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桦甸 13240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相应的路径和策略。
道德修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基本规范。道德的约束作用是通过社会舆论实现的。小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社会认知的发展等方面与成人不同,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从学生的社会认知发展特点出发。
小学生认知特点是指儿童在6 岁到12 岁期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独特之处,具体来说,小学生认知特点包括: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与社会认知也随之发展等。这些认知特点是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当然每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核心素养是指一系列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修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落实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质、法治素养及人格修养。
道德学习不仅是获得道德知识,更是指向道德理解的。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具象和感性的,还没有形成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将学科知识具体化和生动化,寓价值理论于学习活动之中,不断启发学生探索新知,教学的设计要主线清晰,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层层推进,在具体的事例和形象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从知识认知走向价值建构,最终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和探究,理解和掌握道德及法律原则。例如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首先,教师通过图片、文字资料展示,让学生从全球、中国、个人三个层面进行探究,讨论发现人类已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认识到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其次,教师继续播放“使用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地球并非相互排斥,人类运用聪明才智,学会与地球和谐相处,能做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接着探究家乡的景点,尤其是自然生态保持较好的景点,让学生搜集家乡的图片、文字资料、视频等,进一步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情况,感受到绿水青山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财富。最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当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作为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和生活习惯。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也是国家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在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小观察员”的学习任务,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行动中,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把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行动统一起来,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非常重要。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的学习环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性探索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开展多样的、科学的、适切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多元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6 课“我参与 我奉献”一课中,开展以下两项社会实践活动:1.帮助学生开展社区问题调查,课上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如经常因车位问题相互争吵、楼道里贴小广告、宠物狗随处排便等问题,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要求学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并与同伴分享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树立为公共生活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公共意识。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校内参与班级管理、班队会活动、校规校纪遵守等活动,树立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加强道德和法律的意识。
案例分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帮助学生理解道德和法律原则,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提供支撑,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启发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同时,在案例辨析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有效讨论,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其次,在案例评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评价案例,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例如,在讨论某个案例时,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具有启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规范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系统了解和归纳各种角度的价值和重要性。
最后,在案例分析中,要强调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辨析能力,形成实践探究和实践创新的意识。例如,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如何预防和解决类似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全方位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方向,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也应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首先,应关注对学生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运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使他们掌握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其次,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素养。
最后,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的发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和实践,满足学生的道德发展需求。教师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同时注重课程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道德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线课堂等途径,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提升道德认知和获取法律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运用小组合作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提升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力。例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探讨道德与法律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最后,注重课程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能将所学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法治教育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和法律实践,加深学生对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不能拘泥于课堂,家庭和社会也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首先,教师要充分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家庭走访等方式展开与家长的沟通合作,让家长了解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纳入家庭作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其次,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道德和法律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家庭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了解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家长还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及时关注孩子的情况,发现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促进孩子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与家长一起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应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技能。培养这些技能,学生能更有效地发现自身的问题,增强对自身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例如,可以针对一些案例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反思性的作业,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水平,加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评价,或者设置一些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自行评价自己的表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加强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