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题 真改进 真变革

2023-06-07 21:34:21钱晓雯季红梅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3期

钱晓雯 季红梅

[摘 要]教育质量监测是深化教育评价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江苏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深入挖掘学业质量监测数据,综合评估分析,发现“真问题”,实施“真改进”,以案例形式呈现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进的初步尝试,并在实践中反思当前行动的局限性,展望教育评价的“真变革”。

[关键词]教育质量监测;教育教学改进;教育评价变革

[中图分类号] G6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9-0093-0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大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加以应用,大数据给教育行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背后潜在的规律与价值亟待挖掘与应用,以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是大势所趋。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改进教育教学、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教育评价变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苏州立足本土实际开展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的实践探索,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数据采集、模型处理、结果使用的技术方法。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读2021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报告,挖掘监测数据,进行自我诊断,综合评估分析,认清优势与不足,厘清监测数据背后的细节与逻辑,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对策,深入持续地开展基于监测数据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挖掘数据,发现“真问题”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和变量有许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应当以科学的评估和监测为基础,全面、系统、基于数据的教育质量监测是学校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判断和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

2021年度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获取了本校毕业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的学业表现,以及自身学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的基本信息。《基础数据与学科数据报告》全面呈现了本校六年级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门学科的学业情况,《相关因素报告》通过对本校六年级学生的成长背景、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业负担和学业支持等方面的测评数据的横向比较,全面呈现了本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表现和身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基于本校毕业生学业质量监测的两份报告,结合学校实际,我们重点对本校语文学科的监测结果进行诊断,在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学校语文教学的“真问题”。

数据提供了一种视角,能帮助我们去发现问题,它不是判断优劣的简单依据。我们沿着数据的线索,从问题的觉察到问题的明确,主要经历了三个过程:找出异常数据、分析异常性、阐明具体的问题。从总体看,我校语文学科的量尺分数得分、百分等级得分均与本区域基本持平,69.7%的学生得分分布在中间水平。从语文学科内容维度的各项指标数据来看,“语文积累”“阅读”“写作”三项一级指标的得分与本区域基本接近,但从二级指标来看,“文化积累”(属于“语文积累”内容维度)中的三项三级指标全部被标记为“预警”,其中“文学常识”差值-9.7,“古诗文”差值-6.3。从语文学科学生能力水平表现来看,“了解与识记”是唯一的负值,同属于“语文积累”能力水平。这些异常数据都暴露了本校学生文学常识、古诗文积累薄弱的突出问题。

除了对质的描述和量的刻画,教育评价还应当对教育质量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从横向看,不仅要分析质量的现状,还要分析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纵向看,不仅要分析质量的现状,还要分析质量的形成过程,预测质量的发展方向。影响学业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因素、校外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我们进一步挖掘相关因素报告数据发现,本校学生文学常识、古诗文积累薄弱的问题与学生成长背景存在一定关联。测评结果显示,本校流动儿童比例明显高于本区域;父母学历至少一方在本科及以上的占比仅为9.5%,大大低于本区域均值28.2%;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来看,仅有11.9%的学生属于高经济状况组,大大低于本区域均值28.7%;从“父母榜样学习”指标来看,父母在家经常看书的频率也低于本区域均值。这些异常数据呈现了影响学业质量的学生因素、家长因素。结合经验和多样化的数据,我们进一步分析学校和教师因素发现,当前我校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力度不够,教师对学生文学常识、古诗文积累方面的引导还有待改进。

二、综合判断,实施“真改进”

在实施改进“真问题”以前,要对改进的计划做全盘的综合判断,考虑改进的可行性;在实施改进的过程中,还要对改进行为及时跟进、反馈,从而保证教育教学改进在正确的轨道上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人文底蕴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不可测、不易教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化积累内容的弱化。我校结合实际,以发展学生人文底蕴核心素养为目标,确立了“采撷乡贤文化,厚植人文底蕴”的行动计划,重点使学生在人文积淀上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提升学生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的了解与识记能力,围绕课程开发、跟进监测、教学改进、活动融合四个方面实施推进。

1.课程开发,文化熏陶

校本课程是學校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地处千年古镇横塘,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学校历经易名与重建,形成了以乡贤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格局。学校因地制宜,吸纳并整合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构建基于乡贤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十三五”省级课题乡贤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后期研究,在专家、学者的科学指导下,课程研究组进一步完善已经成形的乡贤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框架,并集中力量完成校本教材的后期编写工作,进而全面推广和使用,形成课程实施的案例和报告。

乡贤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地诗词歌赋、诗人生平故事、名人诗词鉴赏等,按朝代、人物、诗词体裁进行分类整理、汇总成册,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计划中。学生通过学习本土乡贤文化,接受人文熏陶,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展自身的人文底蕴素养,建立民族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实现文化成长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

