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玲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提出,实施“三教”改革,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2],其中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受到高校教师的普遍关注和研究。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模块由不同的专业教师或企业教师负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将团队合作和课程模块化相结合,通过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模块化教学”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得到6 976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论文5 180篇,学位论文137篇,特色期刊论文1 486篇,会议论文132篇,报刊文章8篇,图书8本。核心以上期刊论文仅有355篇,CSCD检索论文38篇,CSSCI检索论文86篇。2010年至今,关于“模块化教学”相关研究论文每年发表数量基本维持在400篇左右。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方面的研究呈平稳发展态势。进一步以“评价”为主题词进行搜索,仅得到899条结果,其中学术期刊论文654篇,核心以上论文数量仅42篇。可见模块化教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偏少。
在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一致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可操作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而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具体性,以及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作为评价体系构建关键环节的评价指标设计,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出发,设计了一系列评价指标。例如,国内研究者以知识技能、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为切入点,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国外研究者则更加注重评价指标的具体性和全面性,例如,以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作业完成度等为评价指标。
如刘萍等[3]认为应用型院校应坚持以完善模块化教学为导向,明确评价指导思想与目的,树立多元化评价理念,实现评价时间的动态化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进评价标准,规范评价制度,形成科学评价心理,切实提高应用型院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王常华等人[4]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肖玉徽等人[5]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通过构建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物流管理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德尔菲法对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指出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王世基[6]针对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原容莲等人[7]梳理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搭建专兼职教师互动平台、健全模块化教学实施条件、建立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改革路径。温慧颖等人[8]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与企业合作,打造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共同设计项目、开发与实施教学,依据工作岗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以食品检验综合实训课程为例进行了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
总体而言,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评价内容不够科学、评价方法不够准确等。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模块化”,即将枯燥的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分离成相对独立且容易理解的一系列单元,方便学生逐步掌握和学习。教师通过协作的方式各教所长,在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习更加高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设计。这是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的首要条件。模块化设计以产业发展对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及复合型技术技能为要求,以企业真实的项目、工作流程等为载体,提取与专业相关若干核心课程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横向串联,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知识点的课程。
2)教学过程的模块化设计。这是实现学生学习和掌握融合课程知识的主要方式。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岗位能力型结构为基础,设计学习难度从低到高、学习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模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3)教师团队的分工协作。这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根据模块化教学的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分配教学团队成员任务,发挥教师个人专长,互相补充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共享教学资源,对教学任务进行分工和协作。每个模块都由一组或多组教师共同负责,包括模块设计、课程设置、评估等工作。这一分工协作方式能够充分利用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经验,使得每个教师都能够充分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等教育中,评价体系是指一套由多项评价标准、指标和相应措施组成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体系。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指综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为基础,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教师分工协作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的体系。以下为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评价。在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学生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评价体系应该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考查是否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效果评价。在不同领域教师的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过程中,都需要评估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应该关注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掌握程度、领悟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活跃度等方面的表现。
3)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全面的评价过程,需要从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和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对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教师在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中所展现的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等。具体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等方面。
4)教师分工协作成效评价。教师分工协作成效评价是对教师个体和合作团队的效果评价。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包括教学经验、教育背景、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方面。对合作团队的评价包括内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效果、教师在课程各个模块衔接中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变化等方面。
评价体系的各方面内容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教学目标评价为其他层次提供基础和依据;教学效果评价为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分工协作评价提供重要信息,有助于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分工协作评价的结果反馈有助于调整和改进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评价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参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1)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现有的评价活动过于重视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学生情感体验、态度的评价;评价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分层设计;评价活动缺少企业专家和学生家长的参与。
2)评价结果可利用率低。现有的评价结果通常和实际教学实践脱节,过度关注工具性指标和信号反应值,评价结果不够具体,忽视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可分享性。被评价的师生不能从评价分值或者评价等第中得到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3)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现有的评价体系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使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致,其既不能准确反映模块化教学的效果,也无法体现教师分工协作教学的成效。
构建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是为了量化和规范教学质量,将教学目标与评价指标相对应,确保评价指标涵盖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师分工协作等要素,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整个评价活动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实施分工协作教学的实际条件进行,按照培养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设计评价指标。为了优化和改进现有问题,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通过多角度评价、多层次评价、多参与者评价等方式,以达到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效果。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估,尽可能全面地展现教育教学的综合状态。鼓励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等主体积极地参与评价过程。
2)促进发展原则。构建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师提供正向反馈和建设性反馈,鼓励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3)连贯性原则。评价体系需要保证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各环节的连贯性,评估教育教学成效需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基于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各环节,横向、纵向连接起来,相互关联,形成评价的系统性。特别要关注教学效果的连贯性,考查学生对各个模块的应用能力和整体掌握情况,确保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
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可操作可解释,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进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根据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评价内容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其中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实际性和可达成性。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应清晰、具体,能让教师和学生都理解教学的目的和期望结果。实际性是指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相匹配。可达成性是指教学目标应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条件下可以达成。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进步和学习体验。学习成果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学习进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学习体验是指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态度的积极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匹配度。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方法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态度的积极性是指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投入。教师分工协作成效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度、协作效率和协作质量。协作度是指教师之间能否有效地分工合作。协作效率是指教师之间的协作是否能提高教学效率。协作质量是指教师之间的协作是否能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分析有关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文献,在既定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两门专业课实施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实际情况,拟定了教学设计与准备、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效果与评价、教师分工协作与团队合作4个一级指标和相对应的13个二级指标。邀请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其他高校有关专家及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了评价指标的讨论,确定了权重,细化了三级指标,初步构建了评价体系(见表1)。
表1 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
表1(续)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价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有助于教师团队更好地把握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在不同学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应用情况不同,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指标,以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