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实践研究
——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6-05 07:02:01张文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团课团员青年常州

张文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信仰公开课”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发挥育人功能的创新途径,其内容包括思想公开课、素养公开课、梦想公开课、青马公开课、劳动教育公开课、体育教育公开课等多个方面,以“微团课”的方式,形成系列学习资源,旨在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资源,增强对团员青年的思想引领。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以“信仰公开课”为载体,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有效方式,推进常州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强化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地域特色,有效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1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重要意义

1.1 契合高校“信仰公开课”的课程定位

高校“信仰公开课”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引导的目标定位,决定了红色文化应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首先,地方红色文化可引导青年牢记历史。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史实资料、生动的人物故事、深刻的精神内涵,是高校“信仰公开课”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所包含的物质层面的形态,即陈列革命先烈印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革命烈士陵园、革命老区旧址等,可以让青年在现实接触中感受厚重的历史,从而牢记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其次,地方红色文化可对青年形成价值引领。红色文化资源还包含精神层面的形态,即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传统、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常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丰富的党史资源,涌现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革命先驱,他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值得被广泛传播与传承。通过将常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有利于引导团员青年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坚定人民立场,彰显高校“信仰公开课”的思想引领价值。

1.2 增强高校“信仰公开课”的育人效果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财富,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近距离接触地方红色文化可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地方红色文化以其直观生动、资料丰富、感染力强、易于接受等优势,有助于青年近距离接触重要文献、手稿、声像资料和实物等,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常州红色文化场馆拥有大量的图片资料、物品原件,并开发了数字化呈现方式,便于师生前往学习,有利于为课程开发提供翔实资料。通过将常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有利于引导团员青年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艰辛的奋斗历程、辉煌的奋斗业绩,有利于引导团员青年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力,从而坚定制度自信。其次,熟悉的场景容易形成心理共振。常州红色人物生活与成长的地方,是团员青年相对熟悉的街道和社区,从而有利于其产生直观印象,拉近心理距离。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保留了许多曾在此生活过的知名爱国人士的故居,便于师生开展现场教学。在红色人物故居里陈列的丰富资料,详实地呈现了革命先辈的人生经历与爱国事迹,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和奋斗印记,近距离参观红色文物,情境式聆听红色故事,极具现场感染力,有利于增强高校“信仰公开课”的育人实效。

1.3 形成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地域特色

地方红色文化拥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历程在具体地方的呈现。首先,常州红色人物知名度大。“常州三杰”作为优秀革命先行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常州的标志性红色文化记忆。其次,常州红色人物分布领域广。李公朴、王诤、史良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和华罗庚、吴阶平等红色科学家,各自在不同领域做出了有影响力的贡献。再次,常州红色文化时间跨度长。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各个时期,常州都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他们的崇高理想、奋斗精神、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共同汇聚成常州的红色底蕴。通过将常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有利于促进课程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促进团员青年加深对常州红色底蕴的认知,并从中汲取奋勇前行的精神动力。

2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具体实践

2.1 精心选取内容,突出思想引领

高校“信仰公开课”的主题要求具有引导力,主题设置及内容选择紧扣青年成长成才,能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困惑。红色文化作为“信仰公开课”的重要内容,应推进“党的先进理论青年化阐释”,重点推进党史学习,加强团员青年对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的了解,引导团员青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力行、学史崇德。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常州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作用,加强对常州红色文化历史史实、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研究,围绕所开设的“信仰公开课”主题,形成系列“微团课”,选取红色人物故事进行专题宣讲(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秋白、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青年楷模——恽代英、红色律师——史良、民主战士——李公朴、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王诤、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教我如何不想她——赵元任、纺织巨子——刘国钧、“小巷总理”——许巧珍、知识工人——邓建军)。“微团课”每个专题为1个人物故事,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既相对独立,又主题统一,篇幅适中,故事为主,贴合团员青年的学习特点,突出思想引领。通过梳理红色人物的突出贡献,重点呈现红色人物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

2.2 创新教学设计,培养科学思维

高校“信仰公开课”的主题要求具有影响力,在实施过程中育人有成效。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养成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思维方式会受益终生。在常州红色文化融入“信仰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将人物故事、党史教育、启航新征程三大版块相结合,着眼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启迪团员青年从红色人物的开拓精神中学习创新思维,从红色人物的奋斗历程中感受历史规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以“常州三杰”精神融入为例,通过引入“常州三杰”为真理而奋斗的革命生涯,形成“追求真理勤于探索”“传播真理善于开拓”“践行真理勇于担当”“捍卫真理敢于牺牲”四个“微团课”,突出“常州三杰”的创新、担当、奉献、勇敢。在此基础上,增加革命者后代对先驱精神的传承以及党和人民对英雄人物的铭记等具体事迹,使整个教学内容丰富连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贯通,引导团员青年深度思考,培养正确的大历史观。

2.3 师生共同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高校“信仰公开课”的主题要求具有吸引力,因此,应紧扣青年特点,运用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创新课程的形式。为了使“微团课”的资料更有深度和感染力,使“微团课”的呈现方式更贴近团员青年,课程组优化课程建设的团队结构,积极发挥朋辈教育作用。课程团队成员年龄分布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并邀请优秀青年校友、在校优秀学生积极参与,保证项目的开展。在团队中,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微团课”的内容框架设计,对“微团课”的脚本内容进行把关。邀请党史专家开展指导,保证教学内容的严谨。发掘优秀校友资源,充实“微团课”资料。安排富有宣讲经验的在校学生参与“微团课”录制,发挥朋辈思政教育作用。在“微团课”制作过程中,师生作为主讲人,表达自己的党史学习体会,融入情感体验,增强亲和力和说服力。通过建立结构合理的校内外师生团队,增强课程建设力量,提升“微团课”宣讲效果。

