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的初期阶段,教师应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课后服务给予高度重视,以促成学生在学识与身心方面得到全面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切实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和生理特征,设计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创新课后服务方式,推动学业辅导与兴趣拓展同步发展;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所提出的新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为学生开展持续性的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双减”背景;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双减”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广西小学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12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文华(197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仅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理论性的文化知识,不仅可能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小学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政策、新要求、新内容的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反复研究“双减”政策各项文件,创新课后服务的形式,设置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推动课后服务的全面发展,在增强学生快乐学习体验感的同时,增进师生关系。本文主要结合当前我国小学课后服务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这一根本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
一、对于“双减”政策的简要分析
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分析,我们发现,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过于迫切,不愿意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而盲目地为孩子安排各种辅导班,并強制性地要求孩子完成大量的作业任务。长期如此,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发展,还会令其对知识学习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基于此,“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其要求教师必须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和教学模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知识学习的本质特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为此,学校必须要持续提升课后服务的水平,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关部门则要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强化常态运营监管,规范培训市场秩序。
二、小学课后服务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首先,课后服务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家长的孩子接送问题,可以有效衔接学生的放学时间与家长的下班时间,具有便捷性。其次,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小学课后服务模式,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在明确课后服务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高质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学校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样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运动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课后服务有助于强化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夯实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在场地、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1]。
三、提升小学课后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制订课后服务方案
为了保证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学习,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学思维,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个性特长,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管理”的原则,制订科学、细致的活动方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课后服务的教育性、科学性、安全性。同时,学校需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后服务的重心,要求教师在完成学生作业辅导的基础上,组织多样化的趣味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快乐温馨的环境下成长,从而实现课后服务时间利用最大化,保证教学管理的最优化。此外,教师必须杜绝不符合课后服务规定的行为,切忌将课后服务变为学科类集体教学、集体补课,避免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和课业负担。
(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令小学课后服务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多方人员需要共同努力,全面梳理课后服务的管理内容,细化管理要素设置,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的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家长的诉求,收集多方的意见,并进行系统化汇总和全面分析,以保证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整体性、统一性。而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想法直接影响课后服务的正常开展,因此学校必须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压力和实际困难,通过提高教师思想认识以及教师轮流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各项教学资源的统筹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实师资力量,协调各方,减少各项因素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消极影响。
(三)设计丰富的课后服务项目
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诉求、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后服务活动,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等多元化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具体而言,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与个性化发展进行全面融合,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在课外服务活动中有所进步。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发探究性学习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体现小学课后服务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价值。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通过开设足球、乒乓球、合唱、书法、绘画等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的发展活力和参与积极性,强健学生的体魄,帮助学生舒缓学习期间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使其更好地投入学习。又如,为了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的生词,教师可以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我演你猜”的语文学习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而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读书交流会,让班级内的学生分享自己近期所阅读的书籍,提高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让阅读蔚然成风。再如,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特长发展,开设兴趣课程,可以为低年级的学生设计国学活动,为中年级的学生开设围棋课程,为高年级的学生开设篮球课程,并提供选课单,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独立发展提供空间,进而实现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秩序发展、协调发展[2]。
(四)严把学生作业关
如果教师一味地沿用早期的课后服务形式,要求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任务,不仅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无聊,久而久之还会令学生丧失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统筹作业管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从质、量、时、效四个方面进行协调控制,提高教学工作的时效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集思广益的方式,对各科目的基础课程知识进行全面整合,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框架与思维导图,为学生指明知识学习的大致方向和学习要点,在课后服务时间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
首先,学科教师需要对作业的质量进行审核,保证学生作业的难度适中,并且要实现新旧知识的相互渗透,以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另外要保证动手操作、趣味游戏、基本训练、研究记录等多种不同类型作业的全面融合,在增强作业练习本身趣味性的同时,提高课后服务的效能。其次,教师不应该只是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知识点的记忆,而应该倡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所学知识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汇总与分析,形成自己直观的认知。例如,在学习古诗词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景象,而后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绘画内容进行细腻的描绘,以此推动学生个性思维、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最后,在课后服务期间,教师必须要细心辅导,总结学生在作业练习期间频繁出现的问题,撰写辅导反思,并将所收集的信息应用于后期的教学实践之中,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
(五)推动课后服务评价多元化
为了保证课后服务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后服务评价这一内容,采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全面梳理课后服务工作,并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典型案例和有效做法进行集中汇总,补全自身所出现的工作短板,以此促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纵向的思维,在前期,学校需要制订详细、全面、科学、系统的课后服务评价机制,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时,学校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之中,以使评价更全面多元;在评价工作结束后,相关教师必须要对各项信息进行保存,将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给家长。例如,学校可以举办课后服务成果展演活动,让家长积极到校了解学生近阶段在学校的实际表现,有效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丰富小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以“多样活动展风采,助力双减促发展”为主题的课后服务书法、绘画或剪纸展演,全方位、多层次、细致展现全体师生在课后服务中的表现状况以及学校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家长在活动中不仅可以体会到学生饱满的热情,还可以观赏学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人风采。这有助于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所学[3]。
(六)扩大课后服务空间
学校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生寻找适合的社会实践基地。教师则可以尝试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当地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引领学生形成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更主动地融入后期的学习活动之中。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加强对课后服务线上管理和智慧校园管理等多个场景的运用,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优化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引导学生用好线上优质教育资源。
结语
对小学课后服务教学工作进行综合部署与全面优化,是当前教学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环节。学校作为整个教学工作持续推进的协调方、管理方、控制方,必须具备长足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后服务项目进行协调组织,让教师能充分发挥潜能,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学校应采用创新活动形式、优化课后服务组织、协调多方关系等多种管理措施,推动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張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庄健超.立足课后服务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新生态[J].小学科学,2022(9):132-134.
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