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3-06-05 11:38张新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艾思奇大众民众

张新丽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旋律。众所周知,在思想启蒙、理论教育及思想引领方面,艾思奇《大众哲学》堪称经典,其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视察参观云南腾冲艾思奇纪念馆时,高度赞扬艾思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因此,深入剖析《大众哲学》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探究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对于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艾思奇《大众哲学》蕴含的思想方法

(一)以人为本,联系民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以引发哲学思考

哲学需要民众,民众也需要哲学,只有把哲学与民众生活结合起来,亲近民众生活,民众才能变革旧世界。在促进哲学亲近民众生活方面,艾思奇《大众哲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在《大众哲学》的“绪论”中,艾思奇通过阐述哲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因为“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2]论述哲学与民众生活的联系,从而阐述学习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然后又全面而细致地阐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分流派别,并对唯物辩证认识论、三大基本规律及其五大范畴进行论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段血雨腥风的黑暗岁月,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众最关注的问题是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大众哲学》中,艾思奇针对性选择了民众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即失业和生存困境等进行深度分析。譬如,在论述“悲观论、宿命论、唯物论、享乐论”等世界观的基础上,将“速胜论”“亡国论”“持久战”三种“抗战观”加以扩展,对“世界观”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民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通过革命来改变世界。由浅入深的剖析,激起民众的抗日激情,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正如吴冷西所述他读完《大众哲学》的感受:“从具体事例中阐述哲理,打开了我脑海的新天地,从日常生活、国家大事到国际形势,从朦胧中看到光明,虽然我知识很少,但艾思奇同志确实是我的启蒙老师,他启发我要做新青年,要做抗日救亡的先锋,要做改造社会的栋梁。”[3]

(二)以通俗语言和亲近民众生活的事例阐释原理

《大众哲学》的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抽象概念和深奥哲理。主要体现为:第一,使用日常俗语、谚语引导民众理解哲学。艾思奇深知哲学要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选用的俗语、谚语都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譬如,以“天晓得”来阐释“不可知论”,说明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唯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认知持续增长;用“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说明对事物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实践是最高标准;用“守株待兔”说明行动起来才会看到曙光;以“碰钉子”的方式激励人们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等等,使民众觉得哲学并不晦涩难懂。

第二,运用日常生活事例说明抽象的哲学道理。艾思奇运用民众耳熟能详的事例阐明深刻的道理。譬如,使用“照相机”阐述意识是次要的、物质是首要的反映论原理;并对喜剧大师卓别林与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的差异进行剖析,揭示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发展历程;用“无风不起浪”来探讨普遍联系的一般法则;以日常生活中的“公式主义”来说明教条主义的危害;用人们只能通过打碎胡桃来了解内在、只有游泳的人才能学会游泳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等等,使民众在生活中感受哲学。

第三,通过民众熟知的中国历史故事分析哲学道理。譬如,以义和团义士信仰上帝保佑的愚蠢行为为例,对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以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倒塌为例,阐明量变会产生质变;以孙悟空“七十二变”说明“现象和实质之间的关系”;以诸葛亮借东风为例,说明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以“塞翁失马”为例,说明事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用“摸着石头过河”来说明认识是不断加深的。这些使得人们觉得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写作针对性强,坚持传播符合人民大众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大众哲学》始终坚持这一出发点。从现实来看,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才可能真正从事宣传教育工作。艾思奇之所以创造了一个理论传播的奇迹,与他心中有民众、一心服务人民群众的目的是密不可分的。

在撰写《大众哲学》时,艾思奇密切关注民众经历失业、失学、生活困难的现状,体恤民众流离失所的痛苦。于是,他发表的《关于〈哲学讲话〉》“四版代序”中就谈及撰写《大众哲学》的目的:“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可以看出,艾思奇的写作是真诚为民众服务的。与此同时,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写作并不仅是为民众解决知识饥荒,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传播出去,还要给民众精神激励和重要力量,鼓励民众为祖国的前途、民族命运和个人生存而斗争,为人民思想和文化的斗争提供最正确的哲学思想。正如他在修订《大众哲学》时说:“写作这本《大众哲学》,就是想在中国人民的文化、思想斗争方面尽一点小小的力量。其目的,就是想帮助读者研究一下,什么哲学思想是进步的、正确的、合乎其理的、合乎广大人民斗争利益的,什么是反动的、带欺骗麻醉性的,只能帮助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我尽可能用大家日常都知道的事例来说明这些问题,以便大家能够把日常思想中正确有益的思想抓紧,而把错误有毒的思想清除;以便较系统、明确地掌握符合人民大众的哲学思想,使我们有可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事变的发展情况,更有勇气和信心为广大人民的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这证明艾思奇在理论上的研究是为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四)以重复强化理论