2.跟进监测,诊断分析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校乡贤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内容,教导处、语文教研组科学规划、精心研制本校学生文化积累水平标准,细化对各年段学生的文学常识、古诗文积累的具体要求,制订各阶段达标、过关的实施方案,从而提高了教师指导实效,实现了学生阶段达标、分级过关的目标。

基于本校学生文化积累水平标准,教导处对各年段、各班级的达标情况做好跟进监测,深入挖掘和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精确诊断、合理归因,发现本校语文积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改进措施。语文教研组对每次监测的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教师认真填写文化积累质量监测分析卡,撰写教学反思与心得。学校实施的“真改进”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基础,评价指标更具针对性,评价内容更具全面性,评价结果也更具客观性。

在跟进监测过程中,我们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相关状况,着力培育健康发展的学业生态。我们对师生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更全面地描述本校的学业生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背景、学习习惯和学业负担因素,以及教师在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因素,在数据的横向比较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本校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评估监测体系。

3.改进教学,优化策略

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改变部分语文教师忽视文化积累的现状,探索和优化文学常识、古诗文积累方面的教学策略。围绕古诗文的教学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就文学常识的积累方法开展教师主题沙龙、经验交流会,如跨年段专题教研活动,让教师感知不同年段教学上的共性与区别,及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偏差,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中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语文教研组经常组织课例研讨,形成了“1+N+N”的实验型教学研讨模式,即由各年段1位骨干教师先撰写范例教案,通过真实课堂来验证教案的可行性,年段教研组进行专题课例研讨,商讨改进措施,再组织其他教师撰写改良教案,进行课堂实践。研讨会上教师再次演课,吸取意见后再进行后期的完善。

学校教导处、语文教研组还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学业质量监测试卷的题目设置与特色分析进行深入学习与研讨,深刻把握“注重生活应用,体现育人价值”的学科特点,通过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命题研究等活动,促使全体教师准确把握文化积累的生活应用导向,并付诸教学实践改进的行动中。

4.依托活动,育心育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靠课堂教学断然不够,必须建立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为使核心素养得以生活化落实,学校开展一系列乡贤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更多“成大小贤人”。如举办乡贤文化艺术节,使学生在听、诵、读、讲、演、画等一系列活动中,品味文化经典,感悟乡贤精神;学校充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从常态的文化知识学习,到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踏访古镇乡贤之足迹,让乡贤文化完全融入学生成长的血液中。

教师结合班级学生学情,充分利用晨读、课前5分钟、班级读书会等,指导学生摘录和分享文学常识、古诗文,建立学生文化积累“成长档案袋”“文化小达人”评选等机制。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推荐优秀的经典书目,指导亲子阅读,充分运用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成大朗读之声”等资源,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自主飞翔。“成大朗读之声”是学校着力打造的线上文学常识、古诗文的学习平台,旨在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空间。该节目以适合学生学习的经典诵读材料作为主要内容,音视频作为表现形式,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制作,每周在校园内定时播出。同时进行微信推送,鼓励亲子共读,制作“一起读古诗”专题线上微课。很多家长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增进了亲子关系,强化了家庭教育,同时切实提升了学生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三、反思局限,展望“真变革”

教育评价正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从“单一评价”走向“综合评价”。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的变革不仅表现在评价思想上,还包括评价方法,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对教育管理、评估质量等具体水平的评价。以上我们基于数据驱动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改进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评价变革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是缺乏数据搜集的整合优化。我校获取的这些数据是由上级教育部门提供的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而学校系统中现有的其他教育数据资源则普遍存在着单一化、碎片化的问题。在实践中,学校已经注重对数据的横向比较,但纵向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不足,缺乏时间的延续性。学校亟须从教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及数据资源的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着手加以改进,升级改造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尤其加强在线学习系统的广泛应用,从长远的角度整合优化教育数据系统。

二是缺乏数据挖掘的深层应用。我校对于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还在摸索阶段,数据挖掘的主观性还比较强,相关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评价测量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得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学校教师的数据素养普遍比较低,教师对数据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缺乏对数据的准确定位、解读和决策能力。学校应当将数据教育纳入教师培训体系,着重培养教师提取、理解、解释、使用数据的能力,并持续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改进,在理论与实践中促进教师数据素养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举足轻重,是教育评价变革的支撑力量。任何成效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校良好的环境支持,教师和学校是这场变革的实施和领导力量。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始终是培养人的活动,不能“为变革而变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永远是教育评价“真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在改革学生评价方面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標签的做法。教育质量评价的理念归根结底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改革才是一场真正意义的教育变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姚林群,陈开懋.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3):4-8,33.

[2] 陈荣荣.教育质量评价数据的挖掘思路与应用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7(6):54-60.

[3] 杜婧敏,方海光,李维扬,仝赛赛.教育大数据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9):1-4.

[4] 张敏强,凡细珍,郭凯茵,钟阳.大数据理念下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变革与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6(3):2-6.

[5] 钟婉娟,侯浩翔.教育大数据支持的教师教学决策改进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5):69-74.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