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珊
[摘 要]品味语言是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雕细琢处、看似寻常处、文本空白处和文字优美处,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9-0020-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语言或典雅优美,或含蓄隽永,或灵动活泼,每篇文章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阅读这些文章,能给学生带来心情的愉悦与美的享受。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这些文章的独特之处,让学生在细读慢品中真正读懂文本语言的特点,在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于精雕细琢处品味
精雕细琢处就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最花费心思,最讲究着墨和最匠心独运之处。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语言的精雕细琢处反复涵泳、潜心品味,可以使学生从中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哲理之美,读懂文本语言的真谛。
1.品味难懂句子,理解文本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往往会采用对比烘托或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反复玩味文章的精雕细琢处,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具匠心。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肥皂泡》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所作。冰心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与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极具画面感,教师需引领学生细细品味,才能使其感受到作者笔下的肥皂泡之美及吹肥皂泡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在品读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五色的浮光”指的是什么,然后说一说“轻清透明”写出了泡泡的哪些特点。教师从泡泡的颜色、光泽等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在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泡泡的美丽画面,还可以将静态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奥秘。
在《肥皂泡》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作者明显下了一番功夫来雕琢的词句进行品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难懂的词句,还让学生在语言品味中体会到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为学生积淀语言奠定了基础。
2.品味关键句子,体会文本情感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深入对话中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用心品读,读出文本的弦外之音,并与作者产生共情,从而走进文本的深处。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一文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所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这是一句比喻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句话,并说一说自己从这个比喻句中读懂了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反复品读这句话,从中感受到了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急切心情,感受到了老麻雀飛下来时的敏捷,感受到了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果断。尤其是“落”字,把老麻雀奋不顾身救小麻雀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麻雀》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句子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不但使学生对老麻雀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使学生在品味中走入了文本的深处。
二、于看似寻常处品味
所谓寻常之处,就是指文本语言中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这些地方中的每个字词、每句话、每个标点,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咀嚼玩味。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波澜意趣之美,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深处。
1.就语言平常处品味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有些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细细品来,却令人怦然心动,这就是名家作品的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词句的寻常之处,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感受语言运用的精妙。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猫》一文,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文章语言平实,就像是在跟人话家常一样,娓娓道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这句话中,作者连用了三个“你”字,“你”本是人称代词,在这里有“不分你我,不管是谁”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另外,作者用“小梅花”来表示猫的脚印,这种暗喻的表现手法更是体现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纵观全文,可以发现作者对猫的喜爱是一种很自然、很平常的情感流露,但正是因为这种寻常,才更让人无法忘怀。在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就这些语言平常之处细细品味,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老舍在语言表达上的独特魅力。
在《猫》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品析文中平常的词句,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情感,领会文本语言的意蕴之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2.就文本细节处品味
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枝末节,是最容易被读者忽视之处。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文本中的细节,就会发现这些细节之处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细节描写在表达上的妙处,为今后的表达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是由我国著名作家吴冠中所作。课文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看似零碎,但是小中见大,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满是父爱的伟大与深沉。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细节处入手,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初读这句话,不会有多么深刻的感受,可是细品后发现,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一家生活的艰辛以及父亲的勤俭节约,还写出了只要方便儿子上学,父亲即使扎着一条不伦不类的腰带,也同样充斥着深深的自豪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父爱呢!纵观全文,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品味、感受这些细微之处,就像是拾起遗漏在海边的颗颗珍珠那样,能让学生真正被爱所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小见大。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从细节之处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于文本空白处品味
在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发现作者会有意无意地留下空白。这些空白看似没有内容,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领学生就这些空白之处停留、想象,让学生在无尽的遐想中感受那无尽之美,读出这些文学作品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别样魅力。
1.放飞想象,品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的空白之处大胆想象补白,不仅能够丰富文本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些空白才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从而让文学作品在读者的想象中充满了别样之美,彰显作品的价值。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葉圣陶的作品。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讲述作者在荷花池边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把读者带入了童话的意境中,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段话以省略号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教学这个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展开想象。有学生说道:“我是一朵盛开的白荷花,看着我洁白的衣服,看到同伴们随风向我点头微笑说‘早上好时,我非常高兴。我看到几只蜜蜂飞过,连忙和它们打招呼;看到小鱼小虾在我的脚下快乐嬉戏,我真想加入它们。我喜欢这里的一切。”在学生的想象中,荷花活了,蜜蜂飞来了,小鱼小虾们也为这美丽的荷花池增添了生趣……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惬意。在想象补白中,学生延续了作者的语言表达,获得了想象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荷花》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就文本的空白处展开想象,使文本内容显得合理而又充满诗意。文本空白处成了学生的语言生发之地,让学生走进了更美的语言空间,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语言,升华情感
文学作品的空白之处既是激发思维、放飞想象的地方,又是引领学生反复品味、升华情感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达成“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结尾部分有这样的描写:“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这句话独立成段,哈尔威船长为了营救大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看到哈尔威船长永远地离开了大家,被营救的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些文中并没有交代。”借助这些空白之处,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水手、船上的老人或孩子,把自己最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的话说出来。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氛围中,“克莱芒”说:“船长,安息吧!我会继承您的精神,做一名好水手,尽力保护大家的安全。”被营救的儿童说:“我们的好船长,您为了救我们牺牲了自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有一天我们会长大,我们会像您一样,做一个忠于职守的人。”船上的青年说:“船长放心,您的家里我们会帮忙照顾的,一路走好。”就这样,在文本空白之处,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船长说的话说出来,填补了文本空白,升华了文本情感,也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处。
四、于文字优美处品味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作者运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许多风景如画的自然景物,塑造了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找准课文中优美的句段,引导学生比较品味,帮助学生积淀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
1.在删减比较中品味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教师采取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使学生感知文本语言的美。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教学这句话时,教师把这句话改为“夏天,树木很茂盛,枝叶封住了森林,遮住了天空。”,让学生与原句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比较品味中,学生认为还是原句美,改变后的句子显得干巴巴的、没味道,原句把夏天森林里树叶茂盛的景象写得特别生动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替换比较中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美,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删减比较中品味语言,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来品味语言。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把“拂”换成“刮、吹”,把“漾起”换成“荡起”,再进行品读,并问学生能不能把句子中的词语换成这些词语、原因是什么。在替换比较中,学生发现“拂过”表明风轻轻地吹过,而“刮、吹”表明风的力度很大,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还是“拂过”更准确些;将“漾起”与“荡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漾起”更能把风吹过爬山虎绿叶漾起的波纹像无数生命在跳动的样子形象地展现出来,更能表现爬山虎的美。
文本语言的美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教师教学中采取替换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精妙,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品慢嚼文章的精雕细琢处、看似寻常处、文本空白处和文字优美处,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魅力,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建构及语言运用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鹏鹏.文体·言语·表现: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路径探析[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12):64-65.
[2] 刘杰宗.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实践路径举隅[J].基础教育论坛,2021(11):69-70.
[3] 覃海燕.在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J].广西教育,2021(37):109,139.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