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感恩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3-06-05 22:47:00
关键词:道德传统文化

汤 玲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也是“使道德产生现实力量的最为关键的方法”[1]。今天社会所不断弥漫的道德焦虑情绪强烈地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同时,应当大力加强感恩文化建设,努力通过激发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和感恩行为,来完善和提升社会道德建设质量,从而助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更加和谐美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各界有识之士也在热切呼吁,要加强当代感恩文化建设,涵养培育青少年的感恩品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2],他寄语青年学生要“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3]“面对美好岁月,要有饮水思源、懂得回报的感恩之心,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4]。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感恩文化建设应以建构现代感恩文化观为主要目标,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感恩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建设为主要路径,以感恩激励和保障制度建设为主要支撑,努力建构一种代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为姿态的、既“不忘本来”又“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感恩文化新形态[5]。

一、新时代感恩文化观的应然特征

我国历史悠久,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投桃报李”之说,《左传》中也记有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的典故。传统儒家正是在恩与情编织的父子、君臣、夫妻等社会关系网络定位单个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感恩对象,通过践行忠、孝、节、义、祭、尊等感恩规范,将感恩最大化的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并以此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要求。当然,中国传统感恩思想与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显然也有其糟粕的一面,特别是其中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压抑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在今天是不可取的。新时代的感恩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等传统层面,而应从现代社会治理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体现时代要求,大力弘扬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内容,积极培育基于平等、自由、文明、法治为基础的感恩文化观。

第一,当代感恩文化应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感恩。作为人际关系相处的准则之一,平等体现了在态度上如何对待他人。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一般意义上而言的、从物质角度讲的“相等”或“平均”,更强调的是人格上的尊重、精神上的理解,像看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把他人放到和自己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此而言,传统感恩文化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显然不适用于当代社会,而且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新时代感恩文化需要摒弃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尊卑有别、上下有序、贵贱有等的上位者和下位者观念,剔除传统文化中愚忠愚孝愚节愚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努力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建构基于平等理念的新型感恩文化。

第二,当代感恩文化应是基于自由基础上的感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自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最广泛自由权利的享有以及各项合法权益的切实保障。当代感恩文化应是在自知、自觉、自愿基础上的选择,一方面施助者不应因为曾经帮助或救助过受助者而强制对方感恩,更不应以报恩之名企图影响甚或控制受助者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作为受助者亦当葆有自由独立之人格,既应有感恩之心、知恩图报之意,又需有正确的回报心态。从表达方式上看,感恩既可以是行为的体现,也可以是精神境界的升华。施助者不应强制对方感恩,受助者也不必因别人有恩于己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感恩皆因恩而感,由感而生,但施受双方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只有在互利、互让、互信、互勉、互敬、互爱的框架中,感恩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第三,当代感恩文化应是基于文明法治基础上的感恩。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感恩也必须在法制的前提下进行,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方式加以呈现。不分善恶、混淆是非、没有原则的恣意感恩报恩,往往成为纵恶、犯罪的端由和借口。当代社会所提倡的感恩,应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正义的意识和行为,感恩态度、感恩方式要正确、科学而理性。不能私恩公报,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害了他人、国家或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只能在己所能及和社会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施恩报恩。

第四,当代感恩文化应是倡导双向互动的感恩。新时代感恩文化应是倡导双向互动的感恩。施助者应树立助人就是助己的意识,给别人带去便利的同时也就是在给自己带来方便;作为受助者也应有这样的认识,对自我人生负责是个体的第一要务,他人的帮助并不是理所应当。而且,人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施助者与受助者的角色也在发展变化中。总之,对于施助,我们提倡助人不求回报,因为个体适当的付出与奉献是每个社会所必须的;对于受助者我们倡导的是知恩图报,适当的感恩是应该的,至少体现着对人的善良之心的尊重。从这个角度说,当代感恩文化所倡导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积极社会关系,施助者和受助者在一种彼此友善、尊重、理解的关系和环境中良性互动,以形成和谐、进步的整体社会氛围。

二、扬弃继承中华传统感恩文化资源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今天我们的一切皆来自于传统的造就,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人类无法割断的”[6]390。在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感恩文化依然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资源,但我们今天倡导的感恩文化,并不是简单因袭传统感恩文化,也非对传统感恩文化中的愚忠愚孝内容不加辨识,而是应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文明与理念提升感恩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扩展感恩内涵的深广度,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更为自觉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新的发掘和阐释,实现传统感恩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推动其创新性发展。这里,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建构感恩文化的坚实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和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这24个字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而做出的重要论断,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建构当代中国感恩文化,需要正确认识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感恩文化构建中的基础指导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将其融入新型感恩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其精神指向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积极注入民主、文明、自由、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现代理念,努力彰显其科学性、时代性、进步性。

