统企业由于产品的市场反馈链路长,对产品生命周期缺乏有效管控,难以对用户痛点、市场风口形成立体认知,研发成功率不高,市场营销和服务也难以精准。同时,面对消费者千差万别的偏好,为获得规模经济,只能采取标准化、流水线的生产方式。[9]在消费端,数字化赋能放大了消费者的异质性需求,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柔性生产、服务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在生产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可有效汇聚资源、定位需求,突破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不匹配,实现集群内制造能力对接共享和资源按需配置。[9]
(三)数字化增进专业化分工,激发集群创新活力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有力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及物流、金融、电商等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交互赋能,基于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的马歇尔外部性持续增进,促进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产品跨界融合。传统集群里的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平台赋能等方式,更好地接触和吸收不同行业的信息和服务,从而为集群创新提供支持,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数字化重构产业竞争生态,增强集群内生动力
传统产业体系下,企业间协同是单向的、线性的、紧耦合的控制关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产业组织分工边界大幅拓展,去中心化的网状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垂直线性产业结构。中小企业通过各种数字化平台获得更为开放的协作能力。龙头企业先行推动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再将数字化的资源、经验和能力进行模块化封装并转化,为集群内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实现内外部数据价值的开发和资产化运营,形成数据驱动的信息生产、信息服务新业态,实现新价值创造和获取。
二、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探索
金华作为传统制造大市,块状经济特点鲜明、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拥有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兰溪纺织、浦江水晶等特色鲜明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年来,金华聚焦传统产业集群转型方向不明、转型能力不强、转型支持不足等问题,率先开展“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学样仿样模式,呈现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筑牢新基建底座,提升数字经济承载力
金华处于全国“八横八纵”干线光缆传输网的重要节点上,是浙江省首个“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拥有2条国家一级、10条国家二级光缆干线和8条省级光缆,是中国第9大网络骨干城市。近年来,金华紧抓新型基础設施发展机遇期,不断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建成5G基站1.54万个,用户数达343.31万户。大力推进IPv6试点项目改造,IPv6固网活跃用户数超219万,新增固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的IPv6支持率达100%。
(二)发挥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
加快培育智能光伏、磁性材料、快递服务和数字文化等产业。其中,义乌已基本建成以电子商务贸易和信息光电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东阳先进磁性材料和数字影视文化“一硬一软”产业基地发展强劲。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2182.5亿元,同比增长45.2%。在工业企业中深度应用“5G+”技术,“横店东磁5G全连接工厂”入选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典型应用案例,“东晶电子浙江金华5G全连接工厂”入选5G全连接工厂十大标杆案例,宏伟供应链入选“数字工厂标杆企业”。
(三)聚焦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
实施“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行动,创新“八个一”路径方法,制定一行一策,全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赋能产业集群整体升级。首创“云平台+小快精准产品服务”改造新模式。依托产业大脑搭建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实现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结合线上SASS化应用、线下部署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数字解决方案,培育各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与“未来工厂”。五金(电动工具)、织造(棉纺织)、中药、磁性材料4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已接入企业726家,归集产业数据490余万条。“一县一行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打造了一批“学样仿样”新样板。兰溪在全国率先开展纺织行业智能制造改造,形成“4+X”智改模式,行业平均效益提高12.3%;永康电动工具行业和东阳磁性材料行业形成“8+X”轻量级数字化改造模式,行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30%和26%。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诊断实现全覆盖,累计打造示范标杆企业1235个,认定培育“未来工厂”9家。
(四)出台系列政策,赋能产业集群整体升级
2014年金华就出台两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和专项政策,通过区域两化、重点行业企业两化、电商换市等专项行动,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产品、制造过程与装备、经营管理等信息化水平。2016年,将“数字化车间、物联网工厂”作为主攻方向,补充完善相关政策。2018年又印发了《扶持市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进一步强化了政策扶持力度。2022年开始,创新建立“十链万企”数字化改造指南、攻坚行动方案、标准指标体系、实施细则、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评审认定方法等一系列标准、制度,其中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评审认定方法已在浙江全省推广。
