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时间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2023-06-05 12:43华卫东李国锋陈秀晓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马 飞, 华卫东, 郭 娟, 李国锋, 陈秀晓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邢台 054000)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指因脑血栓或动脉硬化等突然中止脑部血液供给而引发脑组织缺氧、坏死的脑部疾病,且脑缺血后氧自由基过剩是脑梗死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1-2]。研究[3-4]表明,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及肥胖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生率,若在发病后无法控制血糖、血脂和血压等指标,甚至还会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5-6]发现,针对ACI 患者及早行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的共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常见的溶栓药物,作为纤溶系统激动剂,可有效调控纤维溶解和凝血的平衡状态,且最佳治疗时间在发病4.5 h 内,不得超过6 h,但0~4.5 h 是否为更佳治疗窗口尚无定论[7],因而本研究纳入266例ACI 合并MS 患者,根据入院治疗时间,将其划分成两个治疗窗口,比较不同治疗窗口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本院收治的266 例ACI 合并MS 患者,其中男性156 例,女性110例,发病至入院治疗时间不超过4.5 h。根据患者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将其分成3 h 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在3 h 以内,n=146)和3~4.5 h 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在3~4.5 h,n=120)。3 h组患者中,男性82 例,女性64 例;平均年龄(56.81±4.05)岁。3~4.5 h 组患者中,男性74 例,女性46 例;平均年龄(56.34±3.88)岁。两组患者性别(χ2=0.822,P=0.365)和年龄(t=0.960,P=0.33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CT 或MRI 影像学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并符合2014 年版ACI 诊断指南[8]。符合代谢综合征指标[9]:①三酰甘油≥1.69 mmol·L-1;②腹部肥胖:男性腰围>102 cm,女性>88 cm;③高密度脂蛋白:男性<0.9 mmol·L-1,女性<1.0 mmol·L-1;④空腹血糖≥6.11 mmol·L-1;⑤高血压。患者符合上述各指标中至少3 项,则可诊断为MS。2)首次发病,年龄18~80 岁;3)能耐受rt-PA 静脉溶栓,影像学未显示颅内出血;4)病历资料齐全,能正常沟通交流者;5)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疾病者;2)合并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3)合并脑部等恶性肿瘤者;4)近期应用肝素或进行重大手术者;5)不配合相关检查、治疗或基线资料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本研究静脉溶栓方案和常规疗法均由同一团队进行,入院后即行常规利尿、活血、脱水、降低颅内压及神经保护等相关治疗,强调清淡饮食,禁食辛辣、生冷及油腻等食物。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和实际病情给予rt-PA,注射剂量为0.9 mg·kg-1,但不得超过90 mg 的最大剂量,首先静脉推注rt-PA 药量的10%,60 s 内注射完毕,剩余90%的药量,用生理盐水稀释后,1 h 内静脉滴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静脉溶栓24 h 复查颅内出血情况,若出血则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后24 h 服用常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两组患者均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颅内出血发生率 应用脑CT 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期间患者是否颅内出血,统计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

1.3.2 神经功能评分 本研究于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10]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语言、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眼球运动、视野等维度,结果为各维度分值的合计。满分42 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3.3 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本研究于治疗前后应用Barthel 指数[11]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修饰、如厕、吃饭、床椅移动、步行、穿衣、楼梯及洗澡等维度,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3.4 临床疗效 本研究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2],评估标准:基本治愈为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NIHSS 评分降低幅度超过91%;显著为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 评分降低幅度范围为46%~90%;进步为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有所消失,NIHSS评分降低幅度范围为18%~45%;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不足17%,甚至增加。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著+进步)/总病例×100%。

1.3.5 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本研究试剂盒由杭州联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外周血6 mL,应用Eppendorf 5425R 微型离心机,以3 000 r·min-1速度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应用美国BioTek ELx800 全自动酶标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因子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

1.3.6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 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测定 本研究试剂盒由上海臻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血液采集和血清制备与1.3.5 相同,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B 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

