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
开展实验活动在幼儿阶段非常重要,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对神奇世界的有效探秘,还能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科学实验认知能力等。但纵观目前幼儿园实验活动现状,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活动形式化、活动设计不科学等。笔者根据多年的幼教经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验活动实例,探索幼儿园实验活动开展的有效路径。
幼儿园实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幼儿亲自参与,教师应该主动从“讲实验”到“做实验”,实现转变,提升效果。幼儿园是培养幼儿思维和科学实验探究兴趣的黄金时期,因此,教师需要优化实验活动的开展,选取符合幼儿年龄兴趣特點的实验活动,利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亲自参与实验活动,体验做实验的乐趣,让“小实验”引导幼儿探索“大世界”,真正让幼儿爱上实验活动,并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发展与提高。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幼儿参与兴趣
皮亚杰认为:“儿童和成人是完全相同的——他们的行动是受兴趣或需要的规律所控制的。”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参与的兴趣,活动必定是低效的,特别是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教师首先需要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可以设置相关的实验情境,借助图片、音乐或者多媒体等,让情境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他们,再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与他们互动,将他们逐步带入实验活动情境中,一起学习,感受实验的乐趣。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有趣的喷泉》这一内容时,教师以情境激趣,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为了最大化引发幼儿参与实验活动的兴趣,教师提前搜集各种好看的真实喷泉图片,并剪辑成小视频形式。实验活动开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小视频,幼儿直观感知喷泉。果然幼儿们对喷泉很感兴趣,教师与幼儿展开互动:“小朋友们,大家有见过喷泉吗?”幼儿积极回答:“我见过,还有好听的音乐,喷泉喷得很高很高。”教师继续引导:“那大家知道怎么制作喷泉吗?想不想一起用矿泉水瓶制作喷泉呢?”幼儿们齐声回答:“想。”于是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矿泉水瓶、剪刀、瓶盖、大小相同的针孔等,并激发幼儿:“大家不仅要一起学会探索如何制作喷泉,还要动动小脑袋想一想怎么样喷泉可以喷得更高?”由此,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实验活动。
兴趣可以驱动幼儿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在开展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以情境作为载体,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二、合理选择内容,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纲要》中提道:“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可见实验活动中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实际上幼儿阶段的实验活动侧重点在于科学启迪,让幼儿感受科学实验活动的奥妙,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实验活动内容,既要有趣,也要科学浅显,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需求,也能促进他们认知发展。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沉浮实验》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活动所需的材料,包括:装满水的水盆、木质玩具、塑料玩具、小石头、玻璃球、乒乓球等。教师依据班上幼儿人数准备材料,引导幼儿分组参与探究实验活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沉浮实验,看看桌面准备好的材料,请你们合作探究哪个放到水中会沉下去,哪个会浮上来?快来一起操作试试吧。”幼儿们主动参与,有幼儿兴奋地说:“乒乓球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有幼儿说:“小石头放进水中会沉下去。”教师一边引导幼儿探究,一边引导幼儿记住沉下去和浮上来的物品。在幼儿熟悉后,教师可以加大难度,如给每一个小组分发空矿泉水瓶,引导幼儿探究“如何让空矿泉水瓶沉下去”?幼儿实验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活动效果也更好。
在这个实验活动中,教师合理选择内容,材料也易于准备,幼儿操作起来简单有趣。特别是逐层深入的实验探究活动激发了幼儿深层次的实验兴趣,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实验精神,促进幼儿主动探索,感受乐趣。
三、营造宽松环境,引导幼儿大胆猜想
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想象力丰富,这一阶段的实验活动以启迪为主,教师需要营造宽松的实验活动环境,引导幼儿大胆猜想,从而得出真知。在引出幼儿园实验活动后,教师可以直接引出相关的实验问题,鼓励幼儿围绕问题先猜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再让幼儿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如果猜想不对,那么就在实验活动中探索答案。这样的实验活动方式比直接灌输更有效,也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向下落的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幼儿猜想,再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本节课实验活动目标主要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且其速度有快有慢,同一物体但不同形状,其下落情况也会有所不同。围绕这一活动目标,教师首先引出实验活动问题:“请你选择桌子上的东西,试一试落下来是怎么样的?”有幼儿说:“都会掉在地上。”有幼儿说:“有些东西落下来会烂的。”……教师继续引导:“和同伴比一比,物体下落时有什么不一样呢(主要是引出物体下落时有快有慢)?”有幼儿拿着纸张尝试下落,有幼儿拿着小积木尝试下落,终于有幼儿惊喜地说:“小积木下落比纸张快。”教师趁机继续引导:“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激发幼儿继续猜想,实验论证。
