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

2023-06-05 05:16:17陈小烨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情怀家乡

陈小烨

(如皋市李渔小学,江苏 南通 226500)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出了广袤璀璨、渊博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还代表着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精神追求,拥有感化人心、塑造品格的文化育人价值。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实施德育的启蒙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采取多元化的策略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感知文化内涵,润泽自我精神,塑造优秀品格,最终实现文化传承。

一、创设感人情境,深化文化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更加真切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妨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创设真切的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助力学生感知传统文化魅力,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下逐渐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提升文化修养。

例如,教学“我参与,我奉献”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融入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是很多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共同观看的一档节目,里面讲述了许多感人事迹和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对这个节目十分熟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其中的小片段,通过感人故事让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如杜富国舍己救人的故事,伴随着视频中的音乐、图片和文字,学生会逐渐走进杜富国的世界中,尤其是在听到“你退后,让我来”这句话时,大部分的学生深受感动,眼含热泪。视频播放完后,很多学生还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问启发学生思考:“看完视频后,你对杜富国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吗?”很多学生在视频的感染下,十分积极地开动大脑,畅所欲言。有学生回答:“我认为杜富国的行为展现的是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也有学生说:“杜富国的行为,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舍己救人,堪称道德典范。”还有学生感慨道:“杜富国是一个十分伟大的人,如果我们大家都像他一样,那么我们的社会肯定会更加和谐、美好。”学生的回答充满了激情,也展现了他们对杜富国的崇拜之情,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杜富国舍己救人的行为就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杜富国身上的传统美德?我们又该如何做呢?”借助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课本,探寻更多新知,学习更多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深化对中华美德的认知,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情境人物的世界,感知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并顺利引出中华传统美德,既让学生认识到了传统美德的内涵,又使学生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奉献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修养。

二、讲述历史典故,学习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趣味十足的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中往往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处世哲理,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将历史故事适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启发学生思考,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孝”长期以来都是中华民族十分尊崇的传统美德,“孝道”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有关父母爱子女、子女孝顺父母的典故比比皆是。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水平十分有限,他们很难理解“孝道”的内涵,也无法深刻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适时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孝文化”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的前程,可谓费尽心思,用心良苦。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爱的表达,这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孔母授学》《游子吟》等故事,在故事的感染下,学生会逐渐明白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理解传统文化中“孝悌”的内涵。随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很多学生都提出:“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父母分担家务,履行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在学校里要认真学习,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让父母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而操心,这也是为人子女对父母最好的回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学生既能充分了解和感悟传统孝文化的深层内涵,也能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关系是彼此爱护、关怀的,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的意识,做一个爱父母、关心父母的好少年,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悌”美德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三、组织历史剧表演,体验文化魅力

历史剧表演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演绎文化故事的过程中,能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感受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德,从而激励学生向历史伟人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历史剧表演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扮演中重焕生机,让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不断升华自身的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时,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什么是爱国情怀。有学生说:“我认为爱国情怀就是热爱祖国,期盼祖国越来越好的一种情感。”也有学生说:“我觉得爱国情怀就是像诗人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情怀。”还有学生说:“我认为爱国情怀就是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我的一种精神,永远将国家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次,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过的爱国故事,学生讲述了持节牧羊的苏武、力抗倭寇的戚继光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故事进行历史剧编演,通过表演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精神。学生自发组成了表演小组,有的小组选择《苏武牧羊》的故事,有的小组选择《精忠报国》的故事,围绕这些历史故事,学生进行了剧本创编、分角色扮演、彩排等,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入体会到了这些历史情景剧的内涵,感受到了人物身上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在无形中深受感染,在心中树立了热爱祖国、感恩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通过组织历史剧表演的方式,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明确爱国情怀的定义,并在爱国故事的讲述中进一步了解爱国情怀的内涵,最终又在创编表演中深化对爱国情怀的理解,加强对传统文化和美德的认识,助力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精神和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开展社会实践,升华文化认知

实践研究表明:适当的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也应联系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有效素材,从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地探访类的实践活动,比如寻访家乡的名胜古迹,透过古迹的一砖一瓦感受历史的厚重,体验传统文化的精深,感叹时光的变迁,使学生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知,并在传统文化熏染中实现品德的升华。

例如,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爱家乡”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同一个家乡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然后在周末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传统文化调研活动,看看家乡近十年所产生的变化,搜集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参加当地的庙会、舞狮等活动,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再去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博物馆和名人故居等,寻找历史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甚至还可以去凭吊战争遗迹,感受战争的残酷,理解和平的重要性,明白如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实地调研结束后,学生可以将所调查到的图片、文字等内容做成电子相册,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比如,有的小组将家乡几年来的变化做成了图片对比,老照片与新照片的碰撞,既引发了学生的思乡之情,激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让学生感受到了时代变迁的脚步,更懂得珍惜眼前。还有的小组着重展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秉承传统的节日风俗、一脉相承的工匠手艺及保存完整的历史遗迹等,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精深,这些隐藏在变化中却又始终不变的文化内涵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浓厚的家国情怀。在活动的尾声,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将来可能会获得哪些发展,自己又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引导学生畅想未来,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调研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探访了家乡的名胜古迹,体验了家乡的风俗活动,对自己的家乡更增添了一份了解和喜爱,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习到很多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助力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五、拓展学习领域,延伸文化内涵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面较为丰富,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时,也应做到点面俱到,通过拓展学习领域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滋养学生的品格,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人格,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教学“应对自然灾害”时,教师在讲解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借助传统文化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德育内涵。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课件中有关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自然灾害的可怕和危害。其次,向学生讲解古时候人们遇到自然灾害时是如何做的,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身上团结一致、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博爱”精神。讲述完历史事件,教师还可以说一说近年来我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解放军战士和老百姓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也延续了古人的传统美德,将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团结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勇敢、善良、不怕牺牲,全力抵抗自然灾害,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和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始终屹立不倒,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强调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发展,也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探究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精神,这同样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拓展教学领域,延伸文化内涵,能让学生从自然灾害的历程中了解到中华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巨大力量,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博爱精神,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情怀家乡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赣鄱情怀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8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12
我的家乡
夸夸我的家乡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6
夏天的家乡
“五老”情怀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