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乡村帮扶工作从攻坚扶贫到兴村振兴, 已体现出对设计活动越来越高的要求。艺术设计可以从老旧建筑维护、农产品包装、农旅经济、文化艺术节等方面助力乡村帮扶事业。基于大量的乡村设计实践,对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探索。主要对乡村设计的成功做法进行了凝练,并总结了经验、规律,及其在经济、产业、艺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设计;乡村;帮扶策略
一、项目概况
艺术设计作为一股特殊的外部力量,对我国的广大乡村,具有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助力、助推作用。两年多来,设计团队深入到梅州市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等地,结合实际问题,完成了许多设计工作。
四个主要对接村的基础条件并不理想,第一,乡村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土地和水域的生产能力近年来明显下降,环境景观性较差。第二,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且耕地分散,以种植水稻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正苦于找不到养殖业和农产品电商的产业化发展途径。第三,老旧建筑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部分乡村环境赋有红色文化氛围,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二、实施流程
第一阶段:加入攻坚扶贫。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設计团队5次来到华新村进行调研活动,3次带领扶贫团队来到华新村开展田野考察活动。多次与兴宁市常委副市长、住建局局长、新陂镇书记、华新村书记等主要领导进行详细交流,了解华新村自然资源等情况和村里的帮扶需求。与此同时,还深入华新村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并两次到该村的客家围屋等历史建筑遗迹进行现场考察。帮扶团队通过一系列调研活动,理清了华新村的利弊条件和经济、文化、技术发展基础,凝练了艺术与科技助农项目的方向和思路,制订了相关的助农计划,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措施轮廓。
第二阶段:助力全面脱贫。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设计团队带领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小组来到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开展扶贫工作30余次。重点与驻华新村的广东省社科院扶贫工作组一起研究扶贫的有效策略,通过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意见:要充分利用好华新村现有环境、文化等特色资源,以建设发展华新村的农旅经济为主要扶贫工作方向。具体工作分工为:根据农旅经济的发展要求,设计团队负责华新村老旧房屋改造及其整体环境规划设计等工作,省社科院主要成员带领团队负责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研究等工作。同时,还与当地四季美农产品科技企业探讨了农产品促销和包装设计升级的事宜。农村科技特派员小组带头人组织的合作扶贫子项目,为村民带来了经济实惠、艺术文化养分,也创造了产业软实力升级的机会。
第三阶段:转向乡村振兴。2021年1月至今,设计团队成员分批下乡村已达30余次。团队成员再次与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所有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交流,了解了村建设现状和村干部的兴村计划,以及村里对兴村工作的重点关切问题。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向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完整传递了希望继续开展振兴乡村工作的意愿,包括华新村、荷塘岭村旧屋改造、环境规划设计及发展农旅经济,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环境建设、绿植美化、农产品包装等。团队成员在各村书记和多位村干部的陪同下,多次深入村道田间,考察了村落环境建设情况、特色古民居、即将建成的养殖场大棚、农产品电商基地、农产品企业及工厂等。通过一系列回访式考察,进一步加深对兴宁市乡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多项科技兴村的具体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并向多家企业输送了优质的包装和环境规划设计方案。
三、工作内容
设计团队基于乡村的实际情况,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形成三个方面的重点关注。第一,生态环境复育。生态环境问题是华新村发展的基础,农业经济、文化经济、环境美化都有赖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修复。第二,文化环境营建。华新村文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是村民的经济损失,也是当地的文化损失,这一直是华新村发展的一个痛点。第三,特色经济振兴。脱贫需要切实的经济收入增长,利用客家围屋、红色文化等资源,顺应互联网趋势,综合多因素集群效应是华新村的增收之路。
(一) 环境美化
发掘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环境发展和村域景观的利弊因素和潜在环境价值,针对目前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一些破坏和污染,努力改善土地和水域的生产能力,营造较好的环境景观。
