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路径探究

2023-06-05 07:02王骁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一站式育人社区

王骁俊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于2019年10月启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配齐配强学业导师、心理辅导教师、校医等,建设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2],明确了“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建设目标、路径和要求。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探索中不断推进。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要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扩大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3]。截至2022年,已有1 447所高校成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在持续推进将学生社区建设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智慧服务创新基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的进程中,取得一定成效[4]。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作为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领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育人的必由之路,更是打通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抓手。

1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现状

经过文献查阅、资料分析发现,“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 以党建引领为重要抓手,依托功能型党组织嵌入学生社区,以党建平台为基础,搭建社区平台,统筹社区建设。这类高校以厦门大学、上海大学的“一站式”学生社区为代表。如厦门大学通过整合基层党建资源,成立一批学生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建立实体管理单元,设立党团活动室、党建文化墙、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品牌学生活动,培育特色楼宇文化,实现社区的统筹建设。

2) 以书院制为基础,助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学生社区建设与原有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相结合,实现党建和思政教育的融入。这类高校以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如西安交通大学将9个书院建设成9个学生社区,设立专门的党组织统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行政职能部门制订工作责任清单,营造以“西迁”精神为底色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5]。

3) 以个性谋划为要义,探索符合校园发展方向和内涵建设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建设模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发挥固有优势,实现育人重心转移至学生社区的有效下沉,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到实处。这类高校以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三横三纵”学生社区工作体系,以校级、院级、学生基层组织为“三横”,党组织线、学工线、团学线为“三纵”。创建“学习日”这一长效机制,建立“人人主讲、交流点评”的学习制度,积极创建一体贯通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新格局。

2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的现实困境

改革源于问题,改革工作需要坚持问题导向[6]。要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综合改革落到实处,需要系统检视当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组织体系层面:学生社区的组织体系待优化。部分高校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只是对现有管理机构和人员构成重新划分,对物理空间进行升级改造。这种建设方式能够节约人力与成本,但管理理念、运行模式均未基于当前学生的现实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前瞻性上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管理主体层面: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为学、为事、为人的各类资源统合在一起,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就目前的建设情况看,部分高校还未能将懂育人、能育人的力量和资源整合到学生社区,未实现“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未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对社区事务的认可度不高、参与度较低,无法促进社区学习生活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的形成,影响学生社区作为集聚空间的集聚效能作用的发挥。

3) 育人效果层面: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待提升。部分高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探索中,尝试从社区的管理体制创新、内涵文化塑造、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在社区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了包括思想引领、文艺体育、教育教学在内的各种活动,但大多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仅从社区的“场地属性”出发,将育人活动转移到社区场地进行设计与开展,并未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概念、运行机制、建设目标等方面进行充分思考,创新设计育人活动。同时,下沉至一线的育人力量,存在工作理念不先进、社区育人工作经验不足、工作抓手欠缺、工作保障不到位等现象,导致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效果欠佳。

4) 组织文化层面:学生社区的组织文化建设待加强。一是“一站式”学生社区内各部门的整合有待加强。各部门间管理壁垒严重,信息的横向及纵向传递均存在障碍,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和组织文化。二是工作人员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协同工作能力弱,导致工作效率低、服务品质差,不能形成育人合力。三是过分强调线上办事效能,弱化了线下沟通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学生社区组织氛围。

3 积极心理学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2000年1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积极心理学用积极视角研究传统心理学的内容,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如何让个人和社区蓬勃发展,主张个体充分利用积极的、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的潜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7]。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三个层面:一是个体的情绪体验。个体主观上的情绪体验是否积极,会影响处理事情的心态和能力,进而影响事情的结果。二是个体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呈现豁达、自信、乐观的心态,能帮助个体采取更有效的生活事件应对策略。三是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积极团体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个体产生积极情绪体验,以及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倡导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促使个体和社会生活更有意义,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义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创设初衷高度吻合,对学生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 发展目标趋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辅导员、专业教师、在校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合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区组织环境,致力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这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高度统一。

