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视角下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探究

2023-06-05 11:38石迪文万齐元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落雕塑红色

石 幸,石迪文,万齐元

(1.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湖北健康职业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现实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强农村建设对促进我国社会稳定、推动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早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后,以农村工作者为代表的各方建设者都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改善。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初步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国正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动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对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提高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红色文化是属于大多数民众的文化,具有民族性、丰富多样性、革命先进性等特征。红色文化是革命基因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凝聚,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融合,体现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人类共同价值。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升文化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作用。[2]

在近代历史上,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建设的重要地域,农村土地上留存着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新时期应充分利用农村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发挥红色文化对农村发展建设的积极作用。

文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文化载体的打造。雕塑是为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的,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艺术工作者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雕、刻、塑,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作为农村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能够展现农村特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3]对于红色文化而言,记录革命历史、发扬红色传统的雕塑对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雕塑视角下我国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应对其进行优化,更好地发挥雕塑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而提升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质量。

二、雕塑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铭记红色历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是辉煌宏大的,展现与铭记红色历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存在着大量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场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直接见证,而雕塑能够展现革命人士的风貌或重现革命事件的艰辛过程,加深人们对红色历史的印象,是伟大革命精神的物化载体。[4]一方面,英雄人物雕塑能够增进人们对英雄事迹的了解与认识,鲜活的人像塑造使人们更加了解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领悟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怀;另一方面,雕塑生动传神地重现了某一历史事件,宏阔的历史叙事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铭刻时代记忆、产生情感共鸣。以湖北省通城县罗荣桓8.20起义浮雕为例,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受湖北省省委委派,领导了通城暴动,并于当天成立了通城县劳农政府。该浮雕生动地展现了罗荣桓指挥农民自卫军冲进城门的情景,对当地居民了解通城的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营造红色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指某一艺术作品所洋溢、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气氛或情调,红色艺术氛围则是指红色艺术作品所洋溢、表现出来的特定气氛或情调。艺术氛围能够带给欣赏者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使欣赏者在感受艺术效果的同时,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韵与自身内心情感相结合,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长期以来,农村在文化建设方面与城市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村民在艺术鉴赏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有不足,红色艺术的影响力难以释放,农村红色艺术氛围不够浓厚。雕塑是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相较于平面创作,充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雕塑对村民而言更具吸引力。[5]同时,农村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使村民都有机会接触到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雕塑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氛围对村民而言可接受程度更高。此外,雕塑与其他红色艺术作品结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增强村落的红色文化氛围。以莱西市河崖村为例,该村在发掘红色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红色情境体验带,通过“胶东子弟兵”“军民鱼水情”等一系列情境体验雕塑群来呈现军民融合、军民一家的红色主题文化,河崖村的红色文化氛围得到有效增强。

(三)增强当地居民认同感

红色雕塑的建造往往与村落所在地的红色历史相结合,因此,红色雕塑不仅仅是向民众宣传普及红色历史知识,还讲述了村落的发展历史,这使村民对村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容易产生认同与自豪,进而将自身看作是乡村历史的讲述者和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这种认同促使村民将个人归属于较大群体,在生活中倾向于把自己归属于村落,将村落置于个人之前,与群体中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并以实现乡村群体利益作为目标,以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为己任,更好地促进村落红色文化建设与团结发展。[6]

三、雕塑视角下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

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是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需要整体优化。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背景下,虽然不同村落已经通过雕塑的形式来宣传红色历史、发扬红色精神,但是无论是从雕塑自身来看,还是雕塑与其他方式结合来看,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都不高。一方面,从雕塑自身来看,村落中能够展现红色文化的雕塑大多较为分散,较少出现雕塑群,往往只是在村口、村文化广场这样显眼的地理位置放置,而其余地方的雕塑极少,与居民的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整个村落的雕塑布局规划不够合理。同时,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雕塑其主题、呈现方式等方面并未形成呼应或互补,雕塑之间的联系较弱,不利于全面、和谐地展示红色历史;另一方面,雕塑作为红色文化建设方式之一,往往以视角形象呈现在民众面前,给人们带来的红色文化熏陶也是有限的。而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方式较多,由于缺乏整体协调规划,不同建设方式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难以发挥整体作用。

(二)缺乏地域特色

对村落而言,红色雕塑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艺术品。雕塑既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也是呈现村落历史的手段。不同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村落历史各有差别,村民的文化素质亦有不同。因此,不同村落在进行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进行建设。然而,在实际建设中,村落却没有很好地把握自身特色,对自身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对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了解不全面,导致村落的红色文化建设定位不清晰,缺乏自身独特性。此外,一部分村落在进行红色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模仿其他村落的建设方式,甚少出现创新,不同村落红色文化建设相似度较高,同类化明显,未能很好地体现村落特色。正因为很多村落在建设时并没有对当地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与提炼,也没有结合村落所处的环境和村落的历史,因此,雕塑所展现的红色文化和区域特色也有限。