二是客观辨析传统感恩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在经济生活领域、伦理道德领域、政治领域等,都受到了感恩文化的渗透和强化。感恩意识的全面渗透,一定程度上无形地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给紧张与对立的人际关系披上了温情脉脉的外衣,有助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稳定。然而,中国传统感恩文化毕竟孕育成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积习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封建性的糟粕。特别是古代的宗法社会制度和片面夸大“恩”的观念而产生的“愚忠”“愚孝”、人格不平等以及沉湎于个人恩怨的封闭“恩情场”的感恩文化内容,在现代社会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例如,传统感恩文化在调节人伦关系的同时,出现了感恩的至上性、强迫性,阻滞了个体的自由选择。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帮助与恩惠,就意味着无论怎样加倍地回报,都不会视为过分,还会受到舆论的一致赞誉与表扬。于是乎,“易牙烹子飨君”“乐羊食子破中山”“吴起杀妻求将”“臧洪杀妾飨士”等历史典故层出不穷,在人们的津津乐道中演绎着殉道士般的悲壮与惨烈。以至于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中国一切道德,无不以报恩为动机,所谓伦常,所谓名教,皆本于是……人若能以受恩必报之信条常印篆于心目中,则一切道德上之义务,皆若有以鞭辟乎其后,而行之亦亲切有味……吾国数千年以此为教,其有受恩而背忘者,势且不齿于社会而无以自存”[7]223-224。针对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二重性,必须对其科学分析,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于传统感恩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正确传承弘扬其合理内核,使其为建设平等、友爱、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服务;对于传统感恩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抵御或克服。

三是科学借鉴西方感恩文化有益内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8]148。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彼此之间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当代中国感恩文化的建构,既要以本国的优秀传统感恩文化为本,同时又应对西方感恩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合理吸收借鉴。因此,对新型感恩文化的建设必须正确地看待外来文化,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在比较、对照、批判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感恩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努力做到兼容并蓄。其中,西方文化中以博爱、公共理性精神为内涵的感恩文化,对于我国新型感恩文化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在传承发展传统感恩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培养现代人的博爱精神,使当代中国感恩文化不局限于亲朋好友和自己有恩的人和事,不局限于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施恩与报恩的关系,而是更具有公共关怀精神,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传递尊重、关心、爱、责任、帮助等等感恩内涵,引导人们以爱己之心爱人,创建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也只有倡导了这种具有公共精神的感恩,才有助于形成平等互爱、互尊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公平互惠、团结协作的社会氛围。所谓大爱无疆,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大家尽可能伸出友爱之手,社会必将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当代感恩观的重要体现,应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大力倡导。

三、以家庭、学校和社会感恩教育为着力点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曾指出:“良心的教育、责任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远大的社会责任教育”[9]327。感恩并非人的天性,需要通过后天教育的培养与塑造。新时代的感恩文化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发力,突出感恩文化的教育与养成。

(一)倡孝回报亲恩

感恩,要从孝敬父母做起。在中国的文化血脉中,孝报亲恩始终是感恩的情感根源,是个人感恩情感萌生的开端,是感恩建构的起点。“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0]24。中国是一个有着厚重孝文化的国度,孝不但是儒家文化的基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蒂,被尊崇为道德之基、人伦之始、众德之本。爱他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是感恩的内蕴之所在,但前提是懂得对父母感恩。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父母之爱是培育一个人对祖国之爱、人民之爱的情感起点。一个人只有首先学会爱父母、爱家人,才能从最基本的对父母的感恩扩展到对万事万物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热爱。也只有从爱敬父母开始,这种感恩才具有坚实的内在基础。失去了爱父母的原生性关系的血缘情感基础的个体,是不太可能在公共领域实施或展现自己的良善德性,更何谈对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爱与感恩呢?尽管孝文化的体系中不乏愚孝愚忠、纲常绝对的糟粕,但其中养亲尊亲、持家治国的精华依然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有益借鉴;尽管当代社会中孝道所依存的家庭结构、传统农业社会基础已不再存在,但孝道文化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接纳认同仍然广泛存在。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10]54。倡导孝报亲恩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伦理价值与实践功能。新时代应扬弃继承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结合现代化生活方式进行适当的合理化阐释与定位,使孝报亲恩成为当代感恩文化的建构起点,为当代感恩文化的建构提供亲切的情感之源与坚实的动力支撑。

(二)加强感恩教育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是个体系统学习感恩认知的最直接的路径,对个体感恩品质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应当成为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建立感恩教育体系,形成感恩教育长效机制。首先,应以德育类课程为依托,明确感恩教育内容,添加感恩教育章节,提高感恩教育在德育体系中的比重,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正面、系统地讲授与引导,打造感恩教育第一课堂。其次,感恩教育要有针对性地有序推进。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实施细致科学的感恩教育,预设细致科学、前后呼应的教学目标,形成系列化、一体化的教育内容,以确保感恩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创新感恩教育形式,避免形式主义误区。近些年来,一些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感恩品质的培养,下了不少功夫,开展了多种活动,这些感恩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对于形式花哨的活动来说,比喂饭、下跪等教育创意更重要的,是扎实的、深入人心的教育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感恩的持续情感,言行一致的感恩表现。感恩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兴起的形象工程,更不是简单的几次活动就能解决的,而是不断反复、如琢如磨的漫长过程。

