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与现实的妥协:5G时代下“倍速刷剧”的媒介动力和矛盾心理分析

2023-06-05 11:38徐梦迪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徐梦迪,徐 霄

(长江大学 文理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艺术批评家约翰·伯格曾感慨,人类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出现过如今这般密集的影像,如此丰富的视觉信息。援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这样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加速了眼睛独占优势的局面。在眼睛为最重要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图像已经悄然掌握了自我感知和文化认同过程中的决定性“钥匙”,它不仅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无法避免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人们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因的文化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主宰了我们的休闲时间,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社会行为。[1]视觉转向的背景下,“倍速刷剧”成为一种新型的闲暇,1.5倍速、2倍速、甚至3倍速……鬼畜式的视频,似乎增加了些许喜剧性,但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网民追肥皂剧用倍速,看大型古装剧用倍速,甚至看慢综艺、重温经典剧也用倍速。倍速体从此成为一种时代的“新文体”。但是,新的问题出现:“倍速体”因何而兴?观众何以能快速“刷”剧且故事的完整性不受影响?“倍速”掠过与“安静”停留的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倍速刷剧”的心理是“梦幻”和“现实”的妥协?下面试分析之。

一、技术赋能:“倍速体”的诞生背景

学者普遍认为,4G时代是短视频的时代,5G时代将是中、长视频的天下。4G时代,短视频所特有的煽动性使其创作者的热情越来越高。每条短视频的平均时长不超过1分钟,虽简短却不乏趣味性。事实上,短视频并不想占用更多时间去提醒人们它还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丰富内涵,否则受众在刷完之后还要继续思考,这样会妨碍他们刷下一条短视频。可以说,短视频毫不犹豫地抓住了人们渴求新奇的欲望,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其节奏之快,让人欲罢不能。短视频的流行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娱乐方式和认知模式:人们沉醉于那种未经处理的主观感受和即时体验带来的快感。然而浮华过后,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孤独,更多的是一种空虚和撕裂感,仿佛世界失去了以往的连贯性,变得支离破碎。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人们转而把目光投向了自带梦幻感的电视剧。

电视剧作为一种文艺作品,能够用精彩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令人愉悦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满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生活中的平凡少女,在电视剧中可以一步一步蜕变成玛丽苏。现实中不如人意的残缺故事,在电视剧里可以拥有圆满的起承转合。曾经,电视剧就像可以延长人生的造梦机器,带给人幸福诺言和美好生活的前景。

然而,在数字革命不断深化的今天,电视剧也不断融入全球化的消费文化,最终趋向娱乐性。如今的电视剧,有的情节结构套路化;有的插科打诨,制造噱头;有的人物造型夸张……剧中充斥着熟悉的桥段、陌生的奇观、熟悉的情节、陌生的逻辑。如同我们观看好莱坞大片时产生的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影片中情节的起承转合似乎都经过了精确的计算,每个角色的情绪也都在设定好的时刻恰好转变,而不同影片中的爆炸场景决不雷同,英雄拯救的对象也不尽相同,电视剧仿佛也在遵循某种“公式”。程式化的电视剧不再是活跃且富有生命力的,而是可以像机器一样成批生产的“工业文化”的产物。[2]

并且,投资融资的便利,让视频越来越长,电视剧的剧集也越来越多(如今的电视剧通常都超过35集),如87集的《如懿传》、76集的《甄嬛传》、70集的《延禧攻略》……观众想跟随剧情做一场梦,结果却发觉梦得太久、太拖沓,反倒不如清醒。不可否认,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观众的忍耐阈值也越来越低,如果存在一种快速观剧的方式,那么他们就不会容许剧情如此悠闲地展开。“倍速体”就这样迫不及待地诞生了。

倍速播放视频的方式最初来源于播放器B站的鬼畜视频,这种视频学习了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所使用的动画剪辑手法,即以混乱的音频剪辑以及快速的视频转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一点时间,快速获取一些有趣的视觉信息。[3]之后,中国四大视频播放平台:腾讯、爱奇艺、优酷和芒果TV,无一例外地顺势推出了用户自主选择播放速度这一功能。倍速功能包含0.5倍、1.5倍、2倍、3倍、4倍五个档位,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刷剧需求。

