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则遵循与路径选择

2023-06-06 00:50陶若晨张霞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原则

陶若晨 张霞

摘 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应在人民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共享性五大原则的指导下,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养现代化农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改革农业农村体制机制,释放现代化制度活力;以县域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原则;路径

农业农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扮演着要素供给的重要角色,对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现实成为制约现代化的突出弱项与短板,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未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回应,补齐现代化建设的短板。

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主要有依靠机械化生产,追求规模化经营,发展大农场农业的美英模式;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强调政府补贴支持,发展中小农场市民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欧洲模式;坚持精耕细作,维护资源永续性,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东亚模式。一些地方受西方思想影响,试图照搬西方模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结合中国的具体现实,造成农业农村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的时代任务下,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原则遵循

西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侧重于农业的现代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将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为现代农业,社会概念下的农村现代化则较少被提及。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局限于农业现代化,而是农业农村并重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人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遵循人民性、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共享性五个原则。

(一)人民性原则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人民性原则,这是与西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单纯追求“物”的现代化的逻辑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同时汲取其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在推进“物”的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观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有近5亿农村人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这5亿农民的现代化。农民不仅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受益者,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要始终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大国小农”是我国农业农村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国情,小农户家庭为主的现实决定了无法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需要着眼于“小农的现代化”,以实现农民的现代化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

(二)创新性原则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创新性原则,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动力源泉。从西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来看,农业科技创新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出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58.3%,仍有提升空间,尤其在面临实施种业振兴、发展设施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任务要求下,更加需要农业机械、生物技术等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需要农业科技创新,还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而现行的一些制度例如户籍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土地制度等,存在过时的、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阻碍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因此,需要进行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原有制度约束,释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动力。

(三)协调性原则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协调性原则,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走以工业化为导向的现代化道路,以城市和工业为发展中心,城乡、工农关系出现一定失调。从1952年至1997年,因为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农民为国家工业发展提供资金12641亿元。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农民为国家建设累计贡献17.2669万亿元。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工农、城乡并未形成良好互动,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农村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城市的现代化,也是农村的现代化,是城乡、工农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应致力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目标,以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绿色性原则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绿色性原则,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村拥有十分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发展过程中更加需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无节制地排放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也曾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化学农业为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制品,造成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我国相比于西方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资源约束,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农业与自然资源存在共生的属性,其生产方式需要向绿色性、生态性转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共享性原则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坚持共享性原则,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归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十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强调“农民温饱”到“农民小康”再到“农民富裕”,显示出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于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价值旨归。因此,必须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成果,不能再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推进国家发展,要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二、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呈现出全面性特点,要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以农民、农业、农村为切入点,全方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养现代化农民

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农民的现代化为重要内容。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当前农民受教育水平依然相对偏低,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不匹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普及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整体素养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相适应,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发挥广大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创新平台,聚焦关键生物技术攻关,加快高产、强适应性作物研发;加大新型农机工具创新力度,强化农业生产科技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配套支持政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推进农业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要加强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的立体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使用频次,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快新型化肥农药研发,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改革农业农村体制机制,释放现代化制度活力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新型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加强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和价格,为保障种粮农民利益、巩固粮食安全根基提供制度保障。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乡村企业,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赋予农民充分的财产权益,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以信用合作为主体,生产、供销合作为两翼的新型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产销一体的综合化服务,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门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还要健全农村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以“自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感化”为导向,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农村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

(四)以县域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与本地资源要素禀赋相适应的道路。中国农村数量众多,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难以用统一的现代化模式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应以县域为切入点,因地制宜探索农业农村发展模式,分区、分类、分层次进行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当地产业建设,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活力;在主要粮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产区,应以“增粮保耕”为主要任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探索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业生产财政支持力度,稳定当地农民收入;在生态功能保护地区,应以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生态性、可持续性转变,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农民进行资金、实物补偿,为其生产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務水平

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交通设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农村一体化地下管网建设,优化农村管道网络布局;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新型网络技术普及程度,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增强农村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完善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与能力;加大农村医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民社会保障待遇,使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1.

[2]杨世攀.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2(10):52-55.

[3]姜力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大历史观的多维探析[J].理论建设,2022,38(03):26-36.

[4]黄厅厅,熊斌.回望与展望:从新时代十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看农业农村现代化[J].领导科学,2022(11):126-129.

[5]李明星,覃玥.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回溯、时代内涵、目标定位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研究,2022(11):71-82.

[6]苑鹏.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懈探索[J].中国合作经济,2022(08):43-45.

[责任编辑:王芳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对策研究”(2023-ZDJH-369)

作者简介:陶若晨(1998—),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通信作者:张霞(1978—),女,河南永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原则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