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航, 张美涛
(福建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以福建为主体的闽地是亚欧大陆和大平洋、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大结合部,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它作为中国对外海上交通枢纽以及大陆和海洋文明交汇枢纽的双重存在。在长期发展中,闽文化融合了朱子理学和海洋文明的双重基因,为近代中国应对全球化浪潮拓展了务实而开放的视野。近代,福建省府福州(闽都)闽学最为发达,文教最为昌盛,晚清以来人才辈出。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由盛转衰,林则徐等一批福州籍学者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寻求富强之道的历程。经济学家是其中重要群体,他们中有中国翻译引进《原富》的第一人严复、近代西方经济学说译介大家陈衍、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岱孙、中国国际经济学奠基人陈彪如、经济思想史研究大家李宗正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姚耐、蒋一苇和方生等。他们痛感中华传统经济思想不足以应变图强,因而率先学习和传播西方经济学说。从福州地区走出的两代经济学家坚定国家富强信念,赓续共同闽学基因,发扬敢于斗争精神,对舶来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谱写出一首中国经济学百年探索的闽派史诗。当前,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亟需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指导。系统挖掘闽都经济学名人思想和精神资源,建构闽都“中国经济学原乡”品牌,不仅可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增强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还可以为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打造靓丽的文化名片,从而更好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供历史参照。[1]1-2
“原乡”是宗系之本乡,其延伸含义系指一个事物最初起源的地方或揭示源起所在。近代,由闽都文化孕育出的一批中华民族文化精英,率先开眼看世界,在思想和文化上引领着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2],使得近代福州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窗口①近代福州涌现一批沟通中外文明的学者和政治家,如“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引进西学第一人”严复和“中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等。。地域文化不是虚无空泛的,它是通过所在地域杰出人物的品格和业绩来彰显。将福州定位为“中国经济学原乡”有其充分的历史依据。
中国古代没有成体系的经济学说,真正体系化的经济学却是西方的舶来品。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始于甲午海战后的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它萌芽于中国传统文人志士突破重农思想禁锢向西方求索强国道路的治学历程中。思想界一般将1901—1902 年严复翻译引进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译名《原富》)视为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的肇始;同时代的福州学者陈衍为配合清末湖北洋务新政从日本译介了9 部经济学论著②在清末湖北洋务新政中,陈衍为改变“官中人员与有商务之责者,不留心商务”的现状,陈衍与日本友人河濑仪太郎相互学习语言,从日本转译了9部西方经济学著作。具体有:《日本商律》([日]丸山长渡著,1899年译)、《日本破产律》(1899 年译)、《银行论》([日]田尻稻次郎著,1901 年译)、《商业博物志》([英]尼用义支著,1899 年译)、《商业经济学》([日]清水泰吉著,1900 年译)、《商业开化史》(作者不详,1901 年译)、《货币制度论》(作者不详,1900年译)、《商业地理》(作者不详,1901年译)和《欧美商业实势》([日]森山守次著,1902年译)。。在20 世纪的头十年,中国仅翻译出版十余部经济学著作[3],其中由严复和陈衍主译就占了半数以上[4]。两位闽都学者以敢为天下先的闽人风气,为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话语构建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译介过程中,他们胸怀国家富强的愿景全局,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和国情,应用西方理论分析国家和地方的实际经济问题,从观念、政策和制度层面提出了系列变法自强主张③如清末陈衍将所学的西方经济理论与个人经济思想相结合,撰写了《货币论》专著,以自身学识协助张之洞开展币制改革等湖北洋务新政;严复通过《原富》译介的按语表达其变法自强的主张以及对中国富强的见解。,率先展现了近代学人探索中国富强理论的学术自觉,开启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全新阶段。
从朱熹到林则徐再到严复,闽学学脉源远流长,它一而再地为中华民族在中外文化碰撞的历史变革期提供强盛不衰的理学精神和批判继承的治学态度,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20 世纪闽都学人传播西方经济理论、探索中国富强的百年历程中。林则徐的海纳百川、严复的富强初心、陈衍的经世致用、陈岱孙的守正乐教、姚耐的求真务实等都烙下深刻的闽学文化印记。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陈岱孙的祖辈曾分别主持清末福州鳌峰书院和致用书院,两书院所倡导的“经世致用”理念为他以后提出“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的治学主张奠定了思想根基。[5]“文革”后,陈岱孙继承严复、陈衍等第一代闽都学人让经济学在中国立地生根的夙愿,团结包括陈彪如和李宗正等闽都经济学家在内的17 位发起人,创办“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大力推动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大陆的重新普及,对彼时僵化封闭的经济学教研事业进行拔乱反正。他基于自己长期以来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深刻理解,结合对建国以来经济学科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体察,对科学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为中国经济学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1]84时至今日,闽都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鉴古知今、学以致用”以及坚持各门学科相互渗透、专才和通才相结合等具有鲜明闽学底色的系列教育治学主张,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教研共识。
