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探究

2023-06-05 20:53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舆情院校高职

杨 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短视频(95.2%)、即时通讯(97.1%)、网络视频( 96.8%)、网络支付( 87.5%)、网络购物(82.0%)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五类应用[1]。互联网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让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更高效、互动交流更多元的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媒土著”,十分热衷于在某些热点话题和公共事件中寻求价值趋同和情感共鸣,同时善于表达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情绪、态度、意见甚至诉求。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学生的不良思维和负面情绪交织发酵产生群体效应,就容易爆发负面舆情,因而高职院校舆情引导工作趋于常态化、细节化、责任化。如何多方位把握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创新方式方法,正确进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助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是现实紧迫的新时代课题。

1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1.1 舆情传播内容的多元性

在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关注的话题呈现多元性,既涉及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又涵盖大学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学生尤为关注校内意外事件、校园霸凌、食堂食品安全、顶岗实习安排、师德师风等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表达意愿显著增强,面对热点事件的争议,他们能快速实现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身份的自由转换,有的学生措辞谨慎,尽量在网络上给予正面回应。而有的学生则言论过激、跟风起哄、强带节奏,将偶发事件偏执化、扩大化,并企图扭曲事件的本质,引发负面舆情持续发酵。

1.2 舆情传播方式的“圈层式”隐蔽性

“圈层化”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一种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信息交互的现象和趋势[2]。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信息传播媒体中倾向性选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这三者多以用户好友为圈层进行构建,具有半封闭性的特点。而高职学生群体因教育背景、爱好习惯、思维倾向、语言方式等特质具有较高趋同性,极易受同伴思想观点和情感认同的影响。圈层化传播方式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导致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对于思政工作者来说,这增加了舆情管控的难度,也阻碍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1.3 舆情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当前,高职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每天上网频率极高,微信、QQ、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微媒体、抖音等短视频APP、虎扑等网络论坛在大学生间的热度居高不下,舆情传播载体不断更新迭代。从《报告》数据看,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 亿,较2022 年12 月增长1454 万,占网民整体的95.2%。高职学生年轻猎奇的心理特点促使他们成为短视频“新移民”,他们用各类拍摄手法记录生活、表达情绪、传递价值观。高职学生不仅是短视频的传播主力军,网络直播也是他们抒发内心情感、增强网络人气的重要渠道。当下直播内容更加多样,形式也更加富有创意。但部分学生采取直播的方式来传播某些突发事件,他们往往带着“博关注”“涨粉”等目的,通过实时对话等形式来加强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交互性强、共情度高,舆情信息容易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被大学生传递扩散,进一步扩大了传播效应。

2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困境

2.1 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部门主要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兼任,上述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各类舆情信息缺乏专业、敏锐的判断,对舆情演化规律认识不足,校园突发事件爆发时往往呈现出滞后和失语的消极状态,要么利用传统“删、封、堵、瞒”的手段应对舆情危机,要么公开发布通告多以“待进一步调查”作为回应,这对舆情引导极为不利。当前高职院校也未完善网络舆情动态监控、精准研判、及时预警、系统处置、评估总结等多环节联动反馈机制,没有形成工作协同的局面。

2.2 数字技术监控舆情亟待优化

新媒体的核心特征就是“去中心化”,这种传播格局给舆情监控提出了挑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型数字技术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缺乏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信息抓取不全面,无法对校园内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专题追踪、自动预警,也就难以对事件性质、影响层面、发展态势作出科学分析与全面评估。

2.3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薄弱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娱乐化、结论化的无序信息不仅大量挤占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极易钝化其思辨能力,从而干扰、破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环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内容不仅缺乏吸引力,也很难被学生有效吸收。高职学生能熟练使用网络“热梗”来表达情绪和交流思想,也经常产生“二极管”思维,不愿深度思考事件本身的逻辑和真相。这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创新路径

2021 年7 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3]。可见,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主阵地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管理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育人成效的关键一环。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牢牢把控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十分重要。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要创新工作途径,调整工作思路,搭建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创新舆情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3.1 提升技术,建立网络交流平台

3.1.1 搭建权威的高校学生信息交流平台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往往经过较以往舆论传播速度百倍以上新媒体的传播和发酵,其触发点多来源于学校—学生沟通机制不畅,学生意见诉求得不到及时反馈。高职院校要打造“走进来+走出去”的双向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起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主动发声回应。要从学生的应用习惯出发,对不同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应用,方便学生询问、提供建议。要借助校园文化板块、线上公告栏、社团兴趣群等网络载体来加强信息交流。当前,微博、小红书、知乎、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在日常生活中为高校学生所广泛使用,它们具有覆盖面广、关注度高、引导性强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要不断完善其思政教育工作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实效。高职院校要在上述平台上创建账户,发布主流视频、设置“网络议题”,通过平台大数据来分析学生浏览喜好,绘制用户画像,并个性化推荐兴趣内容页面,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热门话题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身情绪,消除思想隔阂,在管理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效应”。学校应全方位倾听学生的心声,感受其情绪,第一时间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大部分学生转移注意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传递积极向上的情绪。坚持反馈制度,对学生们提出的诉求引起重视,积极受理并深入调查,适时向当事人反馈事件跟进情况,如果确实存在损害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高职院校须严肃处理,并将事件整个流程在学校内部进行公开,向全校学生进行公示,学校将永远坚决捍卫学生合法权益。