(三)营造感恩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所生活的经验环境中的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和体认。因此要重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交互影响与制约,努力提高正向影响力,营造积极健康温馨的社会感恩文化氛围。一是积极宣传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效应。通过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发挥感恩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强大的示范效果和扩散效应——让感恩典型感染人,让感恩事迹感动人,激励人们在向感恩道德榜样的学习中接受心灵的滋养、精神的鼓舞,提供人生方向的指引和前行的动力。二是依托节日文化,培育感恩情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将节日的文化教育意义提上日程。其实,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也都蕴含了深沉的感恩情结。我们要重视节日庆典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感恩价值的独特优势。通过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庄严肃穆的重要礼仪庆典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等传承中华民族的节气血脉,展示爱国主义深刻内涵,增强人们对先辈的感恩之情、对当代幸福生活的珍爱,强化人们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坚定信念。三是发展慈善事业,倡导志愿服务。把感恩对象扩展到他人、社会、整个群体,将感恩意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广施恩惠于有需求的他者,是培育开放式的当代感恩文化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发展慈善事业强化现代施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倡导志愿服务树立回馈社会意识。志愿服务是扩展感恩回馈的有效载体。

四、建立感恩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道:“在我们的制度、法律和社会风尚中,凡是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无数个人正义感的表达。社会机构如果不以一个个活生生个人的责任感作为依靠和支撑,那么他们在道义上就是苍白无力的”[11]。感恩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要综合运用示范引领、制度激励、法律保障等多种手段,形成有利于感恩文化建构的,宣传教育与政策导向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补充的多方位运行机制。

(一)树立知恩图报的激励机制

尊崇道德,向善向美不仅需要温润而泽的个体精神,还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做支撑。从扑朔迷离的“南京彭宇案”,到令人疑惑的“天津许云鹤案”,再到清楚明白冤枉助人者的“南通殷红彬案”,无不给人留下锥心刺骨的印象。伴随着这种种不良影响的发酵与扩散,类似“小悦悦事件”的有人受伤无人管、有人摔倒不敢扶等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系列事件,让我们的社会一定程度上承受了感恩不彰的恶果。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论》中明确指出,对于感激的行为应该奖赏鼓励,对于怨恨的行为应该打击惩罚[12]237-242。固然助人为善是道德良知,但是也得让助人者有底气、有保障,因为人们更加忌惮的是助不起、伤不起。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感恩奖惩激励机制是社会所必须的,需要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奖励、肯定善行义举,引领人们不断向善;约束、惩戒忘恩负义,尽力避免因相关政策或制度的真空或不完善、不合理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当好人不会吃亏,好人必有好报成为一种普遍现实和不可撼动的信念,人们才敢于奉献,乐于助人,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扬善抑恶的道德环境。

(二)推进感恩他律的法制保障

感恩固然提倡个体自觉自律的遵循奉行,但更需要外在的他律措施的规范与保障,在政策、制度、法规中为感恩文化建设提供保障,用善法良策的刚性约束有力支撑当代中国感恩文化建设。

当前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诸多“知恩不报”甚或“恩将仇报”的事件,与感恩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有关。当社会制度无力制约善行不得善报、恶行不得惩罚时,人们对道德回报的认知就会产生置疑甚至否定,削弱道德坚守力度。应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促进、约束作用,把感恩文化建设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中,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好受害人与好人风险的利益问题。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善人善举的保护措施与奖励制度,免去好人者的后顾之忧,严惩栽赃陷害、讹诈碰瓷、反咬施助者的忘恩负义的丑恶行径,促进扬善弃恶社会风气的形成,为感恩进行道德立法。三是对于现实生活中一些因感恩问题而引发的法律纠纷,相关部门应及时予以妥善处理。同时,对于严重违背感恩道德的事件要及时正本溯源,廓清释疑,加强舆论引导,对一些影响比较恶劣的忘恩负义者施以必要的惩戒和处罚,以昭彰正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

亨利·比彻(Henry Beecher)说,感恩是根源于灵魂深处的最美丽的花朵。同时,艾伯特(Albert)也提醒我们:“有时我们自己的希望之灯会熄火,往往是另一个人重新为我们点燃了火花,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深深感激那些已经点燃我们生命之火的人”[13]72。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民族与社会,都应呵护好这朵人类最美的花朵,珍惜别人的善意,报答他人的关怀,在识恩知恩施恩报恩中勇力前行。

猜你喜欢
道德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