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政生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形式多样,包含单篇阅读、单元阅读、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其中整本书阅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思考和问题分析,提出实践策略,以供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初中语文应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组织与呈现形式,其中整本书阅读是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势体现在深度学习上,相对“多个短篇”的阅读教学,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品鉴文学经典、强化逻辑思维、体验作品情感等。但同时,整本书阅读也意味着较大的阅读量和较长的阅读周期,如何保障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率与质量,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思考
(一)改变阅读习惯,增强逻辑能力
从现实维度出发,初中语文教学高度依赖教材内容,而课文多为短篇文章或长篇节选,这导致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呈现浅层化、碎片化的特点,往往缺乏阅读长篇的耐性和深度理解作品的能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引导初中学生彻底改变阅读习惯,以推动教材课文与课外读本的深度整合。同时,基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元方法,如读后感、思维导图、话题探讨等,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逻辑能力。这是因为整本书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包括所涉及的人物数量、章节结构、故事脉络等,必须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整本书全部要素及细节进行深入分析,才能避免断章取义。
(二)促进思维发展,增强语言能力
客观来说,基于浅层化、碎片化的阅读形式极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思維发展,学生在“线性思维”模式下就能整理出所有信息,完全能够满足语文课程“阅读理解”的教学目标。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复杂,如对整本书“后续故事”的预测和想象,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能够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整本书所呈现的语境、词汇、风格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表达特点,如通过对鲁迅、叶圣陶、朱自清等作家的书面语言借鉴,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三)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责任是“立德树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看待世界的方式并不成熟,“三观”尚待完善,长期接触碎片化、浅层化的阅读文本,难以从中获得人生指引。文质兼美、经典流传的“整本书”作品,蕴含着名家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感知以及丰富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以此作为阅读教学媒介,不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舒张胸怀,还能从中汲取人生哲理,是培育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同时,经典著作在词汇、修辞、文化意境、艺术美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增强初中生审美能力。
二、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
根据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属于“拓展型任务群”的范畴,它是游离于常规语文阅读教学之外的,需要构建系统性的阅读指导机制,如明确阅读目的、选择适合读物、制定读书计划、运用多元方法等,这就需要初中语文课程具有良好的兼容性设计。但从现状来看,初中语文课程设计主要围绕基本教学任务展开,对语文教材的依赖程度很高,很难保障课内与课外的协同。在此背景下,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很难统筹,容易出现组织不力、形式主义等问题。
(二)学生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
对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虽然可以接触更多的文学著作,有助于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强化。但整本书阅读会消耗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按照阅读计划“强制执行”,有可能会挤占一部分正常上课和作业时间。除了阅读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外,互联网技术构建的“碎片化阅读环境”也干预了整本书阅读实践,例如,很多短视频推出“几分钟读完一本书”的内容,在快节奏的视频解说下,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也容易削弱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三)教师视角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
立足语文课程背景,语文教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对整本书充分了解、全面掌握,还要能够旁征博引、深度理解,庞大的文学知识储备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保障。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未系统阅读过整本书,面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只是根据一些资料人云亦云,这种拾人牙慧的阅读教学方式,自然难以保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着“目标不明、导向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论何种类型、体裁、风格的“整本书”,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指导方式,忽略了著作本身的差异性。例如,《骆驼祥子》是一部小说,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小说题材、体裁的特点,将阅读重点放在故事背景、人物塑造等方面。而《红星闪耀中国》属于纪实文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文体特点,将阅读重点放在历史回顾、现实应用、问题反思等方面。一旦脱离著作本身,则容易造成教学指导混淆,必然会使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桥梁,消除初中学生与整本书阅读的壁垒
以初中阶段的语文综合水平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整本书”的能力,语文教材和新课标中均推荐了“整本书”的读物,如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国外经典及鲁迅、艾青、冰心、钱钟书等作家的作品,可选范围及种类十分丰富。但许多经典与学生存在“时空隔阂”,面对大部头的书籍,往往产生排斥感,远不及刷短视频、看影视剧有吸引力。
1.以疑激趣,唤醒初中学生求知欲。
