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垚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政策明确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在56项具体任务中,有12项与教师专业发展有关[1]。专任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及整体质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遵循从新教师到专家的路径,其能力在课程教学、专业发展、学生管理、科研转化、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是动态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和模式的影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改善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发展需求和发展策略,为高职院校提供科学的专任教师培养和管理策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指担任教学工作的全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负责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工作。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具备以下特点:①通常需要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或者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②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所教授的学科内容,并能够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③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④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1)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任教师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数量和质量都应满足学校发展的基本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及参考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国家对高职院校师生比有明确要求,即生师比为18∶1。而从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增长幅度每年都低于学生的增长幅度,尤其是2019年高职扩招超100万人,学生的增长比率比专任教师的增长比率高出十几个百分点。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职(专科)学校生师比平均值为19.85∶1。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会导致部分任课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从而增加教学负担。此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但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会导致实习指导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这将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竞争力。
2)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侧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发展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积累,具备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这都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紧密关注就业市场需求,与行业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构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教育部等四部门2019年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然而,截至2019年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9.1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8.3%。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中50岁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占比约为23.9%。第二,学历结构不合理。即高学历教师比例较低,尤其是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偏低,这也将影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第三,职称结构需优化。从现有的研究及调查数据来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仍呈“尖项型”,高级职称特别是正高职称数量偏少。
3)评价指标体系不清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此,国家提倡对教师评价进行改革,提出“五破五立”的要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专任教师评价体系,但部分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过度关注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及评价后的反馈沟通。评价指标偏重专任教师的理论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师个人的实践技能,且评价结果与专任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关联过度,功利性导向较为鲜明,没有重视专任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无法精准判断专任教师的日常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潜力,更难以根据评价结果为专任教师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
要确定一个职业是否能够成为专业,通常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获得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这可以通过相关的学习和培训获得,例如在高等教育机构获得相关学位或证书。第二,取得职业标准的认可。职业标准由相关行业或职业组织制订,并通过一定考核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执业许可,以证明一个职业的专业性。第三,遵循法律和伦理规范。这些规范通常由政府或专业机构制订,旨在确保从业者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社会责任和法律要求。第四,积累实践经验。一般通过实际工作、实习实训或相关项目参与,从事实践工作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巩固和发展一个职业的专业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重点在于掌握作为高职教师的科学知识体系,经历规范化的职业教师训练,遵守职业教师的伦理法规,在课堂、实训场地等多样态的教学情境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
1)专业知识多元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知识,细分为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通常需要全面掌握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对本专业涉及的行业发展动态、技术趋势和实际运作有较为深刻的了解,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教学知识,即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这也要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需熟悉基本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有一定认识,有科学的教学观。三是情境知识,既体现为直接与学生相联系并服务于学习活动的知识,也是师生互动情境中构建关于情境且指向情境的知识,比如能对学生作针对性的学情分析,能研判教学需求并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
2)职业技能专业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技能专业化体现在对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的专业化、实践教学的专业化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些方面的专业化使得专任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学职责,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来看,其职业技能分成两类。一是专业教学情境下的操作技能。许多高职院校专业需要进行实验教学,专任教师需要具备相关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实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展示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例如,一位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可以进行电路实验,熟练操作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设备,演示电路的搭建和电信号的测量,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此外,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专任教师需要具备相关职业实训技能,能够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训活动。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等实训,指导学生熟悉酒店操作流程、提升服务技能;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任教师可以熟练操作编程软件、数据库软件等,演示编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二是普通教学情境下的行动技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依靠教学知识的积累,还要在普通教学情境中通过不断的实际行动,探索临场教学智慧,主动反思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总结教学经验。
3)职业发展阶段化。郭丽萍[2]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视角出发,高职院校教师是“四生职业系统”的聚合体,遵循显性职业发展和隐性职业发展的“双轨合一”模型。汪蓉等人[3]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一所高职院校中的10位不同任教专业的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有着复杂且富有层次的发展需求关注,由低到高顺次为发展的基本需求关注、发展的情感需求关注、发展的自我实现关注。段作章等人[4]认为教师培养模式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必须建立在教师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成长大致要经历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四个阶段。新手阶段主要是进入学校任教的最初2年,这个时期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重心是打基础,主要任务有三点,分别是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理解高职教师角色的职业素养。胜任阶段则是工作年限在2到5年内,发展重点为正确定位,发展任务主要是全面总结自身工作模式的核心内容、明确专业发展中的亮点和难点、深化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骨干阶段则是工作年限在5至15年且教龄在8年以上,已经能围绕日常教学和教研工作形成成熟且个性化的工作模式,在专业发展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这一阶段的教师也容易遇到职业瓶颈,产生职业倦怠。专家阶段是工作年限在15年以上且教龄在12年以上,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较为熟练,教学知识体系丰富、稳定,有些优秀的教师具备专业带头人的实力,对自身职业角色有深刻的认知。
专任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5],高水平专任教师更是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侯荣增[6]从国家政策支持、院校建设实际和教师个体发展三个视角,审视分析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认为专任教师个体成长要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专任教师培养要与兼职教师培养相结合。丁正亚[7]认为高职专任教师需具备过硬的“双师素质”,需要强化师德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增强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主动性。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发展,既要契合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向丽[8]认为新的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促进专任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有精准定位类型特征、加强内部治理制度建设、打造企业实践支持系统、政校企携手开发培训资源四个方面。聂伟进[9]认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发展应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营造赋权增能的内外部环境、加强分层分类标准构建、突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四个层面来具体落实。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涵盖了个人成长、职业发展、教育事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专任教师在专业领域内有自我实现、成长的需求,希望在教学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职业发展方面,他们希望能够升职增薪、拓展教学领域、提高综合素质等,同时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机会参加教学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专任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调研,挖掘专任教师发展动力,根据其发展需要,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发展规划,明确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内在动力因素,外在支持同样重要。高职院校需要为专任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提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讨平台,为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和支持,提供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进而激发其发展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个人层面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为主要支撑方向,学校层面应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建立教学交流与评估机制、推行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教学方式、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工作条件和待遇等,从而促进专任教师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此外,高职院校应该提高专任教师的工作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并为优秀的专任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