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2023-11-24 05:14尹翠芝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数字水平

尹翠芝 文 瑛 刘 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与传统产业相比,优势可以叠加在其他产业之上,提升实体经济的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1]。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重要新兴经济形式之一,其发展动向备受国际关注。数字经济在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进行市场交易过程中可以降低运行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提升经济效率,重构经济形态及推动组织创新等[2]。因此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构建数字经济评价体系测算发展指数,有利于为各区域发展数字经济提供理论基础,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展现了令人瞩目的数字经济发展成就。数据显示,该地区的5G基站建设数量已经超过45万个,5G用户数也突破了9 000万。与此同时,2021年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约占该区域GDP比重的44%,约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的28%。因此,积极响应政府加强数字中国发展的号召,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字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反映该地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1 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学术界关于数字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的概念界定、规模核算以及发展水平评价等。金星晔等[3]根据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对其进行定义,结合数字经济产业分类的核算方法,为数字经济核算奠定基础。韩凤芹等[4]通过梳理数字经济概念和演变,发现数字经济概念的界定多样化、测算方法和标准差异也很大,提出推动建立标准、科学的评价体系,解决数字发展鸿沟,以及做好数据安全保护、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措施。金灿阳等[5]基于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视角,从五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利用2012—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测算发展指数,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整体蓬勃发展,但区域发展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和“数字鸿沟”,发展水平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呈现小团体聚集特征。刘成坤等[6]基于2017—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进行发展指数测度,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阶梯式分布,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降低。

综上,现有部分学者从定性角度对数字经济指标体系进行理论研究,定量研究中大部分也是从省域层面进行测度,针对城市层面相对较少,特别是单独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增长趋势,构建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从省域层面和地级市层面来分析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数字经济增长率等维度进行纵横向的对比分析,并提出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全面均衡发展、避免区域战略的碎片化发展、明确数字治理目标、提升数字化技术创新水平等建议。

2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方法

2.1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关于其发展水平的测算目前国内外均未有统一标准,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用ICT发展指数来衡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ICT接入、使用和技能来测度其发展指数;国内多家研究机构致力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研究,典型代表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连续多年向社会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其中对数字经济测算指标体系不断地更新完善,从ICT产业、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多维度进行测度[7]。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并结合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从数字经济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表1中,两化融合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8],其融合发展水平采用物理耦合度来表述,具体计算公式为:

(1)

其中:u1表示软件业务收入;u2表示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c表示两化融合发展水平,c值越大,表明两化融合得越好。

2.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20年的《上海市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年鉴》《浙江省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少部分数据来自《南京统计年鉴》《杭州统计年鉴》和《合肥统计年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自《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其他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库和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到,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充。

3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利用主客观赋权法,其中AHP赋权法、熵值法得到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3个子系统12个指标的综合权重,加权计算得到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整体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长三角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

上海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引领型城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规模在长三角处于领先地位,预计到2025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本文基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2011年到2019年的面板数据,根据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具体见图1所示。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持续上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分别为0.686 9、0.862 7、0.573 6、0.362 6。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持续领先,从2011年0.756 2增长到2019年0.936 3;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江苏,从2011年0.614 5增长到2019年0.763 9;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2011年0.524 8增长到2019年0.627 5;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受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区位优势的影响,发展水平处于最后位次。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均从2015年开始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相吻合。

图1 长三角2011—2019年数字经济发展指数

3.1 江苏省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基于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的模型测度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情况可以从时序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从时序看,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2011年到2019年持续增长,13个地级市平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从2011年0.058 6到2019年0.193 9,年平均增长率达16.84%,远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其中2012年和2013年增速高达22.52%和46.75%,2013年的增速位居近十年首位,除了2014年出现负增长,随后到2017年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18年和2019年增速分别为9.19%、12.93%,远高于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空间看,13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呈现“南高—中平—北低”的态势,南京0.225 4、苏州0.195 2、无锡0.163 9、常州0.142 2,扬州、镇江和南通平均指数在0.111 1左右,其余城市处于0.088到0.099之间;13个地级市数字经济指数平均增长率均为两位数,且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增速最高的南京达20.62%,最低的扬州也达12.88%,增速前四的是南京、苏州、宿迁和无锡,连云港和淮安增速达18%左右,镇江和常州增速达17%左右,徐州和盐城增速达16%左右,南通和泰州增速达15%左右。综上数据显示,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区位趋同。