播出平台的丰富使刷剧越来越方便,也带来了剧透和交流的便利。与热播电视剧相关的话题频频成为网民讨论的焦点,以至于稍微跟不上节奏,就会被排斥在与此相关的社交群体之外,成为边缘化人群。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交谈资,拖进度条并不是明智之举,而倍速模式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网民为了缓解现实的焦虑而选择刷剧,但是在刷剧时,网民所关心的不再是梦幻的剧情,而是关乎话题的东西。在“倍速刷剧”时,他们外表看似平静,内心却焦虑,并且倍速播放加速了内心的焦虑。而电视剧在制作方面,也不断地舍弃思想,以新的视觉奇观来刺激观众的观剧欲望。

“倍速体”大约就是梦想与现实妥协的结果。这种观剧的新形式从一出现,便以蒙蔽和诱惑的方式,成为了束缚人们的新枷锁。

二、媒介动力:“倍速刷”的技术因素

(一)速度病毒:我们的社会整体上变得越来越快

曾几何时,我们的祖辈在日常生活中悠然自得,我们的父辈大步流星,如今的我们几乎连跑带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正在经历的变化,最为确切的可能就是“速度”了。我们的生活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节奏越来越快。

谷歌技术总监雷·库兹韦尔曾计算过历史上不同媒介技术被广泛接受所花的时间。结果显示,印刷机花了几百年,电视机和收音机花了几十年,而网络只花了六七年。这说明人们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越来越快。2005年,美国只有5%的成年人使用社交网站;六年后,这个数据达到了65%。[4]如今,在我国,连80岁的老年人都已然沦为“社交软件的奴隶”,相较于过去守在电视机前“手撕鬼子”所获得的满足感,他们似乎更乐意从随时随地可观看的手机视频中获取快乐。

逐渐加快的不止媒介技术,也不止我们的工作节奏,甚至行走的步伐,整个社会的环境,都在发生迅猛的变化。新的趋势、新的概念、新的危机,似乎眨眼就会出现。

并且,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民也越来越缺乏耐心。1999年,如果一个网站页面加载时间达到8秒钟,该网站就会减少近三分之一的访问量。到2006年,只要4秒,网站就会损失同样多的访问量。而如今,一旦网站页面的加载时间超过2秒,就会被公示。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对《今日美国》读者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人们对诸如排队或堵车之类的烦心事所产生的愤怒情绪或焦躁感,在过去几十年间陡增。如今社会,投资回报周期越来越短,自律和克己也逐渐让位于即时满足。于是,我们抓住一切机会,让自己的生活节奏更快,生活方式更便利。我们几乎是主动地,又是不经意间感染了速度病毒。在大加速的背景下,“倍速刷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追求速度的一种方式。

(二)视觉转向:“视觉化生存”成为现代人的主要生存方式

2019年,网上发起了一个关于“倍速”的调查,参与调查的网友近80%为上班族,约60%为90后。结果显示,在诸如上下班路上背单词、跑步时构思文章、出门旅游不断打卡、追剧选择倍速……之类的“倍速模式”中,“倍速刷剧”排名最高,占68.2%。[5]究其原因,数字技术的快速更迭触发了遍及全球的文化变革,让视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赢得了无法撼动的地位。

巴拉兹曾对“视觉文化”做出界定,他指出,广义上的视觉文化是指以形象或者图像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包含以巫术实用模式为取向的原始视觉文化、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觉艺术和以身心浸濡为旨归的现代影像文化三种主要形态。而狭义上的视觉文化,是指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化,以可见的图像为表意符号,以报纸、杂志、广告、电影、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方式为媒介,以视觉性为精神内核,是一种旨在生产快感、以消费为导向的视觉文化形态。[6]在以理性运思为主的语言文化中,读者的兴趣点并不在于文本以何种方式呈现,他们常常是为了探寻其他东西,比如跌宕起伏的情节,或发人深思的意义等,而选择通读小说、戏剧或者诗歌。他们也并不关注描述性文学文本中对那些虚拟空间和场所的投影展现。然而在视觉文化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可见之物或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转向了观看的过程。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动感越来越强烈的画面,即便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如今的网民无论是为了寻求轻松快乐,还是为了查询信息,抑或为了获取其他教诲,都会自觉地选择与视觉技术互动。正如斯维特兰娜·阿尔珀斯在《描绘的艺术》中所陈述的:“是形象而非文字,在再现世界中起着核心作用。”[7]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完成了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的转换。[8]

