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

2023-06-06 05:30唐春晖
求知导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中学生影响因素

摘 要:网络受欺负是指个体在电子信息交流过程中反复受到其他个体或群体欺负的行为。近年来,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现象增加,以往研究表明,网络受欺负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将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干预对策以降低中学生受到网络欺负的风险,如提升其社交技能,倡导健康网络行为,优化教养方式,加强亲子沟通交流,加强价值引导,健全网络监管机制,等等。

关键词:中学生;网络受欺负;影响因素;干预对策

作者简介:唐春晖(1998—),女,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网络受欺负是指个体在电子信息交流过程中反复受到其他个体或群体欺负的现象[1],即在网络交往中受到他人的诽谤、威胁或侮辱。网络受欺负可能发生于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群、聊天室等,它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

网络受欺负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研究指出,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是23.8%[2],网络受欺负已成为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发现,网络受欺负与中学生的抑郁存在显著相关性[3]。网络欺负具有匿名性、强扩散性、超时空限制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受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的抑郁程度更深。根据广义紧张理论,网络受欺负作为负性生活事件会使个体感到有压力或紧张,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如抑郁,进一步诱发偏差行为[4]。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将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提出干预对策,为研究中学生网络受欺负提供理论借鉴,以促进中学生健康良好地成长。

一、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学业成绩

中学生以学业为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青睐,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容易被老师忽视、被同学们孤立或排挤,难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内向、自卑、懦弱的性格,这类人群在网络交流如班级QQ群、微信群中容易受到他人的攻击和伤害。

2.传统受欺负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欺负是传统欺负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因此网络受欺负与传统受欺负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有研究表明,在发生网络受欺负的中学生中,近七成也遭受过传统欺负[5]。相比之下,传统欺負的受害者通常内敛、敏感、社交困难,具有这些个性特征的学生也很可能在网上遭受欺负。

3.个体社交网络的使用

长时间频繁地使用社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自我呈现方法不恰当的中学生,更容易成为网络受欺负者。个体频繁使用社交网络,会增加在网络空间的暴露概率,从而更容易遭受网络欺负。中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这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网络受欺负的对象。一旦他们不小心在网络世界中泄露了个人信息,就可能引起广泛的浏览和传播,但这又很难管控和制止。不合理的自我呈现方法,如胜任和贬低,也是中学生受到网络欺负的原因之一。胜任策略是指吹嘘个人成就、能力等,例如炫耀自己;贬低策略是指刻意削弱他人的价值或贡献来提升自己,例如对他人进行负面评价甚至恶意评论。这两种方式极易引发他人的嫉妒心理、挫败感或愤怒情绪,导致对方做出反抗性或报复性的网络欺负行为。

(二)家庭因素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与网络受欺负关系密切。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既可以表现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感,也可以表现为子女对亲子关系的感知。研究指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降低初中生网络受欺负的概率[6],其原因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能使中学生在家庭中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与关爱,获得社交上的指导,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从而有能力化解与他人的冲突。亲子关系良好能使中学生更加自信开朗,在人际交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当中学生与父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时,他们可以从父母身上获取尊重、关爱、支持和帮助,能够自主进行社会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这些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中学生就会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避免卷入网络欺负行为中。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中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有积极影响,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中学生发生问题行为。家长的胁迫、敌对等行为会增加个体的脆弱性,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低自尊[7],自尊心越低,网络受欺负频率越高[8]。父母的拒绝也会显著提升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概率[9]。经常遭到父母拒绝的中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差,表现出更多的社交退缩,这就可能导致他们与同伴间的冲突更加频繁,这种矛盾甚至会蔓延到网络交往中。此外,父母的严厉惩罚可能会使身体虚弱、性格被动或胆怯的学生变得过于依顺,变得更加害怕坚持自己的主张,在同伴交往中更容易成为受欺负者。

3.父母的心理控制

父母的心理控制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的心理控制是指父母侵扰子女的内心世界、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10]。某些父母“望子成龙”的心理很容易转化为对子女的心理控制,从而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研究证实,父母心理控制越强,子女遭受网络欺负的可能性就越大[11]。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法,容易使亲子关系破裂,导致父母对子女的约束力减少,而根据社会联结理论可知,缺乏约束力的个体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中学生发生问题行为往往是个体与社会关系薄弱或破裂的结果。当中学生无法与周围人(父母、同学、老师等)保持正常交流沟通时,他们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世界中,都容易被孤立、被排斥。

(三)社会因素

1.同伴依恋

中学生同伴依恋是其与同伴之间建立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12]。初中生同伴依恋与网络受欺负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13]。对中学生而言,同伴不再只是儿时的一个玩伴,而是可以彼此分享感受、交流想法的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良好的同伴依恋有利于学生彼此间建立亲密的关系,避免产生网络依赖,降低网络受欺负的概率,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性发展。相反,同伴疏远则容易诱发个体产生自卑、孤独感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个体脱离集体,在与同伴的网络交往中遭受欺负。