2) 价值遵循一致。“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积极心理学都将以人为本作为价值遵循。“一站式”学生社区践行“一线规则”,强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党员干部、专业导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育人力量下沉社区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接触和了解学生,提供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融合的支持与服务,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和发展。

3) 注重情感交流和体验。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体认知系统的范围,使思维变得灵活开放,帮助个体建立亲密、信赖的人际关系,赋予个体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复原力,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目标[8]。“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包括:锚定学生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差异化需求,搭建匹配学生发展的成长支持平台,开展沉浸式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习得知识、洗涤思想,获得心灵的感悟和个体的成长。积极心理学强调在情感交流与体验中个体能够获得幸福与成长,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供了实践指导。

4) 重视环境对人发展的积极影响。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区环境氛围、良好的社会支持会让个体感知到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少体验到消极情感。“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育人力量与育人资源优化整合、联动互通、下沉一线,充分发挥社区这一集聚空间的聚合效应,用学生的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学生的身边人育身边人,将个体身边的小环境和校园社区的大环境所蕴含的教育效能发挥到最大。积极心理学中营造积极社区环境的理论观点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模式建设的路径探索

1) 以学生幸福感为目标,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围绕学生发展,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组织架构。完善学生社区的组织体系,明确社区的行政隶属关系,成立学生社区党工委,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社区党工委书记,成员包含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统筹协调全校育人力量,打破部门壁垒,确保各管理主体下沉社区,实现“二级学院—行政班级—学生”的管理体系、“社区—公寓楼—学生”的服务体系、“社区党工委—二级学院学生党支部—公寓党小组”的组织体系交叉融合。

围绕学生幸福感,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学校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岗位职责、管理队伍、服务内容、绩效考核等进行整体规划,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事务范围、教育活动审批、空间场域运行等进行明确规定。成立“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团队,选用熟悉学情、校情的党员干部、党员教师等,明确教务、后勤、保卫、学工、财务等工作条线的责任人,实现学生事务的集中办公,开通“线上+线下”的办事平台,简化工作流程,让学生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切实获益。

2) 以学生参与感为牵引,落实“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的“一线规则”。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各级各类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功能,畅通学生信息互通、问题反馈和申诉的渠道,及时处理与应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工作盲区和缺位。二是系统设计“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的监督和考核体系,充分利用“学生满意度”这一评价指标,提升学生在“一站式”社区中的参与感,并参与学生社区具体的建设工作。三是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用榜样效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社区的建设和治理。

3) 以学生体验感为要义,拓展“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深度。校内各部门要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学指导、成长咨询等学习生活服务送到社区,立足学生实际、社区实际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彰显学校育人的全员效应,拓展社区协同育人的深度。要与医院、公安、消防等社会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协同开展育人工作,让学生接触更宽广的社会知识、接受更宽泛的社会教育,实现校外育人力量的深度参与。要促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物理空间和社交空间的耦合,队伍下沉不仅是师生拉近空间距离,还要增加交流机会,鼓励学生与辅导员、学生与专业教师、学生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温度的”线下信息交互和情感沟通,形成积极的人际支持,增强学生对社区的情感认同。要依托“智慧校园”进行“云社区”建设,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事务管理平台,更好地为社区学生服务。

4) 以学生获得感为参照,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内涵。重视组织文化在思想引导、团结凝聚、规范约束、教育激励、渗透熏陶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为“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丰富学生社区文化内涵,措展学生社区文化空间。以学生公寓楼为单位建立文化阵地,挖掘学科和专业优势,凝练特色文化,在公寓门厅、走廊、公共空间进行文化展示;通过社区文化节,举办宿舍创意美化比赛、社区文明倡议、社区美食节、社团展演等学生活动,提升“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的感染力;统筹校园融媒体平台,形成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矩阵,用优质的网络教育和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浸润熏陶,打造网络思政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一站式育人社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珠”育人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