视觉文化的媒介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如凯利博·加特尼奥在《面向视觉文化:通过电视进行教育》中所言:“有了视觉就有了无限,它的描述就是财富。我们需要时间来表达我们想说的事,在说话的过程中还要动用我们的肌肉和骨骼链,而与我们肌肉和骨骼链的惰性相比,光子的惰性几乎为零。”[7]无论是体育赛事,或是肥皂剧、历史剧,抑或综艺节目,人们都可以在手机上立刻看到。

(三)技术温床:满足视觉奇观的持续输出

5G移动通信技术的革新,正在从人们所熟悉的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出发带来新的变化——5G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也使人们的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这些变化似乎是多数人所希望的,因为热爱速度、追求便利是人类的天性。

大约从2019年开始,我们便经常听到“5G时代到来了……”之类的新闻报道或者网络话题。虽然4G还是几年前的事情,但5G已经大刀阔斧地来了。

5G让高速率、大容量通信成为可能,比如,多台摄像机能从不同的角度将拍摄到的节目实时传送到手机上。通过舞台上的摄像机,人们即便身处会场的不同位置,也能实现从各个角度欣赏演唱会的愿望。[9]由此可见,在5G时代,网上视频服务既方便快捷,又丰富多样。伴随着各大通信运营商所提供的“超值”视频服务不断涌现,人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视听体验。无论是看数字电视,还是网上追剧,或者现场观看体育赛事,人们都会产生与4G时代完全不同的感受。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视频内容生产总量超过6 000小时,已然实现了全程4K超高清格式的转播,部分重要赛事还使用了8K格式转播。与4K相比较,8K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这也意味着8K能够展现含更多信息量的画面。无论是运动员的表情,还是画面上物体的细节,一片雪花、一块冰渣……都可以通过8K技术得到更清晰的展现。但由于8K分辨率的画面所给信息量更多,所以同样长度的视频,在8K下传输视频对网络带宽也是一个考验。由此可见,与之前的通信相比,5G时代意味着越来越快的网速,越来越大的带宽以及越来越多的内容选择。

如果说已经过去的4G时代是短视频的时代,那么已经到来的5G时代,中、长视频将迎来又一次春天。从技术方面讲,这为“倍速刷剧”提供了温床——不仅刷剧的时空限制被取消,而且奇观性影像的持续输出,也丝毫不影响“倍速刷剧”时的视觉感受。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深度阅读模式正在变成浅度阅读模式,瞥阅读即将成为主流阅读模式。

三、矛盾心理:在梦幻与现实中妥协的“剧”

(一)缓慢生活:快生活与慢生活

《微软奴隶》的作者道格拉斯·库普兰德曾说:“想想过去,人们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不用担心加利福尼亚州的某个怪才会随时给我们带来又一个颠覆性的媒体新技术,那感觉真是让人怀念。”不可否认,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大众文化的变化日新月异。当今电视剧的剪辑节奏很快,镜头的平均长度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0秒左右缩短至不到4秒,同一镜头中的动作和移动也变得更多。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时刻吸引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4]与今天的电视剧相比,大多数早期制作的电视剧看起来都略显沉闷,甚至有些环节让人有种忍不住想跳过去的冲动,比如1990版《封神榜》中的武打场景;电影也如此。2013年,为了庆祝《侏罗纪公园》上映二十周年,该影片被转制为3D版重新上映,然而评论却不甚如人意。评论家戴维·格里滕指出,这部电影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要等几乎一个小时,真正的危险才会慢慢浮现。他不无感叹地说:“今天没有哪个影视制片人会放心让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故事情节这样慢悠悠地展开。”

视频携带的信息在急剧增加,而我们用来处理这些信息的时间却在逐渐减少。威廉·拉斯伯恩·格雷格曾在1875年这样描述维多利亚人的生活:“既无闲暇,也无停歇,忙忙碌碌,充满刺激……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辛劳,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思考我们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这样的生活在5G时代尤为彰显。毫无疑问,我们都被传染了忙碌感,无一例外。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曾描述过一个“像资本主义一样躁动不安”的社会,这正是我们如今社会的倒影。在这样一个躁动不安的社会里,我们的焦虑既独特又显著:机器人正在试图抢走我们的饭碗;互联网让我们的大脑如加速轰鸣的引擎运转不停歇;与色彩斑斓的互联网世界相比,单调枯燥的现实生活想要破坏我们的家庭。这一切常常让我们有一种失控感,让我们不得不考虑,该如何安放我们奔腾不安的思绪。于是,我们开始怀念那个“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诗意生活,渴望回到生活更简单、更容易理解的时候,那样至少可以停下来喘口气。简言之,我们在快节奏社会中产生了慢生活欲求。

