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媚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广东佛山 528137)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标》)指出,高职英语是各专业学生大学一年级必修或限定选修的课程[1]。高职英语课程受众面及影响力广,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响应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需以评价系统作为导向与监督。
自2014年上海高校开启课程思政改革以来,对课程思政理念及其实施途径的探索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截至2023年7月,在中国知网,分别以“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分别为44 117篇和945篇。以“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论文始见于2018年,其中以“高职课程思政评价”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为主题的论文分别只有320篇与118篇。
关于课程思政评价的论文对评价的方式均有所探讨。周丽敏等认为对外语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动态的,包含外部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反思和提升[3]。杨修平在谈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时提出,课程思政的反馈评价是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四步循环内容的要素之一,评价的方式包括教师点评、小组互评等[4]。依据英语课程的文化性,韩玲指出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需将文化自信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也应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华文化内容,但当前的考核机制缺少对课程思政元素内容和跨文化语用能力的考查[5]。为了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岳豪等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要素[6]。针对讲好中国故事,杨华提出用外语讲述中国,并从课程、课外实践与多元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多元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产出作品的语言质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核心素养、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结合程度等,从教师、学生等主体获取评价信息,关注评价的诊断性和过程性[7]。胡宝菊也强调在高职英语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在评价内容中需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等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增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口语测试,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手段,凸显过程性评价[8]。对于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黄国文提出了三大原则,即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语言为本原则,三个原则自始至终贯穿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并接受效果评价[9]。
对于评价体系的构建,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 L)提出CIPP课程评价模式,认为评价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CIPP的构成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许祥云等基于CIPP模式,设置了含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个维度的具体评价指标框架,并检验出其观测指标对高校课程思政的评价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0]。周娟尝试在此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用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认为课程背景、投入、实施及课程效果等评价指标共同作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将起到促进作用[11]。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显示,讲好中国故事是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中国文化应渗透于课程思政的评价过程。从理论上,对高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已有初步探索,指出了评价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和指标。然而,纵观已有研究,对学生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尚存在两个具体实施的问题:一是何时进行评价;二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评价。本研究将基于已有的理论框架,通过实践案例,探究评价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路径。
基于CIPP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主要考查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各阶段的建设成效。然而,课程思政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课程思政的评价需立足学生,以第一视角充分检验人才培养的效果,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成效更应从需求侧和产出端进行考查。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以丰富创新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以评促学,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据此,从功能而言,对学生的考查实际上体现了课程思政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既要从理性的角度考查学生学到的内容和课程思政的获得感,也要从实践维度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从时间而言,评价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学生的学习增值,在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掌握学生的价值观状态、发展需求及其学习问题。基于初步形成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具体化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框架
基于CIPP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为评价教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提供了评价指标,而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框架在课程背景、资源输入、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环节关注的则是学生思想状态和行为实践的变化。如图1所示,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发生在课程思政实施的四个阶段。
1) 在课程思政实施的准备阶段,教师确立课程定位和目标。为了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教师可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的前测、问卷等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了解,检查学生是否明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2) 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二阶段需要课程思政资源库的辅助。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内容,建设多种类型的在线资源;学生使用在线教学平台上的课程思政资源,了解课程思政元素,同时,通过练习,了解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
3) 第三阶段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剖析中国故事,对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显性或隐性的解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以问答、讨论、口头汇报、书面汇报、练习题等多种方式,结合线上线下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的实时系统评分、同伴互评等功能,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
4) 课程思政的第四阶段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学生通过在线单元测试、相关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线调查问卷等进行自评或同伴互评,从而对思想意识的提升与用英语讲好中国的能力进行考查。由此可见,对课程思政成效的多元评价结合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动态的、具有诊断性的,便于教师及时获取评价反馈信息。
在价值引领和主要内容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是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课程内容中融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嵌模块,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13]。因此,为达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效果,多元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核心素养、任务产出的语言质量、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与质量,全面涵盖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要素,助力高职英语课程实现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心内容,归根结底是“教什么”和“如何教”[14],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框架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导向和保障。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应作为素质目标融入课程内容。对于高职英语课程的文化性,“讲述中国故事”可以是介绍、分析中国相关的事件和实例。故事的语言载体和思想内容经剖析、分解后,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运用课程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语言质量和内容,反之,“讲述中国故事”的产出任务也为课程的学习和语言的使用提供了相应的语言情境。高职英语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需凸显职业性,因此,“讲述中国故事”所体现的思政元素还应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服务于学生专业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能力。下文以《高职国际英语进阶综合教程2》第一单元(Company)的教学为例,探索、阐明评价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路径。