理论灌输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依据的。列宁是首个提出“灌输理论”的人,他指出,由于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制约,工人阶级无法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依靠外部输入来实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自身知识匮乏、社会条件限制和各种思潮鱼目混珠的影响,民众很难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们迫切希望掌握科学理论帮助他们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艾思奇自身也意识到这一点,为满足民众对知识的渴望及接受能力,《大众哲学》有意地不加删减、不畏惧重复。

一方面,《大众哲学》中有许多事例出现在上一节用了之后在下一节拿来再用的情况。例如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分别,在第九节专门使用,到第十四节、第十八节仍在多次使用。胡桃的例子,在第十一节、十二节、十三节反复被用到。毋庸置疑,对于初次阅读的读者而言,在若干个问题中使用相同的例子要比针对每个问题使用一个新例子要有效很多。

另一方面,《大众哲学》整本书还呈现出一个事例在上一节已经做了具体解释,但是在另一节中,艾思奇却不厌其烦地重复了一遍。在解释什么是哲学时,艾思奇讲到对于人生的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实际就代表了不同的哲学流派。他列举出四种不同的世界观,在后面讲到哲学两大阵营时,仍再一次阐释,甚至在讲到方法论时,仍旧使用相关事例来巩固记忆与认识。

二、从艾思奇《大众哲学》思想方法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亲和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疏导有待提高

人性化疏导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课严肃性、政治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往往会统一培养标准,将国家主流问题及理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课程内容多从理论高度来展开教学,而较少结合学生现实需求,使他们仅掌握已有的知识,难以举一反三来解决学习、交往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少有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对学生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考虑也较少。对于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接受,注重谈及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缺乏相应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主体所受教育的差异以及学生需要时间进行内化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教育缺乏相应人文关怀,也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一定道德分析及判断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往往变得茫然,久而久之,就会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曾经所信奉的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性。

(二)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相对抽象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与现实相脱离的倾向。一方面,工作开展往往是以教育工作者确立的教育主题为导向,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教育内容的主观选择上,教育工作者会忽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使学生难以与自我生活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认为教育内容是抽象的,产生怀疑甚至厌恶情绪。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根本的属性。换言之,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生在其引导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因其工作的特殊性,话语大多强调政策性、理论性,且注重宏大叙事,易使教育内容抽象难懂,难以应对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学生不能体会其教育内容的深意,从而产生反感情绪。这样,即使教育工作者费力引导学生学习教育内容,结果大多却差强人意。事实上,高校学生处于自我控制力较强和注意力较稳的阶段,教育的话语内容和方式,只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感召力,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向教育内容转移。

(三)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思想困惑力度不够

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以及时空开放性,不仅使各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络上汇聚交织,产生多元网络文化,而且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取信息。国外,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向国内输出其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等,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一些错误观念,动摇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国内,由于我国仍处于改革“深水区”,许多领域发展还不够完善,所以难免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从而使我国主流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在多元网络文化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和关注度会随着学生心理变化而逐渐降低,教育功能不断弱化。同时,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会对多元网络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辨别信息能力较弱,易受到西方文化所标榜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干扰。更有甚者,还易对本民族价值观产生抵触心理,转而去推崇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譬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必然给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带来一定的混乱,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如何解决多元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四)缺乏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利用不够充分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利用新兴载体,让工作活起来。当前新兴载体已成为教育载体的重要内容,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但大体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短视频是当前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新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4]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短视频这一新载体来宣传教育内容。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短视频平台的利用不够充分,甚至对短视频平台存在一定偏见。另一方面,尽管部分高校利用“互联网”等新兴载体构建网络思政,但大多流于形式,对新媒体功能利用不够。调查显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高校中,92.59%的高校依靠多媒体技术开展了形象化教学,[5]但是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充分的学科点占比高达57.83%。[6]如此看来,看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搞得轰轰烈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极力宣传的主流价值观最终可能会被零碎且真假难辨的信息所覆盖,并未真正起到教育和引领作用。