在中华文明史上,福建背山面海的地理条件,多次为中原士人躲避战乱提供了天然屏障;许多文人入闽,造就了福建地域的文化繁荣,闽都也数度成为汇集天下文脉的区域核心。北宋著名诗人李纲将这相对封闭的东南一角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桃花源”。[6]20 世纪中叶,历史再一次重演。抗战时期,日寇南侵,福州屡遭轰炸;彼时,位于福建中西部的永安山城替代福州成为“战时闽都”,这里不仅聚集了原省会福州众多机关、学校和文化单位,而且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推动着福建抗战文化的繁荣。1944 年夏,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的著名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因日寇威逼粤北,拖家带口辗转江西赣州后决定二次入闽,受邀担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山城为其治学研究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在永安工作期间,王亚南将其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多年思考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终于完成了被经济学界公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开山之作”的《中国经济原论》(简称《原论》);这部著作基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深刻揭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是站在中国人立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典范,在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7]。随着抗战胜利,在该书出版前夕,福建社科所陆续回迁省会福州,王亚南与郭大力等同仁发起在福州设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倡议;为打响出版事业的“第一炮”,他将《原论》初版贡献给福州出版社[8];该书初版的版权页上赫然标明发行者为“经济科学出版社·福州仓前山”,印刷者为“长风印刷所·永安桥尾”。可以说,在抗战胜利前夕的福建省会过渡时期,永安和福州共同完成了《原论》初版从印刷到出版的地域接力。王亚南一生三次入闽,在福建工作近25 年,福建可谓其人生的第二故乡;他不仅是厦门大学发展的重要建设者,还是福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创始人,为福建社会科学发展做出诸多贡献;福州是其人生的重要驿站,也是其灵魂的长眠之地④1978年12月,王亚南的骨灰安葬于福州枕峰山革命公墓,20世纪80年代后期,迁移至福州文林山烈士陵园。。
王亚南著述的《中国经济原论》是以旧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经济学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后,建设初具成效;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学建设的最主要成果[9],而它的源头却是1961 年福州籍学者姚耐主持著述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该著作以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新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对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生产关系、生产目的、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核算、收入分配和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及时总结了20 世纪50 年代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特征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构建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难能可贵的是在建国初期极左思潮的背景下,本书仍然充分肯定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学术主张[10],彰显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品质。该著作是我国首部正式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它首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改变了建国后高校只能使用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窘境,使中国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也为后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示范。该教材一出版反响很好,在短短3 个月就印刷了9 次,在上海和华东地区使用到1966 年;20 世纪80 年代风靡全国的由蒋学模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其初始源头正是姚耐主持撰写的这本教材。
在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福建特别是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和生活了17 年多,他的许多经济思想形成于其在福州主政的13 年工作生活期间。他在福州科学谋划和系统推进“3820”战略工程⑤1992 年,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倡议并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 年、2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简称“3820”工程,对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参见www.fuzhou.gov.cn/zwgk/gzdt/rcyw/202205/t20220519_4364544.htm.,提出“生态福建”“数字福建”等区域发展战略,是其治国理政经济思想的历史先声。[11]习近平同志肯定了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思考与探索,这些探索在“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12]3习近平经济思想及其对待西学的态度,具有鲜明的闽学底色。《习近平系列采访实录》表明,习近平同志非常推崇林则徐和严复等引领近代新知的闽都学人。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市区树起林则徐和严复的塑像;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常常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训自励⑥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及往后的地方工作中,甚至他到中央工作后,多次谈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并将其誉为林则徐的“报国情怀”。这一点在习近平系列采访实录中多有提及。,并高度称赞严复的科学与爱国精神⑦习近平同志主编《科学与爱国——严复思想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在本书序言中,习近平同志称赞严复“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认为“时至今日,严复的科学与爱国思想仍不过时”。;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还专程踏访严复故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节点再次感受这位思想伟人的非凡见识和勇气。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历千百年来的发展,人文资源相当丰富。从福州走出的众多名人,闪耀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各类舞台上。许多闽都名人,在国内各专业领域影响巨大,但省内却缺乏足够的关注。闽都经济学家群体就属此类。他们不仅推动了西方经济学说在中国传播的进程,也为中国经济学教研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值得深入挖掘。目前,福州的文旅产业主要以特定地域和非遗主题为主,如三坊七巷、上下杭、船政和寿山石等文化主题,精细化的名人资源主题旅游尚未见到。人以地名,地以人传。在新百年新征程中,挖掘闽都经济学名人资源,构建闽都“中国经济学原乡”品牌,既可以进一步丰富闽都城市精神,打造福州城市文化新名片,还可为福州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阐释空间,推动闽都文化主题旅游更加精细化发展。
