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琪 梁超
摘 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要把牢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推动“三全育人”改革实践持续深化、提质培优。立足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实践,结合新《职教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和要求,从价值向度、思维向度、行动向度进一步锚定育人实践方向;在对“三全育人”环境、体系、机制重新审视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三全育人”实践的更优路径。
关键词:新《职教法》;“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职教法》总则中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1]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的“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2]目标要求旨趣相通、互为呼应。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进一步优化改革实践的推进向度和实施路径,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落实新《职教法》,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三个推进向度
“德技并修”是新《职教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要求,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推动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步发展,从价值向度、思维向度、行动向度出发,深刻把握“三全育人”实践的价值导向、育人思路和行动坐标。
1.价值向度:从“教书育人”情怀到“立德树人”初心
新《职教法》强调“职业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这一表述明示了新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客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从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二者齐头并进、不可偏废。高职院校的教师立足“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要求,既要具备“教书育人”情怀,更要提高自身站位,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努力做到 “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这是教师在事业上的最高追求,更是教师实现自我的价值所在。基于此,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推动“三全育人”,必然以“铸魂强师”为前提;而“铸魂强师”必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三全育人”为举措,促动师资素质提升。二者互相激发、互为因果,形成“三全育人”工作实践深入推进的逻辑动因。高职院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必须从强化以教师为主体的“全员育人”能动要素出发,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职业发展机制建设融入“三全育人”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从制度上保障高职院校投入全员之力、汇聚全员之智、倾注全员之情,培养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2.思维向度:从单一线性思维到整体系统性思维
“三全育人”改革实践是高职院校落实新《职教法》规定“对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目前,高职院校的一般做法是按照上级有关工作部署,立足学校、部门、岗位实际形成育人思路,由上而下推进育人工作。这种做法有利于推动常规性工作开展,形成育人常态。但是,受限于本校、本单位、本岗位的单一性思维,在实践中存在孤立和片面性,并且越到微观层面越明显,客观上限制了育人效度的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任务要求,表明国家推动 “三全育人”改革从资源要素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优化的战略安排,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从系统性思维出发,理顺育人逻辑,优化要素配置,建立体现和发挥结构功能的一体化运行思路,推动实现点位互联互通的系统化工作布局。纵向强化内涵建设,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直接引导与潜在影响、重点培育和全面保障相结合的育人组合拳优势;横向强化岗位之间、单位(部门)之间、校企之间、校地之间,各层面的协同联动效能,合力推进育人资源的整合、育人时空的延伸、育人生态的交互,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整体联动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3.行动向度:从各擅其长到提质培优
教育部于2018年、2019年分两批开展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从地区、高校、院系三个层面为职业院校树立了标杆样板,提供了可借鉴参考,这也意味着高职院校在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实践中不仅要凸显自身特色,各擅其长,更要对标先进,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持续深化。高职院校在大思政格局构建中要坚持目标导向,进一步完善扎根时代、扎根实践的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加强以工程思维推进“三全育人”改革项目、育人示范岗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基层组织在育人实践中的痛点,如针对育人路径单一、方法雷同、资源零散、模式固化、制度保障缺位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改革攻坚。要坚持效果导向,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所有岗位的育人功能,将岗位履职与育人实践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正向赋能的育人之效。
高职院校落实新《职教法》,深化 “三全育人”实践的路径优化
高职院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践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既有的育人环境、育人体系、育人机制进行重新审视,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索“三全育人”实践的更优路径。
1.宏观层面
基于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在深化“产城教”融合实践中,系统构建“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开放融合、资源共享,平台互通”的“三全育人”生态环境建设。新《职教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4]。这不仅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而且也体现了职业院校依法开放办学的本质要求。同时,新《职教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5]。因此,从宏观层面推动“大思政”格局构建不只是高职院校的独角戏,而应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职业教育政策杠杆,撬动学校外部的育人资源,在“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产城教”融合的格局中积极推动“三全育人”的外部生态环境构建。在新《职教法》实施背景下,政府有关部门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出发,改革重构育人资源配置模式,系统构建“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开放融合、资源共享,平台互通”的“三全育人”生态环境,持续扩大优质思政资源供给,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推动“三全育人”生态环境建设更优化,从而培养和汇聚具有区域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优质职业人才,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贡献能力。
2.中观层面
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强化校企双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协同,共同打造“双元·双导·双进阶”的递进型“三全育人”实践体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下,技能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明显后劲不足,素质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更符合企业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双主体,要将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践作为打通职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通道的重要路径,共同推进 “双元·双导·双进阶”递进型“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实践。一是校企“双元”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探索适应学生职业发展诉求和差异性定位的“三全育人”有效路径。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校企互动的常态化开展。把课堂搬进企业的实境,把企业家请上院校的讲台,引导学生了解制度规范,认知企业文化,认同行业价值。二是校企“双导师”共同助力学生“德技并修”,双向进步。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根据校企共同设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政元素容量合理、效果评价结构清晰、校企时空衔接有序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把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把“在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在岗员工”的培训、管理、实战相结合,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三是校企合力推动思政元素的纵深挖掘和思政教育效能的递进提升。在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设计中,体现精细化和差异性,由浅及深、由易到难逐级展开,从强调思政教育对“职场生存”的实用性,达到普惠层次的“必需、好用”,再到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发展”的助益性,达到进阶层次的“赋能、提升”。在校企共同打造的递进型思政教育模式下,学生从学会“为人处世”到“明德修身”,从认同“校荣我荣”“企荣我荣”到“技能报国”“强国有我”,获得技术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
3.微观层面
基于“三全育人”一体化实践要求,高职院校强化各层面育人协同,完善一体化育人机制。“三全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到高职院校微观实施层面,须从整体系统观出发,在组织层面、队伍層面、平台层面加强协同合作,凝聚“立德树人”的责任共识、“价值引领”的思想共识、“岗位示范”的行动共识,汇集育人合力,形成“一体化”育人新样态。一是强化党委领导,高站位统筹“三全育人”工作全局。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指导小组,实施育人工作“一把手”工程,着眼于“一体化推进、项目化推行、制度化推深、常态化推实、精品化推广”开展系统规划,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全员育人”一体化工作模式。二是凝聚育人力量,强化育人队伍协同。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加强沟通协调,搭建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联动平台。落实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常态化推进机关部处、院系负责人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完善教师、管理、服务等岗位育人责任清单,推动“三全育人”示范岗建设。三是双线推进,搭建“三全育人”协同联动平台。围绕高职人才“德技并修”的逻辑起点,高职院校要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条主线”协同并进,理顺两条主线的工作流程,打破各单位、部门、岗位之间的协同“壁垒”,从“教育者先受教育”出发,完善校、院教职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训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岗位育人能力;从“全方位育人”着眼,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建立双线联动机制,推动教师结合专长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框架下开展育人实践,并以其岗位育人成效验证教师思政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3][4][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1)[2023-02-11].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3-03-30].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