3.1.2 创建优秀的高职院校经验共享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想增强具有传统优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就需要将其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4]。高职院校应善用网络监管技术来对舆情进行监测,建立舆情数据的共享库,从而在舆情管控工作的基础之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舆情孕育阶段,通过智能技术对可能造成不良舆情的相关字眼进行拦截、屏蔽,有效掌握复杂的舆情信息,再加以分析总结。对于不同舆情信息,设置预警机制,划分响应等级,结合主客体,及时启动应对方案,舆情监控人员抓住处理舆情的黄金时间,降低其造成的负面效应。

高校与高校之间利用智能技术建立舆情数据的共享库,让舆情信息统一在平台内,增强数据的流通性,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获取第一手相关信息,强化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管控。在共享库中,添加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互通和交流等功能,并给予智能技术支持,运用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共享数据,绘制出“可视化的数据图谱”。思政工作者和舆论监控者依据图谱能够做出迅速反应,从而引导舆情方向。同时加强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走向,提升思政教育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引导力。

3.2 与时俱进,创新舆情教育理念

3.2.1 积极引导,提升高校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实现自我教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规范的先决条件,良好的网络自律意识是一名合格网民的前提条件。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土著”,对于维护网络世界的健康有序义不容辞。应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的培养和网络法律知识储备,让其形成规范用网的内省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开展“规范用网,自省自律”督查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检视能力,对于屡次违规用网的学生开展家庭—辅导员—朋辈联动教育,从而让大学生形成自我反省、自我更新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尺度,促使其在舆情当下严于律己,自发抵制不良舆情信息的侵入。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官方公众号、抖音和小红书号等平台提升文明校园文化,对高素质网络行为的大学生进行褒奖,并辐射周边同学,形成正面引导示范。大学生也要紧紧把握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和他人的网络权益不受侵害,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对于网络暴力、有害信息甚至违法犯罪行为要运用法律法规予以检举、打击,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网络氛围,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想素养。

3.2.2 创新思维,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

高职院校的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应提高网络信息的嗅觉能力和反应速度,紧跟时代步伐,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新兴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网络舆情。面对高职学生受到复杂多元文化影响、无法理性辨析的现象,工作人员应该直面网络舆情,加强校园网络舆情搜集研判,善于正面发声,精准做好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同时,工作人员也要加强时政分析,善于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杜绝出现负面价值观,避免传递消极情绪。管理工作者要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思维,使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并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同频共振。实践中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基本,积极开展各种互动式、创新式的网络交流活动,利用微电影、短视频集、动漫作品、网络情景剧等新媒体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革命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相结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网络新媒体运用技能,贴近学生、走进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人生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3 加强实效,建构科学的舆情引导机制

3.3.1 强化建设,组建专业性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

网络舆情爆发后传播速度快,如若缺乏一支专业性极强的队伍,错失引导的最佳时机,舆情则会越演越烈,面临失控。高职院校需要组建一支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并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和坚定政治信仰的专业型队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不仅要对正面舆论进行宣传,而且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收集信息,对大量冗余、繁杂、虚假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优化处理,随时掌握瞬息万变的社会信息,同时关注受此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波动情况和心理状态,汇总有参考价值的重要信息,以此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不定时组织网络舆情队伍开展专业化学习,了解学生当前关注动向、网络新词汇,创新话语体系。对于现在的00 后大学生群体而言,传统思政教育是严肃且缺乏活泼和生气的,因此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对传统灌输式思政教育的冷漠和逃避,工作实效性明显降低。当前网络时代,网络用语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受到大学生青睐,已成为其惯用语言表达方式。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跳出原有惯性思维,积极将网络流行用语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甚至打造新鲜的正能量词汇来吸引学生兴趣。高职院校应敢于创新话语体系,但避免不当“玩梗”、盲目迎合。要勇于高质量发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

3.3.2 科学引导,构建协同联动的舆情引导机制

一是建立家庭学校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时进行阶段性反馈,让家长知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牢牢把握学生思想风向标,科学研判学生参与舆情事件的思想动态。实施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情感输出,实现网络舆情引导全过程渗透,落实协同联动的舆情引导和管理理念。二是实现社会教育和学校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对新媒体行业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职业精神的培养,严格规范新媒体从业者的网络经营行为,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官方的舆论引导力量。官方媒体的“官宣”对于舆情引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以及社会热点事件时,“官媒”应摒弃遥不可及的刻板说教,用接近大学生普遍价值观的诉说方式第一时间予以解读和引导,奠定某一事件的舆论基调。同时要结合社会力量,对一些态势较为汹涌的舆论争议点,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理性求真的态度和真切互动的方式来安抚舆论氛围,形成健康规范的网络生态圈,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5]。在新媒体时代,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和“新高地”,全面贯彻网络文明思想,弘扬时代新风,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媒体时代的高职院校舆情发展具备时代特征,引导工作具备长期性,高职院校要审时度势,大胆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技术、研发新模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发声,塑造和净化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职院校要组建专业网络监管队伍,创造共享平台,从多维度发力,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保障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落在实处,取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舆情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舆情
舆情
舆情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