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后半叶,书籍史研究逐渐在欧美学界兴起,并引发我国文史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书籍史即以书籍为中心,旨在全面考察书籍创作、制作、流传、阅读、接受与再创作等“生命周期”全过程,将之引鉴到中国传统医籍研究领域,不仅有利于研究者视域的拓展,也可助推研究成果与世界学术潮流接轨,本次专刊遂应运而生。
专刊共分4 个栏目。“学术述评”栏目的《中医书籍史研究刍议》一文着眼于研究者对书籍“生命周期”的共识,将重点置于如何按照医籍“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考察,探索如何以联系的目光看待其背后所折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重内涵,在拓宽医籍研究广度的同时,延展研究的深度。有别于“学术述评”的宏观论述,其他3 个栏目则分别就书籍史的不同面相进行探讨。
“传播与效应”着力阐明医籍的流传及影响。《太平圣惠方》在东亚地区的流播,既能凸显该书的价值,又可呈现出宋代医药文化的辐射力,《宋朝官修医学方书〈太平圣惠方〉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影响》以各版本的流传为核心全面论述了该议题;流播方书为济人善举,《集方与善行:〈张卿子经验方〉在清代的传播与意义》指出江南士绅群体积极刊印施送《张卿子经验方》,对医学知识的普及产生积极作用;生产是医籍传播的前提和基础,也深刻影响了传播的内容及效果,《以书籍史研究中的传播视角探析中医古籍生产的创作者》从创作、生产材料和生产方法等角度解析该命题。
“知识与体例”主要涉及医籍的定型、体例及其知识的选择与应用。《〈神农本草经〉成书考》从古书通例视角出发,再次证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是伴随早期药物学知识积累的动态演变过程,经典医籍长期为学界所追捧,有时适当地“悬置名著”,有助于呈现医籍史之全貌;《清代综合本草编纂体例概说》从体例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后《本草纲目》时代”本草书籍分化出延续传统、注重实用与现代转型等多种编纂路径。《正典与世俗之间:〈串雅〉医疗知识空间的构筑》则指出《串雅》一书知识来源和预期读者的多元性,而并非仅仅反映清代江南地区走方医之特点,该书将经典文本“嫁接”至走方医学体系中,改造了走方医的医疗知识,并试图将不同读者群体纳入这一空间中。
“编刊与阅读”重在探讨医籍的编纂、刊印与阅读。《宋代验方类医书的编印与流传》关注到宋代验方类医书的搜辑与编印数量较前代大幅增加,并类归其成因,描摹其传播与阅读概况;“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任何医籍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瘟疫背景下王孟英重订〈霍乱论〉及相关研究》在考察咸、同时期疫病的基础上,结合王孟英颠沛流离的晚年经历,阐述《重订霍乱论》成书过程;《清代士人的医书阅读活动探赜》从读者阅读和接受的视角探讨了医书、医学知识的传播对患者、医者、医疗市场以及医疗实践的影响。
总体而言,该期10 篇论文充实并深化了中医书籍史研究内容,也为学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未来还应更加注重对书籍史众多要素的深层次探索。例如,医籍作者与读者的多重样貌,刊印与抄写、书面与口传等流传形态的交叠,医籍正文以外的“边文本”(如标题、封面、序跋、插图、注释、版式、装帧、目录、索引)与“外文本”(如相关评论、通信、日记)等,皆值得加以关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期待本专刊的面世,能促进更多学术精品的诞生,令中医书籍研究焕发出崭新而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