玛丽安娜·沃尔夫——塔夫茨大学阅读学方面的一位专家,她发现自己在使用网络几年后,竟无法静下来读完一本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于是她刻意模仿一种源于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渐渐地让自己可以投身入“慢读”运动。我们的网民则把注意力转向了电视剧。刷剧是一种兼容慢观看和慢美学的存在,网民想借此使自己的感知恢复活力,恢复被技术压缩的时间,被时间腐蚀的内心体验和记忆。[10]80后职员A选择下班后重温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他说:“剧中有的片段,每次观看都会触动到我,给我新的感悟。比如‘草船借箭’,在这一回,诸葛亮阐述了他的将帅之道:兵有可见之兵也有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兵。这个观点表明了大自然力量的强大,同时也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90后学生B喜欢抓紧任何闲暇时间看经典偶像剧,如2005年台湾版《恶作剧之吻》。她说:“每次刷这部剧,不仅为体会少女心态中纯净如水的澄澈,更为体验内心里那部分无忧无虑的纯真。”她还感叹道:“如果感觉自己老了,就再看一遍恶吻。”然而,全国人民屏住呼吸,一起等待《渴望》大结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同样是门可罗雀的局面,但网民在卧室里打开视频平台的时代已经到来。再刷,三刷《三国演义》《恶作剧之吻》这些经典老剧时,网民也是选择在手机上观看,并且由于剧集太多,有些剧情又太过无聊,有些网民在看完前几集后便开始跳着看,更多的是选择倍速观看。

“倍速追剧”现象其实是一种对慢生活的追求,在长剧中漫不经心地留下一些心情的印迹,但此时内心仍是焦虑的,因为加速已经深入骨髓。快节奏是后现代生活的本质特征,慢生活追求的时光倒流是梦幻泡影,快速刷剧是慢生活中焦躁生活的投影。由此可见,彻底回归缓慢生活几无可能。要想剔除它,需发生巨大改变的不仅有我们周围的环境,还有我们的生理系统。

(二)认同危机:个人兴趣与社交谈资

4G时代,短视频一直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最近,长视频重获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占据媒体制高点的那一代人更愿意关注自己的兴趣。这也印证了技术流派中“从来如此派”的论调:虽然技术发生了变化,但人性却没变。如果说我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正在缩短,那么为什么我们愿意连续几小时看电视呢?为什么书架上那些畅销书的数字在上升?为什么随着聊天软件的兴起和和聊天语言的发展,文字却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呢?原因很简单,我们需要安放个人兴趣的空间。事实上,由于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我们对这种空间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种只属于自己的、深沉的艺术享受,比如音乐、戏剧或诗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十多年里最成功的的音乐家会是阿黛尔,人们评价她仿佛是从上世纪50年代穿越而来,她天鹅绒般的嗓音如诗歌一般,缓缓地传来无限的深情。

然而我们无法摆脱大脑的另一个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这一点在数字时代尤为彰显。罗兰·巴特将私人领域定义为:“某种时间或空间,在其中我不是影像,也不是对象。”按照这一定义,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拥有任何私人的领域,因为我们找不到没有影像、没有照相机的地方或时刻。[11]即便在数字时代,“人多势众依然是历史唯一的选择”。[12]这一点从电视剧和综艺节目频频上热搜以及一批影评网站在“爆款”来袭时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像春晚这样的盛事不仅可以观看,还可以发微博进行评论。

在社交网络上,一些热播电视剧往往从前期宣传就开始制造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如果刷剧不够快,就会错过和大家共同的话题。所以很多人为了紧跟潮流,选择在短时间内“倍速刷剧”。很多观众还养成了刷剧前先去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查看相关评论,或者去豆瓣等专业影评类网站查询评分的习惯。这些评分、评语以及口碑似乎成为一个“标杆”。这不仅体现了我们从众的欲望,也体现了文娱文化的即时性、互动性和话题性。我们需要这些话题帮助我们融入朋友圈,顺利进行社交活动。很多网友说,在二倍速的情况下,自己一天半就可以刷完76集的《甄嬛传》、70集的《延禧攻略》,与人交流起来,感觉跟看“爽剧”一样有“爽感”。[13]