表1展示了该单元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列出了在教学各环节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活动、评价目的和评价手段。课前以在线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是否明确本单元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前在线词汇测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与本单元课程思政元素——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相关词汇的课前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以小组汇报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享课前观看学习视频的收获,教师在任务点评中关注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英语用语,评价学生的思想启发。在课中的讲解环节,通过讨论、翻译练习、现场复述阅读文章等手段,及时评估学生是否掌握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相关英语词汇和篇章表达。在口语和写作等任务输出环节,以教师点评、同伴互评、在线系统评分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创新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进行诠释的英语用语表达能力,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教师在单元测试中,将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相关内容,如两种精神的含义、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等有机融入选择题、阅读题和写作题中,考查学生对两种精神的相关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讲解能力。在拓展阶段,高职英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第二课堂活动为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的作品获取现实受众的反馈,检验是否达成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素质目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施过程循序渐进,因而,为保障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应在实施过程各阶段对学生课程思政元素相关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动态跟踪与评测,及时针对学生的难点进行点评,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与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词汇表达、篇章建构与内涵诠释,使之最终能成功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表1 单元教学各环节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实施效果评价
从表1和表2可见,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所实行的是以“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引领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尤为注意的是课程教学内容对接了专业实践和职场需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标》,高职英语课程面向各专业学生开设,要求突出职业特色,加强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因而,教师创设与企业项目相近的教学任务,在点评环节侧重强调思政元素在学生专业与职场中的应用。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群的学生,引导学生以物流企业与物流项目为实例,从中探索、诠释创新精神在物流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讲好物流行业的创新创业故事。
表2 讲好中国故事视阈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多元评价
通过教学案例中评价路径的实践,借鉴黄国文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9],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视阈”的价值引领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应遵循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和语言为本原则。
1) 价值取向原则。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行为和决策的价值前提和指导思想,直接影响人们生活、工作的态度和行为,是人的总体信念。本文所提供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案例以创新精神为课程思政核心元素之一。创新是国家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需深刻理解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为考查学生学习所得,教师在单元测验中设置了关于创新的写作题目,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创新的必要性。从个人层面,有学生写到“We need to practice our willpower through innovative spirit, and innovation helps us to face problems.(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创新可帮助我们面对困难。)”从社会层面,有学生写到“Innovation can improve our technologies and drive development. Also, it can let our life become better. As students, we should make contributions to our country. (创新可以改善我们的技术并推动发展。而且,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个别学生以做出杰出贡献的模范作为实证,“Yuan Longping had been studying grains all his life and constantly making innovative breakthrough himself, making us Chinese people firmly hold the grains in our own hands.(袁隆平爷爷一辈子都在研究水稻,不断创新,突破自我,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从国家层面,学生普遍写到“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development, bringing up great idea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is also the determinant factor to realize our Chinese dream.(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带来伟大的想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评价遵循价值取向原则,保障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思想的提升,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2) 问题导向原则。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交流,通过交流,能解决多种问题。同时,高职英语具有职业性,因此,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目的应是在交流中引领学生解决专业问题和职场相关问题。在学习反思问卷的自评中,当问及学生是否能将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融入职场交流解决相关问题时,100%的学生认为可以,而其中37%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尚在大一阶段,需吸收更多专业、职场方面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案例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是在交流中如何对中国企业进行有效的英语介绍,凸显企业的创新路径,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针对此问题,课程教学设计了职场情境任务。为完成任务,“如何介绍”的问题可分解为创新相关的英语词汇表达、创新相关论述的句子翻译、用英语描述企业发展历程的篇章结构、对所介绍企业的创新文化的了解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再围绕分解的小问题,设计相应的任务,设置教学步骤,循序渐进地逐一解决小问题。在此过程中,教与学的价值取向、内容与手段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为保障,及时评价学生完成各任务的情况,给予反馈,从而在逐步解决小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终极任务。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并及时让学生获取评价反馈。
3) 语言为本原则。高职英语本质上是语言课程。语言运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给予和索取的基本手段,即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语言的使用。教学案例中课程思政主要元素之一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对应的英语单词是“entrepreneurship”,介绍企业的同时离不开对相关企业家及其精神的介绍,因此,与“entrepreneurship”相关的词汇如“entrepreneur(企业家)”“entrepreneurial(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以及“entrepreneurial spirit(创业精神)”“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均为课程教学与教学评价的内容。学习词汇的发音、了解词汇的意思、记忆词汇的拼写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而配合价值取向和问题导向原则,关键的是了解“企业家精神”相关词汇在所设定的职场情境中的深刻内涵及其英语表达,这涉及对英语句型结构和语篇组织的学习。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以提升学生在职场情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应遵循以语言为本的原则,观察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所选用的英语表达,包括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组织,对表达的准确性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和隐含的意义进行评价。
本文提出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引领下,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应采取多元化、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遵循价值取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与语言为本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应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中融入从中国故事中剖析、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包括与此元素相关的英语词汇表达、语法结构、语篇组织以及内涵诠释等。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对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同时,跟踪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应发生在教学的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讨论、口头表达、笔头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师点评、同伴互评或系统评价。课程思政实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生在学习的全过程,而伴随学习而实施的评价则保障了学生思想提升的方向,有助于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