在这个实验活动中,教师抛出实验问题引导幼儿猜想,实践互动,从而激发幼儿参与实验活动。整个过程教师不以“对错”评论,而是不断引导幼儿猜想、实验、得出结论,恰恰是宽松的实验环境激发了幼儿主动参与,轻松实验,感知内容。
四、引进合作方式,培养幼儿合作能力
幼儿园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引进合作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幼儿阶段的小朋友虽然年龄小,但是只要教师细心、用心引导,会发现他们也会懂得如何合作,小合作,大智慧。因此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幼儿合理分组,并设计具有合作探究价值的实验问题,引导幼儿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整个实验活动中,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每一组幼儿的表现,及时引导、帮助、调控,从而让实验活动顺利进行,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奇妙的磁铁》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幼儿合作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这一实验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感知磁铁是可以吸住铁的东西,了解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教师首先拿起手中的磁铁,告诉幼儿这是磁铁,形成初步感知;其次,教师引出合作实验活动:“小朋友们,请合作探究磁铁能够吸哪些物品?这是为什么?”最后,教師向每一个合作小组投放实验活动材料,包括:磁铁、木块、纽扣、钥匙、硬币、铁片、回形针、布条等。幼儿们开展合作探究,每一位幼儿拿着磁铁,一一尝试看看磁铁能够吸住哪些东西,并且尝试记住,学会分类。很快,小组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住硬币、铁片等,但是纽扣、木块却吸不起来。也有幼儿发现磁铁可以吸铁片,但是分开却不容易。为了最大化地满足幼儿的探索心理,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用磁铁吸教室中的其他东西,看看能够吸什么。这样一来,幼儿实验活动范围更广,探索的内容更丰富,兴趣也更加浓厚。更为关键的是幼儿也能够慢慢学会如何与小朋友们一起合作探索。
由此可见,引导幼儿开展合作实验活动可以提升活动效果,让幼儿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会互相学习合作,共同探索。教师则需要不断引导幼儿怎么记录分类,从而在互动过程中分享合作成果,掌握磁铁能够吸东西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空间,增强幼儿实验体验
实验活动的开展不局限于幼儿园,教师可以引进家校共育的模式,让活动更有效果。教师可以丰富实验活动的形式,拓展实验活动的空间,将实验活动延伸到家庭,引导幼儿家长一起辅助参加实验活动,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实验感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实验活动,告知幼儿家长需要辅助的内容,引导幼儿参与实验活动,增强幼儿实验的体验。家长主要起监督、引导、辅助记录观察的作用。
在开展幼儿园实验活动《植物的生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将实验活动延伸到家庭,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教师首先在幼儿园中带领幼儿学习植物生长所需的东西,如土壤、阳光、水、空气等,形成初步的学习内容,加深印象,为后续的实验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幼儿选择其中一样喜欢的植物,在家里与父母共同种植,并观察记录种植这一植物所需要的东西、需要注意事项等。幼儿可以选择种植番茄、辣椒、向日葵等。家长则与幼儿一起准备好种植植物所需要的东西,并开始种植、观察、记录。家长需要在家里引导幼儿观察种活这些植物需要的东西,如是否需要每天浇水、是否需要施肥、选择什么样的肥料合适、是否可以自己制作肥料等等,引导幼儿细心养护种植。这样幼儿全程参与植物种植,感受其整个生长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实验体验。种植到一定时间后,教师引导幼儿将所种植的植物带来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一起养护,继续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与种植的快乐。为了检查幼儿的学习情况,教师还可以搭建平台,给予幼儿分享的机会,如你是如何照顾向日葵的,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幼儿分享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得知幼儿是否在实验活动中掌握知识,并及时点评引导,促进幼儿发展。最后,教师再总结植物生长所需的东西,加深印象。
可见,将实验活动空间延伸到家庭,不仅可以促进家校共育,还能让幼儿每一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学会观察记录,感知变化,学习新知,强化实验体验。教师需要注重利用谈话、对话等方式,检查幼儿的实验活动情况,及时引导,让幼儿真正在实验活动中获得发展。
总之,幼儿园阶段实验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结合幼儿年龄、兴趣等综合优化选择实验内容,多给予幼儿参与实验活动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感知实验活动的乐趣,探索新奇的世界,学习丰富的知识。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激趣、引导、点评等,利用幼儿园阶段的黄金时期,培养幼儿实验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让幼儿在快乐的实验活动中不断成长、发展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