三、《大众哲学》思想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大众哲学》能把民众引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与艾思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相关,他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用通俗体裁去撰写《大众哲学》,引导民众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高校学生必学要点,将其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西方国家内在矛盾不断演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教育工作者应以艾思奇为榜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回答和解决学生问题,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思想深处。首先,准确把握学生思维活跃但看问题角度单一等特点,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关心他们的心理转变和需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学生认为其教育内容相对空洞,因而对其敬而远之。只有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教育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做到“接地气”,用最新理论回应学生所关切的问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关怀,才能转变学生对其固有的印象。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学生特点,结合生活经验,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现实,做好准备,迈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换句话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学生的工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知识储量及性格等,教育工作者要依据不同学生特点,采取多样教育方法。要关注学生需求,分析学生社会心理因素,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将其全面协调、统筹运用,推动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二)通俗教学语言,丰富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语言的恰当应用使人如沐春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想产生1+1>2的教学效果,从本质上讲离不开教学语言的应用。艾思奇对教学语言的应用是深入人心的,他所著的《大众哲学》以其新颖的语言风格获得民众喜爱,引导民众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当前高校所面向的学生不仅文化程度有所提高,思想及心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无论何时,用通俗语言来表达深邃的理论,用人们乐于接受的语言来讲述深刻的道理,往往会受到广泛欢迎。艾思奇曾说:“把正确的理论通俗化,只要理论不歪曲、不错误,是绝没有庸俗的危险的。”[7]毋庸置疑,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力求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极其重要。而越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就越高,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8]首先,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拓宽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最为复杂的,只有注重理论知识积累,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其次,要注重发挥语言魅力去打动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使高校思政话语既“言之有理”又“生动有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要让学生有效运用其教育内容解决遇到的问题,就要把握学生特点,不断强化阅读、写作与思维训练,注重语言表达技巧,增加自身人格魅力,“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契合点,使学生的内心与教育内容产生共鸣,素质获得全面提升。”[9]

(三)辨析错误观念,引导价值取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各种思潮纷纷涌入国内,民众思想飘忽不定。当时“那些先进分子从对各种思潮的反复比较推求中得出结论:只有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才能救中国,别的办法都不能救中国。”[10]为引导民众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大众哲学》紧紧抓住民众关心的问题,列举错误思想观点,从哲学高度辨析正确思想观点,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进入新时代,在多元网络文化冲击下,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导致一些学生心理失衡,降低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要让学生增强价值认同,有效消除多元网络文化的影响,既要从自身做起,使自己具备坚定信念,对主流价值观持坚定态度,又要优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更要深入学生,摸清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辨析学生错误观念,引导学生看清各种错误观念的本质,使学生在对比中坚定信念。换言之,唯有让学生意识到各种错误观念的阶级性,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自觉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承者、影响的施加者和行为的督促者”,[11]必须增强价值观自信,打造符合学生价值需求的主流价值观。要敢于阐述与辨析,善于讲中国故事,随时随地唱响主旋律,并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抵制多元网络文化不良影响,同各种错误观念作斗争。

(四)拓宽教育渠道,重温正确理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众哲学》之所以取得如此令人满意的效果,与艾思奇在阐释原理时配有日常俗语、历史故事以及生活事例等来帮助民众理解是分不开的。换言之,为满足民众需要,《大众哲学》以通俗语言去解释艰深的内容,并在写作时进行必要重复,这在当时起到很好的效果。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知识储备及思维方式与艾思奇所处时代已迥然有异,且人类记忆是有规律的,如要让学生运用其教育内容,就必须在学生快要遗忘时进行反复“灌输”。显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教学语言为载体,对其教育内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教育内容的反复“灌输”,不是对学生采取单向“填鸭式”说教,而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存在学生生活中,并内化为学生观念、意识和素养。进入新时代,信息传播载体和媒介呈现越来越高的科技含量,且愈加丰富多样,除传统传播媒介外,新兴传播媒介尤其是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越发普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红色APP等都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这个角度讲,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依赖思想政治课来进行。尽管目前高校在载体运用上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拓宽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新媒体反复“灌输”教育内容。如发挥微博载体功能,加大力度管理高校微博平台,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重点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开通微信公众号,教育内容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在短视频平台推出专题思政视频等。要与时俱进,拓宽教育渠道,把各种新媒体与在发挥作用的传统载体融合发展,加强宣传,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艾思奇大众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盯住一个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