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
(盐城市第一小学,江苏 盐城 224200)
素质教育背景下,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成为新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排在“五育”的首位,也表明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对德育而言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愈加丰富,为接受德育奠定了良好基础;忧的是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受到的不良干扰也越来越多。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积极践行德育思想,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助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
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系中,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和技巧,还能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萌芽的时期,虽然缺乏社会经验,但已经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此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德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的方法,让学生在日渐完善的课程体系中实现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较为被动,缺少发表个性化言论的机会,不利于对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习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自然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应摈弃传统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德育融入课堂体系之中,使学生在丰富学习经验中收获成长。
预设指的是对教学的预测和设计,本义是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预测,为课堂保留更充分的时空余地,但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一味重视预设只会让师生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之中。因此,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从多个维度出发完成德育渗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具体来说,课堂教学内容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在课堂中不能过度依赖预设结果,而是要警惕各类问题的出现,并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疑惑和反应做出应答,让学生收获更丰富的学习体验,进而深入体验德育知识,达到优化课堂氛围的目的。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合理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将道德行为内化为道德习惯。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习惯入手,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卫生活动,有的学生会说“班级值日”,有的学生会说“打扫房间”,还有的学生会说“洗衣服”,这些例子均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则顺势提出问题:“这些事情,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做,那么谁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大部分学生是在教师、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值日、打扫、洗衣等劳动活动,却并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其次,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懒惰的小芳”和“勤劳的小丽”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认识到不注重个人卫生的坏处。观看视频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一过程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教师无法提前预知学生的言论和想法,只能结合学生的表现调整德育渗透方式,对教师的统筹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最后,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表现情况,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对德育环节加以深化,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弊端;若学生积极性较高,并主动说出日常生活中为保证个人卫生做出的努力,教师则可以按照课程设计依次教学。教师在不干涉学生思维的前提下,积极突破预设,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前进,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注重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将卫生行为努力转化为卫生习惯。
德育情境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校园氛围和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大部分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知不足,教师应在课堂中合理创设主题情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辨别能力。当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场所受条件约束,学生在课堂中无法完全对知识产生感悟,自然难以深入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生活中也不会主动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使其品德修养得到显著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规则意识,教师应通过情境创设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在正式教学前为每个学生发放口味不同的糖果,鼓励学生排队上前领取,领取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较为心急,希望能领取到自己喜欢的口味,排队时出现插队、拥挤、推搡等状况。当所有学生领取过糖果后,教师借助教室中的计算机调取学生排队领取糖果的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到领取过程中杂乱、无序的现象。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视频中的场景是不是很混乱?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规定排队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班级学生人数有限,如果是社会上发生拥挤、推搡事件,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借助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排队的重要性,并积极反思自身的错误行为,在羞愧感的驱动下积极改正。其次,教师展开正式教学,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图片中人们有序地排队乘车、买电影票、超市结账,并对学生提出要求:“请组织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内容,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则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排队?”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很多公共场所都需要排队,排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讲文明的一种表现,无形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犹如“无根之木”,无法真正对学生品质起到教育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以生活为基础寻找教学切入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的熏陶。根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教师在结合生活开展德育时,应善于利用校园环境和社会元素,积极拓展德育引入渠道,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在德育中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应在渗透德育的同时,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换想法,在头脑风暴中提高认知。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教师应联系生活展开高效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初始以谈话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周末,提问:“大家一般周一到周五到学校学习,周六周日则在家,谁能说一说周末可以做哪些事情?”学生可以与同桌交流周末发生的趣事,如“利用周末时间搭建汽车模型,并与父母一起收拾房间,看见整洁的房间,心里特别舒服”“利用周末时间和妈妈一起去了图书馆,里面的书特别多,还有很多人在安静读书,我也读到了一本有趣的图书”等。通过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让学生明确学习主题的同时突出自身主体地位。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周末生活有哪些感受”,让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周末生活对成长的意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何安排周末才能更精彩”,借助问题向学生渗透正确的生活观念。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侧重理论说教和讲解,学生教学活动多局限在课堂之内,学习状态较为被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为了提高德育成效,教师应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以学生道德发展为基础,通过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环环相扣中形成德育合力,从而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德育更具灵活性,也让学生在有效的引导和启发中强化德育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教师应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面对学生开展课堂调查活动,了解学生的上网经历、上网时长等基本情况,调动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其次,教师充分借助校园氛围、课外资源丰富德育渗透路径,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友的利与弊,如班级走廊中的展示栏中记录了“甜甜”网络交友,因泄露了隐私信息而被骗的故事,教师应以此为宣传,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网络,了解网络交友的规则,从而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念。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简单的辩论赛活动,组织学生围绕“网络交友的益处和危害”这两个论点搜集资料,在辩论中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并客观辨析网络的利与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搜集资料中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在辩论中深化对知识的感悟。学生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能在思考和感悟中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并辅助制定明确的上网规则,让学生将正确的行为养成习惯,并在时间的推移下形成良好的品德。
小学生天性较为活泼好动,课堂中很容易出现走神、窃窃私语等问题,若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并借助教材中的案例辅助教学,整体教学仍以枯燥的理论知识为主。对此,教师应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融入一些名人故事、真实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爱,教师应借助故事加强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导入环节向学生讲述雷锋的故事,运用多媒体展示与雷锋相关的资料或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全面了解雷锋这一人物形象。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述雷锋精神,让学生思考雷锋精神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立足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雷锋精神”,如下雨天与没带雨具的同学同撑一把伞、在美术课堂中将自己的彩笔借给忘记带彩笔的同学等。通过回想自己得到的帮助及对他人的帮助,学生会认识到爱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爱。最后,教师设计“最美瞬间”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分配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如学生在公益日主动清理垃圾、在献爱心活动中给老人捶背、搀扶老人过马路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寻找生活中隐藏的爱,并向照片中的人学习,成为一名关爱他人、充满热情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