1.3.7 安全性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恶心、头痛、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3 h 组低于3~4.5 h组(χ2=9.838,P=0.002),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3 h 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3~4.5 h 组(P均<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分)

与3~4.5 h 组比较*P<0.01。

?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且3 h 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3~4.5 h 组(P均<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分)

与3~4.5 h 组比较*P<0.01。

?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h 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15%)高于3~4.5 h 组(81.67%)(χ2=8.208,P=0.004),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5 两组患者TNF-α、IL-6 和CRP 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IL-6 和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 h 组和3~4.5 h 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CRP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h 组患者TNF-α、IL-6 和CRP水平均低于3~4.5 h 组(P均<0.01),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CRP 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 和CRP 水平比较(±s)

与3~4.5 h 组治疗后比较*P<0.01。

?

2.6 两组患者SOD、MDA 和GSH-Px 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OD、MDA 和GSH-Px 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OD 和GSH-Px 水平均提高,MDA 水平降低,3 h 组患者血清SOD 和GSH-Px 均高于3~4.5 h 组,MDA 低于3~4.5 h 组(P均<0.01),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SOD、MDA 和GSH-Px 水平比较(±s)

表6 两组患者SOD、MDA 和GSH-Px 水平比较(±s)

与3~4.5 h 组治疗后比较*P<0.01。

?

2.7 两组患者神经损伤标记物比较

3 h 组和3~4.5 h 组患者S100B 蛋白、BDNF和NSE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3 h 组和3~4.5 h 组患者S100B 蛋白和NSE均降低,BDNF 提高,3 h 组患者S100B 蛋白和NSE 低于3~4.5 h 组,BDNF 高于3~4.5 h 组(P均<0.01),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神经损伤标志物比较(±s)

表7 两组患者神经损伤标志物比较(±s)

与3~4.5 h 组治疗后比较*P<0.01。

?

2.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3 h 组和3~4.5 h 组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头痛、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ACI 作为脑血管疾病,发病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相关,病理研究[13-14]显示,自由基可在脑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当机体内自由基过剩,其可攻击和破坏神经系统脂肪酸,诱发脂质过氧化病理反应,进而增加膜通透性、损伤溶酶体、溶解细胞组织,最终造成脑微血管细胞坏死、脑水肿从而使病情恶化。卜寒莉等[15]证实,糖尿病与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糖、血脂增加、胰岛素抵抗、炎性反应等病理过程均可刺激自由基生成和病情恶化。研究[16-17]表明,脑梗死发生后,凋亡或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形成代偿性缺血半暗带,若及时恢复血供,则可挽救部分缺血坏死组织,改善临床症状。静脉溶栓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对恢复供血动脉血管的血液灌注和修复受损脑组织有一定作用;rt-PA 作为第二代溶栓药物,起源于内皮细胞,可切断纤维蛋白网状结构,以达到溶解或血栓等,其不会出现系统性纤溶,且出血概率低,安全性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3 h 组患者在颅内出血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3~4.5 h 组;进一步比较其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神经损伤标记物,发病至溶栓3 h内的炎性因子消除率、氧化应激程度改善均优于3~4.5 h,可能与降低S100B 蛋白和NSE 浓度及提高BDNF 水平相关。常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改善微循环、消除过剩氧自由基均可有效改善ACI 临床症状,但临床治疗ACI 合并MS 的关键为半暗带缺血区的逆转化,通常认为,3~4.5 h为治疗时间窗,而发病至溶栓在4.5 h 之外亦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主要与缺血半暗带存在时间相关[18]。本研究发现,及早行rt-PA 静脉溶栓可取得良好的临床受益,而相应NSE、S100B 蛋白和BDNF 因子均得到改善。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单一,且数量较少,仍需继续扩充研究样本,以验证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发病3 h 内将rt-PA 静脉溶栓应用于ACI 合并MS 患者,可有效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恢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临床疗效,降低炎性反应,调控氧化应激反应,并与改善NSE、S100B 和BDNF 等神经损伤血清标记物相关。

猜你喜欢
溶栓神经功能脑梗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