2.媒体暴露

中学生如今普遍使用的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信息泛滥,其中包含不少暴力视频、恶意評论等负面信息。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尚不能完全区分是非对错,在浏览了相关信息后可能觉得新奇刺激,从而去模仿学习,并在社会交往时加以实践。尤其是观看网络上的欺负视频、暴力视频后,部分中学生出于标新立异的心理,会觉得这是一种值得效仿的行为,能够提升个人在同伴中的形象地位,或者想借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因此容易在网络社交中对他人实施欺负行为。

3.网络欺负旁观者效应

网络欺负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事件的个体[14]。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欺负事件被某些新闻媒体大肆报道,这使得受害者的心理遭受严重的伤害,进而诱发焦虑、抑郁等情绪,甚至出现寝食难安、失眠多梦等现象,最后可能导致自杀。在网络欺负事件中,旁观者由于道德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同理心,或出于从众心理,选择置身事外或起哄转发、恶意传播、辱骂诋毁等,使受害者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

二、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干预对策

(一)提升社交技能,倡导健康网络行为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经常与自己的同伴接触,因此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善于处理同伴关系且社交能力强的个体能够减少现实中被欺负的可能性,延伸到网络交往中,与社交能力弱的中学生相比,社交能力强的中学生受到网络欺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首先,学校可开展相应的社交课程,教授学生社交礼仪、社交技巧;家长可以对子女的同伴交往行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疑惑,使其更适应社会交往过程。其次,家长和教师要监督和管理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减少网络使用时间降低中学生遭受网络欺负的概率。最后,家长和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网络使用安全问题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中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重视隐私保护,避免遭受网络欺负。

(二)优化教养方式,加强亲子沟通交流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对孩子的认知、行为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父母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其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当子女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培养子女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乐观、积极的心态。其次,父母应改善教育子女的方法,耐心倾听子女的心声并给予鼓励和支持,积极融入子女的生活和心理世界,不能一味说教和指责,要让子女相信自己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切实的帮助。最后,父母应更好地了解网络欺负行为,有效识别网络欺负的特征,帮助孩子意识到网络活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加强价值引导,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可通过举办网络欺负的专题讲座,对网络欺负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强化中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律意识,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欺负(受欺负)的危害性的认识。其次,相关部门应鼓励中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网络欺负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帮助受害者化解危机。最后,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和健全网络欺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监管机构,通过开通24小时专门热线服务,鼓励举报非法内容、网址等,从制度上避免中学生遭受网络欺负。

三、小结与展望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学生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已有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传统受欺负经历、个体社交网络的使用、亲子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心理控制、家庭经济状况、同伴依恋、媒体暴露、网络欺负旁观者效应等都会对中学生网络受欺负产生影响,这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扩大研究群体。网络受欺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在不同群体中都有出现。但目前网络受欺负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中学生群体,很少涉及大学生群体、社会群体。(2)增加实证研究。目前网络受欺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侧重在家庭方面,个体层面及社会层面研究较少。(3)整合多方影响因素,理清相互作用机制。目前网络受欺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未来,相关研究者可以继续挖掘不同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4)使用实验法或纵向研究。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是横向研究,不能证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胡阳,范翠英,张凤娟,等.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压力感与网络社会支持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2):177-184.

汪耿夫,方玉,江流,等.安徽省中学生网络欺凌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J].卫生研究,2015,44(6):896-903.

周婷,石慧芬,范翠英,等.网络受欺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30(1):72-76.

何灿,魏华,严春霞,等.网络被欺负对青少年自伤的影响:抑郁和体验回避的序列中介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1,29(2):338-342.

黎亚军.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传统受欺负的共发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46-349,353.

石慧芬,周婷,张雪晨,等.亲子关系与网络受欺负:一个有调节的中介[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出版者不详],2021:207-209.

李羽萱,柴晓运,刘勤学,等.童年期心理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手机成瘾:自尊和心理弹性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3):506-509,514.

陈星杉.儿童期心理虐待与中学生网络欺负、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吴鹏,张琪,王杨春子.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1,37(5):719-726.

赖雪芬,张卫,鲍振宙,等.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3):293-302.

耿靖宇,王宏霞,雷雳.青少年线上自我表露能加剧父母心理控制与网络受欺负的关系吗? 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出版者不详],2021:210-211.

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2):81-86.

徐航.初中生依恋、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8.

黄勖喆,褚晓伟,刘庆奇,等.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48-1257.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中学生影响因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