(三)受众范围较窄

红色雕塑在发扬红色文化中有着独特作用,不仅要有艺术性,还要有公共性;但在现实中,受限于建设范围、村民鉴赏能力、宣传推广等因素,红色雕塑在农村中的受众范围较窄。首先,红色雕塑的建设范围不大,大多在村落中孤立地出现,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较少。其次,村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有限,部分村民未能较好地欣赏雕塑的艺术性,也难以领悟红色雕塑背后所代表的红色历史记忆。[7]最后,村落在建设红色雕塑后,未能较好地对村民和外部宣传,也未能及时向村民普及相关红色文化,致使村民和村落以外的其他民众未能了解该村的红色文化,也未能吸引更多人参观,辐射能力有限。

四、雕塑视角下的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优化策略

(一)加强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有利于增强红色文化建设的协调性,发挥红色文化建设的功效。因此,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加强整体规划,推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从红色雕塑来看,加强红色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全局意识,村委会、村民及其他建设主体应坚持战略思维,注重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和长期的角度来思考村落的红色文化建设。其次,要考虑红色雕塑建设自身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结合实际确定雕塑建设的地理位置,既要在村落的重要位置建设,也要在整个村落的不同区域建设,科学选址,避免建设的不均衡。同时,也要对公共空间中雕塑的种类、风格、主题等进行协调,从艺术性、公共性、教育性等方面统筹考虑,注重让作品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效对话,加强整体建设。此外,加强整体规划还需考虑红色雕塑建设与音乐、文学作品等其他建设方式之间的联系,使它们之间形成呼应。最后,还需与新农村教育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融合,充分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二)结合地域特点

地域特点是避免新农村景观同质化问题的关键要素,也是突出新农村建设特点与文化气质的内在需要。[8]地域特点是指在某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内,该地域某一方面所表现出的其自有特点,具体而言包括地质特点、矿物特点、生物特点、风土人情等。在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差异化,考虑不同区域的不同要求,使不同区域的红色文化建设既有共性,也有特性。

从雕塑视角来看,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必须紧密结合当地村落的地域特点,包括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自然环境对雕塑的选址、原材料等都有一定影响,必须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生物资源等因素,以生态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建设。[9]红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考虑社会环境,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语言风俗、建筑风格、民间美术等,凸显当地人文特点,使红色雕塑与当地文化相呼应。同时,红色文化资源是当地红色雕塑和红色文化建设的源泉,必须充分挖掘,并融入当地文化建设过程中。以江西省吉安市长塘镇为例,该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九打吉安”战斗史实,依托“九打吉安”指挥部旧址改造建设“九打吉安”历史陈列馆,并大力推进村庄周边环境重新塑形,依山就势建设了“望红台”“山前广场”“村民小游园”等设施,促进红色文化乡村建设不断深入。

(三)拓展受众范围

在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受制于建设范围、村民素质、宣传普及等多种因素,以雕塑为代表的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成果利用率不高,民众未能较好地享受文化资源福利,应尽可能地拓展红色文化建设的受众范围,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从雕塑视角而言,首先,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要考虑居民的日常生活。[10]在雕塑选址中,一是要扩大雕塑的建设范围,使更多区域的村民能够欣赏到雕塑,从而拓宽受众范围;二是要尽可能地将雕塑放在与村民生产生活较为密切的地方,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接触到红色文化建设。其次,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村民的文化素质与意愿需求。由于村民艺术欣赏水平与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要对村民进行引导,多措并举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村民的素质与雕塑欣赏能力;另一方面,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多年来,我国农村红色文化建设往往由上级政府部门、村委会等自上而下实施,这容易造成红色文化建设供需脱节、村民参与红色文化建设热情不高的问题。因此,在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了解村民的兴趣,以贴近村民、吸引村民为着力点建设雕塑,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最后,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离不开宣传普及,除向本村村民宣传外,还需进一步扩大范围,通过新闻、新媒体等方式向外宣传,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文旅融合建设,吸引更多民众参观游览,提升吸引力与知名度。

(四)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是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红色文化既要传承历史传统,又要顺应新时代发展。在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创新首先要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红色文化创新须立足当地红色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建设实际,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及其他资源,在传承当地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红色文化建设创新应从多方面入手,在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宣传普及等方面进行创新,打造个性化的红色新农村。就雕塑而言,可以通过利用新原料、打造新主题、采用新工艺等方式呈现与众不同的红色文化雕塑,也可以与其他红色文化建设方式结合,呈现新农村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模式。最后,红色文化创新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培育本村艺术人才、管理人才,同时鼓励新乡贤加入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为农村红色文化注入活力。

五、结束语

村落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是农村发展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许多农村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农村红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雕塑作为红色文化建设的渠道与载体,有助于传承、发扬红色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认同感,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针对新农村红色文化建设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规划、突出地域特点、拓展受众范围、加大创新力度,从而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猜你喜欢
村落雕塑红色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巨型雕塑
红色是什么
我的破烂雕塑
红色在哪里?
油画《村落》
写实雕塑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