(三)观剧体验:熟悉的生活与疏离的梦幻

根据符号学的观点,影视艺术的观赏行为是观众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大视频时代,长视频倍速体的文体特征,一言以蔽之:熟悉的陌生文。如果说如今的电视剧是一种程式化的文本输出,那么这种“公式”在情节选择上更多地体现为对传统电视剧的母题依赖。就电视剧而言,母题是剧中反复被传播的、人们熟悉的、吸引人的情节、人物或其他剧中的元素。[14]比如,早在2001年TVB推出堪称经典的穿越剧《寻秦记》之后,“穿越”成为了电视剧创作中的情节母题。之后,随着网络上穿越小说的点击率居高不下,穿越剧逐渐受到投资方的青睐,一批穿越剧粉墨登场:2010年的《神话》,2011年的《宫》《步步惊心》,2018年的《凤求凰》……熟悉的是穿越情节,不同的是穿越后的人物经历。其中,《凤求凰》在刚开始播出时,凭借主角们的人气进行话题炒作,赢得了一波收视率,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收视率和口碑均直线下降,豆瓣评分仅3.1,很多网友评价电视剧辣眼睛,2.0倍速都嫌慢了。《凤囚凰》在经历了穿越剧的高潮之后,无法挽回地走向了低俗,程式化的剧情设计应为此负一定的责任:熟悉的情节,往往会导致观众兴奋神经的钝化,产生情绪或情感上的厌倦。

影视艺术的“陌生化”才会给观众以实实在在的“梦幻的感觉”,这种感觉以虚构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从而诱发观众的追随欲望。实现“陌生化”需要对观众过去的观剧经历进行颠覆或改造,从而创造出一种与过去体验完全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15]比如《神探夏洛特》便是通过变换表现方式来更新观众的接受意识,从而打破观众的接受定式的典型例子。在剧中,我们看到时间线被叠加在一起或者被快进……然后剧情突然发生了反转,这时观众不禁拍手叫好,封其为神剧,并为之着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在一个信息丰富的世界,信息丰富意味着另一种东西的缺失——信息消费的不足。而信息消费的对象是其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丰富导致注意力的匮乏,因此需要在过量的可供消费的信息资源中有效分配注意力。”[16]很显然,《神探夏洛特》掌握了分配注意力的秘诀,它两秒一转的剧情改变了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它就像多巴胺,一旦体验,就回不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观众评价《神探夏洛特》不再是部侦探剧,而是一部电视节目智胜观众的剧。由此可见,人的审美注意触角有一种自然地伸向陌生天地的欲望,促使行为主体不断突破现实视域,不断开拓未知领域,从中寻找意想不到的精神满足。[15]就电视剧而言,成功的电视剧应该努力让观众对习以为常的情节产生距离感,变得“陌生化”。

然而,如今我们的电视剧所面临的境况却是:新的电视剧大量涌现,而能够被称为经典的却越来越少。根据《2018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2017年获批的电视剧总数超过465部,这个庞大群体中的大多数最终沦为了倍速体的贡献者,因为观众不愿为这些熟悉的情节花费过多的时间,尤其是在时间弥足珍贵的当下。

陌生与熟悉是相对的。似曾相识的故事情节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审美接受的安全感;而情节的一成不变,不仅使电视剧丧失了它在艺术欣赏方面的新颖性,也丧失了观众愿意为它驻足的理由,“倍速刷剧”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电视剧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观众,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感。

四、结束语

梦幻是一种未得到满足的心理意向。人们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冲动,希望将梦幻转化为动力,进而转化为行为,通过行为得到内心的满足。在以图像为主因的文化中,人们幻想着创造出一个属于感官的乌托邦式的新世界,于是人们寄希望于深沉而又色彩斑斓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中,那荒凉贫瘠的世界仿佛被乌托邦式的色彩和故事情节改变。但梦幻总要受到现实的制约和压抑,在现实中许多梦幻不得不和自己妥协。人们渴望沉浸在电视剧中去“做梦”,而现实的快节奏又让人们不得不保持清醒。倍速文体成了这“喧嚣人世的缩影”。

“倍速刷剧”体现了数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败,这种媒介似乎想用过去某一种媒介的语言,让观众能够“思考”,沉淀。然而,电视剧再也无法做到如史诗般神圣。倍速体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大的视觉快感而将叙事彻底感官化,人们进入了倍速体的视觉圈套。在这圈套中,人们皆在自我剥削,却同时还在幻想着自己身处自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