今天,中国正在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国经济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人的重要使命。在当前中国高校经济学教育中,大课时、大力度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成为常态,其结果往往使部分青年学生难以抵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容易奉西方经济理论为圭臬,丧失构建中国自身经济学的学术自觉。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就是要“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政治经济学”[13],从而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理论。无论是以严复、陈衍为代表的第一代闽都经济学人,或是以陈岱孙、陈彪如和姚耐为代表的第二代学人,还是以王亚南为代表的入闽治学的学者,他们都不是单纯翻译引进西方经济学说,而是以中国学人的独立精神,将舶来经济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所处时代的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国家富强的道路。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14],中国高校经济学教育亟需具有鲜明历史观的中国经济学人故事的教化和感染。闽都经济学家群体的奋斗经验、人生意义及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可成为新时代中国高校推进经济学科“四史”教育的重要素材,对新时代提升福建,乃至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以及培养公民道德情操和时代担任精神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构建闽都“中国经济学原乡”品牌,开展闽都经济学家主题的研学旅游,可以为福建,甚至中国经济学思政教学提供优质的第二课堂体验空间,为中国高校经济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助力。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所亲自领导和推动的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地方缩影,是福建人民进一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篇章的宝贵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任何一个城市、地区或国家,要想让其人民对自己所属的地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通常都会追溯到一个古远的优良传统上[15],进而以独特的历史叙事构筑共同的精神认同和身份共同体,以达到更好地团结人心,为本地区现实发展服务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福建实践的历史传统可以追溯到以林则徐和严复为代表的近代闽都学人探索国家富强、推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中,对此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予以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同志将林则徐置于“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5 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则将林则徐、严复等闽都学人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救亡真理的典型人物予以高度评价。[16]近代,闽都学人走上传播和研究经济学的道路,都是基于共同的心忧天下的富强初心,其本质就是对中国富强的矢志追求,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渝探索。他们百年探索历程及其所展现的思想精神,可以为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福建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学家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的重要群体,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既凝结着历代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着众多经济学家的智慧接力和砥砺探索。[17]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构建中国经济学叙事体系,离不开对中国经济学人故事和精神的挖掘和整理。闽都经济学家就是其中突出的地域经济学人群体。学界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闽都经济学人思想和实践的梳理,未能将他们视作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而缺乏对该群体生长环境的系统描述、思想主张的比较揭示以及共性闽学精神的提炼宣传。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具有经济学优势学科的高校应加强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和卓越贡献的闽籍经济学家人物研究,以学术语言和文学语言讲好他们的励志故事和学术故事,系统总结他们的经济思想,弘扬他们的爱国和创新精神,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福建篇章中接续文脉、开创未来。做好这方面工作是提升福州乃至福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使命和担当。