3.2 浙江省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从时序看,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1年到2019年持续增长, 11个地级市平均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1年0.071 8 到2019年0.195 2,年平均增长率达13.49%,远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其中2012年和2013年增速达18.25%和27.7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分别为11.39%、10.24%和13.85%,2017、2018和2019年平均增速为8.52%、9.43%和8.5%。从空间看,浙江省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和宏观经济增长趋势相同,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台州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为0.099 2;11个地级市数字经济指数平均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前四的是杭州、湖州、宁波和衢州,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8%、18.56%、15.66%和14.15%,温州、丽水、金华、台州年均增长率为13.61%、12.55%、12.2%和10.05%,嘉兴、舟山和绍兴增速略低,但也都在9%以上。综上数据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区位趋同,以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城市圈驱动浙江省经济向上、向好发展。

3.3 安徽省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从时序看,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1年到2019年持续增长,16个城市平均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1年0.041到2019年0.120 9,年平均增长率达14.66%,远高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其中2012年和2013年增速高达23.78%和22.37%,2014、2016、2017和2018年的增速分别为17.22%、16.34%、11.75%和13.39%,2015年和2019年平均增速略低,为6.92%和8.5%。从空间看,安徽省16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和宏观经济增长趋势相同,省会合肥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遥遥领先其他城市,阜阳数字经济发展平均指数为0.064;16个城市数字经济指数平均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排名前六的是六安、阜阳、芜湖、宿州、淮北和合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48%、18.91%、18.88%、18.67%、18.53%和17.27%,亳州、马鞍山、淮南和宣城年均增长率约17%,滁州和安庆年均增长率约为15%,池州、铜陵、蚌埠和黄山增速略低,但也都在9%以上。综上数据显示,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区位趋同,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是从增长速度和趋势可以看出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后劲充足,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缩短区域差异是安徽省经济发展重要任务。

4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数字经济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权重的确认,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对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 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平均数字经济指数从2011年0.557 2增至2019年0.678 2,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从2011年0.614 5、0.756 2、0.524 8、0.333 3到2019年0.763 9、0.936 3、0.627 5、0.385 2,江苏省发展指数最高,安徽发展指数最低,上海发展指数略高于浙江,整体的发展水平与宏观经济发展情况一致。

2) 长三角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平均发展指数从2011年0.055 2 增加到2019年0.165 1,数字经济发展平均增速为14.93%,发展趋势强劲且高于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2012和2013年增长速度尤为强劲,分别为21.36%和32.74%,2015年增速最低为7.35%,但是也高于同年度的GDP增速,其余年份几乎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但是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融入长三角时间较晚,总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远低于长三角发达区域,但是从数字经济增速看,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向好[8]。

4.2 相关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增长速度快,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产业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业数字化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9],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同时缩小省际和城市间的发展差异也是当前宏观政策实施的导向,结合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差异化的长效机制,促进长三角数字经济全面均衡发展。为实现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的平衡发展,长三角城市必须清楚自身优劣势以及外部机会与风险。对于上海、江苏和浙江来说,经济体量大与地理位置优越为其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发展基础,其中产业数字化指数很高,说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效果明显[10],特别是在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进行“智改数转”的背景下,这些区域的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1];安徽要全面加快融入长三角,以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产业新模式,创新产业新业态[12]。

2) 建立长三角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区域战略的碎片化发展。在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强长三角区域内各都市圈的产业分工协作,以上海为中心高地,杭州、南京和合肥为二级区位中心,鼓励皖苏、皖浙交界城市共同确定发展策略,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效能,促进政策的统一连贯性,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为双循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

3) 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标准,明确数字治理目标。一是建立多层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根据长三角数字经济报告对数字经济发展指标进一步细化,依据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城市制订评价体系,且指标需要可量化性,能定期或者实时更新综合数据,供各个城市参考和改进;二是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根据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对数字治理进行精确的预判,针对相关问题依法提供精准解决措施,以确保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能够健康和平稳发展。

4) 加快技术创新转换效率,提升长三角数字化技术创新水平。政策层面,合理布局区域间的产业格局,推动产业内部结构,构建合作创新发展平台[11],以便于平台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实施层面,企业间打破行政壁垒,开放对外交流窗口,深入推进互联互通交流机制,形成企业间的良性互动,打造技术创新驱动平台,进而提高创新资源的整合效率,实现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长三角数字水平
张水平作品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作家葛水平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答数字
数字看G20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