3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问题思考

3.1 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通过“信仰公开课”系列“微团课”,促进了团员青年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常州红色文化中的先进人物、重大事件、重要物品、精神内涵,丰富了他们对常州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从已有的系列“微团课”的内容看,目前的教学内容以革命时期的知名常州红色人物为主,人物的时间跨度不够,因此,还需要增加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常州红色人物,以进一步丰富团员青年对常州红色文化的了解,感受常州一脉相承的红色主线,关注新时代发展,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目前的教学内容中以红色人物故事为主,对重大时代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融入还有待增加,以进一步促进团员青年从整体上感知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积极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

3.2 情境创设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提升“信仰公开课”系列“微团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应充分创设教学情境,使团员青年乐于接受。从已有的系列“微团课”的呈现方式看,在教学环境选取方面,以教师在录播教室录制为主,到红色场馆录制的不多;在教学互动方面,以师生问答的方式为主;在案例呈现方面,以师生讲述为主,情境展示的多样性不够。因此,“信仰公开课”系列“微团课”在情境创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

3.3 课程运用有待进一步扩大

在“信仰公开课”系列“微团课”的应用方面,应遵循“建以致用”的原则,更好地发挥“信仰公开课”的育人作用。从已有系列“微团课”的应用范围看,目前主要应用于理论学习社团等第二课堂,还没有很好地与思政课、其他思政教育活动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用价值。

4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优化策略

4.1 重视师资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是提高高校“信仰公开课”效果的重要保证。为了使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库更加丰富,要充分提高教师团队对常州红色文化的研究深度。首先,鼓励教师团队开展常州红色文化研究,支持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以教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教师团队要进一步对同时代红色人物的交往事迹、共同参与重大革命活动的具体历程加以梳理,从青年成长、家风故事、革命友谊、创办报刊、革命足迹、突出贡献等视角设计学习框架。其次,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邀请校外党史专家进校开展党史讲座,帮助教师团队不仅从本地认识常州红色文化的价值,而且要放在长三角区域和在全国范围认识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提高教师团队对地方党史知识的了解程度。组织教师参观革命人物纪念馆、红色人物故居,进一步促进教师团队将相关党史资源融入“微团课”的制作中。最后,支持教师开展校际合作。与其他高校在地方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加强合作,一方面,分享研究成果,提高红色资源利用效率[2];另一方面,深化分工,在“微团课”辅助教材的编写方面汇聚更多的力量。

4.2 加强协同育人,优化情境创设

立足青年学生特点是高校“信仰公开课”产生吸引力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常州红色文化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所接受,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喜欢的元素与形式。首先,校内外协同,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学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党总支加强协作,用好校内红色文化研究室和红色书吧,结合红色文化主题场景开展视频录制;学校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到校外红色文化场馆实地取景,为“微团课”的制作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其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将红色文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邀请数字媒体工作室师生参与红色文创作品的展示,为“微团课”的制作创设富有参与感的教学情境。最后,课堂讲授与情境展示结合,安排红色歌曲演唱、情景剧表演等环节,为“微团课”的制作创设富有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总之,通过加强校内外合作、丰富教学情境,发挥协同育人力量,不断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微团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3 扩大课程应用,发挥资源价值

服务青年成长是高校“信仰公开课”建设的价值体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常州红色文化培养青年家国情怀、树立科学理想信念的作用,要充分扩大“信仰公开课”的应用范围。首先,需要高校将“信仰公开课”与已有网络平台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3],为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多维度教学提供有特色的资源支撑。其次,将“信仰公开课”用于思政课案例教学,使学生从常州杰出人物身上感受红色文化的激励力量,促进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最后,将“信仰公开课”的课程资源用于主题班会,在深入实施“青春留常”计划中,加深学生对求学地常州的了解,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用于学生干部专题培训,促进学生干部提高政治素养;用于第二课堂,丰富理论类社团学习内容。总之,通过扩大“信仰公开课”的应用范围,不断发挥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5 结束语

常州红色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在常高校应积极促进团员青年深入学习。推进常州红色文化的融入,有助于高校“信仰公开课”明确课程定位、增强育人效果、形成地域特色。在推进常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信仰公开课”的实践探索中,需要在精心选取内容、重视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情境创设和扩大课程应用,不断促进广大团员青年了解常州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为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团课团员青年常州
常州的早晨
小读者之友(2022年4期)2022-05-20 13:19:36
上海市卢湾中学:以“大团课”“微团课”为载体进行团前教育实践
少先队研究(2022年4期)2022-03-11 11:28:08
江西:“微团课”引领团组织生活“新时尚”
中国共青团(2021年5期)2021-05-06 03:08:27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 03:23:08
如何创新基层团员青年工作
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山西青年(2018年2期)2018-01-25 05:18:32
浅析高校团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用新媒体引导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开卷
中国共青团(2014年9期)2014-02-02 20:58:31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