从20 世纪初严复译介《原富》到40 年代王亚南出版《原论》,从解放初期姚耐主持著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文革”后陈岱孙创建“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开启中国经济学教研事业的新篇章,再到20 世纪末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福建实践,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事件和华彩篇章。其间,经济学人的出生地或行为的发生地,都与闽都存在着紧密关联。目前,在福州闽都经济学人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系统的挖掘和保护。虽然福州已修缮严复故居,并建成陈岱孙纪念馆,但相关的展品和资料有待进一步充实,特别是闽都学人在经济学教研方面的展示和研究仍较为缺乏。[5]一些闽都经济学家名人故居或其在福州相关的生活遗迹也亟需全面调研和保护。许多知名的福州籍经济学家已过世,他们的遗物、手稿、图片等资料已成为我国经济学说史的重要遗产,应加强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搜集整理的难度会增大。在这方面,广东的经验值得福建学习。广东通过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建设,发掘了大量抗战时期广东教育名人资源,保护了王亚南旧居等历史遗址多处⑧根据20 世纪40 年代经济学家王亚南在粤北坪石从事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教研经历,坪石研学基地建设了《资本论》与中国经济教育历史陈列馆;当前,韶关学院等广东高校依托王亚南故居和陈列馆等文化资源,开展《资本论》进教材、进课堂等系列研习体验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抢救性开发,激活坪石镇文化资源的社会利用效能,目前该基地已成为省内各层次学生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的“朝圣之地”。[18]未来可以由福建省市文化部门牵头,与相关高校的经济、历史和会展等院系教研单位合作建立以闽都经济学家群体为主题的经济学教研资料展示馆,作为中国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助力将闽都打造成中国经济学教研的重要“朝圣地”。
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不同地区独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特征。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使得闽人素有“以海为田”的传统,开放务实、开拓进取和主动求变成为闽文化中的基本基因。习近平同志将福建视为其人生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福建的山山水水及其所推崇的林则徐和严复等知名闽学人物,则进一步坚定了其从政理念,磨砺了其干事精神。无论其针对厦门发展制订的“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还是就宁德贫困问题提出的“弱鸟先飞”理念,抑或是主政福州倡议编制“3820”战略工程,无不体现着其实事求是、开放进取和主动求变的闽学精神。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严复、陈岱孙等闽都经济学家思想的底层精神逻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都坚持“洋为中用”的西学借鉴态度。加强闽都经济学家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协同研究,可以更好地关照历史,映射现实,从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追本溯源提供闽学文化的阐释视角。
目前,在福州闽都经济学人的文化遗产还相对分散,缺乏系统的整合和开发。如能有机整合闽都经济学家名人资源开展相关主题的研学旅游,这对中国高校经管专业的思政教育意义重大,也必将进一步助力发展福州文旅产业。许多闽都经济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对中国高校经济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许多奠基性的贡献,教育恩泽惠及全国,如陈岱孙之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经济学科,姚耐之于上海海财经大学的财经学科,陈彪如之于华东师范大学的经济学科,等等。当前福州螺洲陈岱孙纪念馆的建立,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量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定期来福州体验学习。2020 年,借陈岱孙诞辰120 周年之机,福州市仓山区人民政府联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智库单位,在福州举办了“数字经济与中国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重点”主题论坛,引进名校智力资源为新时期福州和福建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19]开展闽都“中国经济学原乡”的研学旅游,有助于福州以经济学名人为文化纽带,通过开展高层次研讨会、人才招聘和高校共建等方式引进和汇集全国知名经济学院校和相关企业的智力资源,为新时期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赶超提供高端要素支持。
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州期间,就鲜明地指出,“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厚重的历史题材和人物值得去写”[12]428;他非常重视福州本土文艺创作,并提出“三个相适应”的发展要求⑨1992年5月19日,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座》发表5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同志要求在20世纪末福州文艺事业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做到“三个相适应”:与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相适应,与福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程度相适应,与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应起的作用相适应。参见《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之《市委书记的文艺情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6页。。以陈岱孙为代表的闽都经济学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荣光,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教研经历,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学教育史中的独特经验,他们出色地践行了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学术良知,为中国经济学界提供治学标杆和人格示范。这些宝贵的经济学人资源有待本土文艺工作者进行深入的创作和开发。在条件成熟时,可以以闽都经济学家奋斗故事为素材创作通俗生动的戏剧和相关影视作品,在全国特别是高校师生中进行展演,以弘扬家国情、重民本、崇正义、求大同、重实践的闽都文化精神。在新时期,这是进一步践行习近平关于福州文艺创作“三个相适应”要求,也是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的时代需要。
从严复以中国人的独立姿态翻译引进《原富》至今,中国学人对舶来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已逾120 年;在此期间,闽都经济学人的开创性贡献值得铭记和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甚至打响闽都“中国经济学原乡”品牌,讲好闽都经济学人治学故事,充分彰显其身上“爱国有为、经世致用、务实求变”的闽学精神,这不仅具有地域和中华文化传承上的现实意义,还有助于构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叙事体系,必将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学人和学子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