三、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困境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金华的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化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制约了产业生产效益、创新能力等的提升,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效应显现不够。
(一)产业主体缺乏竞争力
一是传统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偏小,龙头骨干企业少。全市近五万家工业企业中,仅有大型、中型工业企业42家、310家,占比不足7%。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发展质效偏低。传统产业仍占2/3,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由此集聚了大批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盈利能力弱的企业。三是企业数字化基础差,转型意愿不强。受发展模式、资金投入、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等制约,传统产业集群转型难度大。调研显示,大多数传统集群的企业更关注订单、汇率、原材料价格等眼前问题,对转型的方向和路径思考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的必然趋势。2020年,金华企业信息化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0.149%,企业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普及率分别为56.5%、37.5%和9.2%。
(二)集群数字化缺乏协同性
一是数字化转型相关人才“引进难,留不住”。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制造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普遍稀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2021)》显示,61.8%的企业认为数字化人才缺乏是阻碍其转型的首要原因。对于金华而言,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与本地传统产业的人才储备不尽相同,加之高校尤其是理工院校数量少,如何吸引和留住外部人才更具挑战性。二是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协同优势不足。数字化转型涉及领域多、投资总量大,需要以集群为单位加大协作。由于传统集群缺乏领军企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创新活动局限在内部,行业影响力和带动性不强;加之行业协会不健全,集群成员间协作渠道不畅,易造成重复投资,难以形成转型合力。金华的网络零售和跨境网络零售出口全国领先,但基于“反向驱动”的C2M、ODM模式不多,电商的规模优势没有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先发优势。三是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缺乏。金华传统集群细分行业多、差异大,转型突破口各不相同,存在信息孤岛多、数据知识共享难等痛点。调研发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缺乏统一标准,在跨系统、跨平台协作时,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或技术不兼容的难题。如,智能家居行业没有统一标准,大量企业各自为政、产品不兼容。
(三)转型支撑缺乏创新力
一是产品“缺芯少核”问题突出。金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高,数字产业化对产业数字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本地缺乏芯片、感应器等核心技术配套企业,很多产品电子配件需从外地采购。二是要素支撑创新能力弱。金华是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中唯一没有国家级高新区平台的地市,高校、科研机构偏少,创新体系薄弱,难以有效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是数字化服务支撑能力不足。智能化装备的生产企业和本地软件、信息服务工程公司较少,存在供需不对称难题。一些企业反映,无法在本地找到合适的智能制造咨询及服务机构。外地服务商存在“走读现象”,难以开展深度合作。还有企业表示,市场上数字化转型的产品和服务过于高大上,少有适合中小企业的“低门槛”选择。
四、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的建议
数字化驱动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就是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推动集群内企业间紧密协同,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和网络效应的马歇尔外部性,提升生产效益、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带动集群全方位升级。
(一)涵养产业主体,厚植转型根基
一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下大力气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同时从行业话语权、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方面大力培育本土企业,扩大优势企业的行业主导权和影响力。发挥特色块状产业优势,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大带小、以小促大,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二是推动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分行业、分场景的可控数据开放机制,统筹兼顾产业发展和数据安全。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加大产业数字化转型信贷支持。创新“行业龙头带动+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产融结合模式,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资金难题。三是健全完善“未来工厂”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以新一轮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对重点优势企业,大力支持建设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试点示范项目。
(二)注重集群协同,形成转型合力