学生在道听途说的情况下,自认为对某一著作完全了解,从而失去整本书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设置疑问、提出疑惑的方式,重新唤醒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例如,古典名著《西游记》经过电视剧、电影的传播,学生对一些情节了然于胸,自认为原著毫无阅读价值。教师可以撷取其中未搬上荧幕的内容,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学生从原著中寻找答案。如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那么“平天大圣”是谁?“移山大圣”是谁?他们在原著中发生了哪些故事?“以疑激趣”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进而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阅读状态。
2.名家点评,增强初中学生认同感。
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没有捷径,“名家点评”则是一种更快了解整本书的方式,但这种捷径不等于投机取巧,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初中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认同感,让其明白只有通过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才能达到多角度认知的效果。例如,关于《红楼梦》一书的名家点评不胜枚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红学家的研究成果,作为阅读整部《红楼梦》的辅助材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整本《红楼梦》,如诗词、服饰、民俗、建筑等多个角度。一旦学生对某个研究方向或事物产生认同感,则阅读整本书的意愿会更加强烈,“认同感”是整本书阅读的导向。
3.巧用教材,以节选关联整部著作。
初中语文教材包括一些节选内容,它们是“整部书”的片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一书。此外,教材中推荐了一部分名著,如《红星闪耀中国》《儒林外史》《海底两万里》等。巧用教材来搭建与“整本书”的桥梁,从而实现节选内容与整部著作的联系,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收录了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以教材短篇所展现的奇妙科幻世界关联作者的长篇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去阅读完整本书,如《三体》《流浪地球》等知名科幻作品,由此强化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
(二)拓展时空,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计划有效推进
所谓“拓展时空”,对阅读整本书而言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效解决长篇著作阅读时间和资源不足的问题。整本书阅读拓展空间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从课堂时空向课外时空拓展。“双减”政策的实施,大幅减少了初中学生的作业总量与作业时长,配合丰富的课后服务活动,可指导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课外语文教学的常态途径。二是从线下时空向线上时空拓展,可以有效地丰富阅读资源和表现形式,并且在多媒体带来的视听体验下,进一步丰富初中学生的阅读情感。
基于“拓展时空”方式展开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的控制力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需要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完善、合理的阅读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在一学期之内阅读完《水浒传》,为学生制定“108个水浒人物为中心”的阅读任务(如表1所示),对每一章节出现的人物进行描绘画像,同时梳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事件中发挥的作用、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任务的布置与读书笔记的功能是相同的,可以强化学生的分析、梳理、归纳等能力,有力地保障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计划的推进。
除了任务单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定量阅读”“合作阅读”“家长促读”等方式保障整本书阅读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整本书的阅读计划应根据著作本身的特点来设计,不能强调统一模板、固定模式。如《水浒传》之所以适合“人物为中心”的任务单模式,是因为整部小说的核心就是108位英雄好汉,他们在章回体小说中次第出现,每一个人物都需要重新理解。而《福尔摩斯探案集》《鲁滨逊漂流记》等同样是小说,但主角是固定的,因此在制定阅读计划时应采取“以事件为中心”和“按时间推进路线”的方式,此类书籍就比较适合“定量阅读”或“合作阅读”。
(三)专题探讨,提升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强调深度融入、深刻理解,旨在帮助学生摆脱浅层化、碎片化阅读的方式,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思考,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大意。采用“专题探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通过整本著作的专题探讨,能够弥补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不足,倒逼其从更多渠道了解整部著作的背景、资料、学术成果等,从而提升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从现实角度出发,“专题探讨”教学模式的“专题设置”非常重要,既要与原著内容存在高度联系,又要超越著作本身,还要确保探讨内容具有一定争议性。
例如,根据学生阅读《水浒传》的进度,定期组织“水浒人物专题探讨会”。学生在阅读完《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至第二十六回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武松”这一人物展开专题探讨。以上回目内容涉及“武松打虎”“潘西奸情”“药鸩武大”“武松杀嫂”等情节,阐述了武松从一名打虎英雄到沦为囚犯的过程,教师可以依据现有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武松算不算英雄人物”展开探讨。为了保障话题的争议性,教师需要对“武松”这一人物的身世、性格、行为、道德观等进行深度剖析,以及对后续故事内容进行酌情透露,如“血溅鸳鸯楼”“大闹飞云浦”“拳打蒋门神”等,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所阅读理解的内容,进一步丰满武松人物画像。通过引导,学生产生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认为武松是英雄的一派认为,武松这个人物快意恩仇、爱憎分明,他所杀的人都是恶人,而他的行为属于为民除害。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认为,武松原本是官差,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他采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已经超出了权限,并且存在滥杀无辜的现象,特别是为兄报仇的过程中,指派手下的士兵做事情,存在滥用职权的现象,所以不能算是英雄。
专题探讨的目的并非要分出对错高低,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检验他们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类似的“人物专题探讨会”方式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如《簡·爱》可以围绕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个主角的关系展开,《红楼梦》可以围绕“大观园儿女”的复杂关系展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在相对较长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灵活地安排泛读、略读、精读、细读及读写结合等方式,在提升阅读行为与自身逻辑契合性的同时,有利于塑造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从而向“爱读书、会读书”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