一是制定集群数字转型行动路线图。合理界定各方职责,联合集群生態内的各类机构,统一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达成集群数字化转型的共识,分步骤有序推进集群数字化转型。针对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构建“政府+数字化服务商+专业化市场”三元协同的数字化转型体系。二是加速传统产业集群向虚拟集群演化。借鉴无锡物联网促进中心和日本价值链促进会的组织架构,建立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基于本地产业特色和竞争结构来定义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集成行业经验、链接社会资源,形成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圈,彰显平台公共服务属性。三是探索建立行业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推动规上企业大数据高效采集和应用拓展,完善数据规范和标准,通过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等手段促进数据要素在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流通和融合。引导有条件的“链主型”企业发挥集聚核作用,参与行业标准研制,针对普适性强、复用率高的基础共性和行业通用工业软件开展集中技术攻关。
(三)加快创新发展,激发转型动能
一是加快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全力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大力引进高校院所。强化科创要素集聚功能,争取打造若干个国家、省级工程实验室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步伐,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双碳”目标倒逼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二是完善产业数字化自主创新体系。健全“政产学研”一体化和“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创新,重点突破关键数字技术、核心基础部件、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工作操作系统、工业控制芯片等重大短板技术和装备,引导关键环节集群式发展。三是优化数据要素资源配置。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疏通传统产业集群与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语言不通”“信息不畅”的“堵点”。建立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开放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有效供给。通过产业数据中台,提升各产业各领域线下资源的价值和利用效率,促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大脑数据中枢,加快政府数据整合,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大数据等应用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四)做强关联产业,提升转型支撑
一是夯实数字技术和产业底座。瞄准数字经济领域的核心技术,结合产业数字化需求,前瞻性谋划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紧盯行业龙头和关键链节,以平台经济模式整合资源、打造载体,集中攻坚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鼓励智能装备和软件信息业发展,吸引更多的芯片应用终端企业落地,促进本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二是提升数字化服务支撑力。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创新平台,遴选一批集管理咨询、方案制定、工程实施、系统集成、运维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机构,吸引其设立分支机构,打通技术、商业、资本之间的壁垒。加快实施创新智造三年行动计划,分步推进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重点培育一批本土中小服务机构,鼓励“蚂蚁团队”利用开源代码和软件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数字化服务。三是发挥数字贸易牵引力。持续开展跨境电商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传统产业与跨境电商融合联动发展。加强数字贸易产业集聚,培育一批数字贸易园区,打造数字服务产业生态圈。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发展C2M等新模式,鼓励自建行业性电商垂直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探索建设以供应链合作为主的B2B国际贸易平台。
(五)突出政策引领,健全转型保障
一是全面推广数字化转型理念。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培训宣传力度,组织开展需求征集、供应商征集、标杆企业征集、典型案例推广等活动,激活转型需求。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要重视消除认知误区,形成转型共识。二是推进政策扎实落地。以智能化改造为切入口,加大政策“下沉”力度。可参考苏州、无锡的经验,出台《实施指南》和《转型标准》等相关指导文件,形成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系统性指导框架。充分发挥“企业码”数字赋能功能,分行业、分规模靶向提供政策服务。三是优化“引育用”人才生态。发挥科创飞地作用,推动重点行业融入长三角、珠三角人才网络体系。推广广东人才绿卡政策,加大力度精准引进数字化转型人才。鼓励高校进行智能制造相关跨学科人才培养,依托产业联盟、数字化工程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应用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以赛事、项目、奖励等多种方式吸引数字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利春,梁琦.基于质量变革视角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J].产经评论,2021,(1).
[2]陈鲁夫,邵云飞.钻石模型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7,(2).
[3]周阳敏,桑乾坤.国家自创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2).
[4]李优树.智能经济背景下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8).
[5]王如玉,梁琦,李广乾.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J].管理世界,2018,(2).
[6]李春发,李冬冬,周驰.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J].商业研究,2020,(2).
[7]段浩,刘月.“互联网+产业集群”构筑产业生态[J].中国工业评论,2015,(9).
[8]左越,何小龙,莫笑迎,唐梦兰.长三角制造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切入口[J].中国信息化,2020,(7).
[9]王德辉,吴子昂.数字经济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2020,(6).
[责任编辑: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