(二) 产业升级
依据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的农地特点、农产品优势和营销渠道平台,以助力乡村的持续性经济增长为目标,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电商产业,努力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于农产品生产销售、老旧建筑特征、红色文化意象、乡村休闲生活环境等关键因素,在环境规划设计方案和农产品形象设计中突出经济性功能,为华新村设计一套以农旅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环境经济策略。
(三)文化传扬
展现藏匿于村间的客家围屋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饰设计增添乡村环境的红色文化氛围,利用七夕节等民俗节日强化乡村环境的传统气息,积极举办乡村稻草艺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传承乡村特色文化,开发其文化旅游价值[1]。
(四)生活品质
理清当地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发展定位、资源优势、村民诉求,作为农村旧房屋翻新装饰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基础依据,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美化乡村日常生活。
(五)组织建设
结合华新村、大村村、荷塘岭村、洞霞村发展规划,在环境中合理嵌入红色元素,打造红色乡村氛围,提升村委组织公信力和红色文化魅力,使党组织的良好形象深入人心。提升乡村环境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素养、组织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四、价值维度
(一) 换新乡村面貌
改善乡村生活、生产环境,减少土壤污染面积,使尽可能多的河、池、湖水质量达到国家3类水质标准,部分水质达到2类标准,乡村空气基本实现零污染。
(二) 搞活旅游经济
使乡村旅游经济收入在全年经济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上升。
(三)提高村民收入
利用各种方式增加工作机会,让村民切实体会到获得感,吸引部分在外打工青年回乡投身本村的经济建设。
(四)提升文化氛围
活化老旧建筑和历史古迹,打造红色文化活动基地,在村口或中心区域营建至少一片标志性绿化景观,树立一到两座具有当地村域特色的形象标识。
(五)提高村民素质
面向村干部和村民做生态保护、环境建设、设计常识和建筑历史文化的培训或讲座。
(六)巩固项目成果
拟定乡村环境的维护方案,为村民制定一套既简单又可行的适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乡村环境保护实操方法。
(七)形成区域示范
将该项目成果辐射到周边村镇,活化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努力使该项目成为当地片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技扶贫典范。
(八)加强多方合作
与当地市政府、住建局、镇村的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建立良好的、互惠互信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后续的服务跟进和防止返贫工作做好铺垫。
五、策略模式
(一) 田野調查
深入实地考察、走访和调研,对农村生活环境、劳作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旧房屋、田间道路的具体状况,进行村民走访,了解农村人日常活动环境和心理需求,以及当地政策与经济条件,为设计研究收集一手资料。
(二) 分析研究
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和需求展开设计分析研究,并与驻村的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进行紧密合作,为设计方案的前期分析提供多种思路和方案。
(三)综合设计
明确团队成员的设计任务,组织老师和学生进行系列化方案设计。将已开发的绿色设计方法运用于农村旧房屋翻新装饰设计中,将学院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的已有成果进行修改、完善,投入到乡村的生活生产中,并用经验做法为乡村输入新的适用性方案设计,把资源利用率、空间利用率、绿色材料、整体成本作为设计的重点考虑内容, 同时兼顾乡村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为农村新兴技术产业和艺术文化兴村项目提供支持,建设更舒适、更经济、更绿色、更文明、更美观且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
(四)协同定案
积极与村委和村民沟通、商讨,综合考虑乡村扶贫计划项目的统一需求,确定最终可实施的一揽子设计方案和项目开发计划,制定设计方案落实时间表及村容村貌改造流程。
(五)指导实施
跟进建筑环境翻新、村间环境美化、日常用品设计、农产品包装生产、乡村服饰设计、文化艺术节、植物种植园、电商网站设计等设计项目,并在乡村环境及主要产品的使用阶段进行后续的维护设计等工作。
结语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设计帮扶团队应根据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整合老旧建筑维护、农产品包装、农旅经济、文化艺术节等方面,深入展开乡村帮扶工作,继续守望在田间地头,心系乡村,为祖国的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文卫民,文问,张玉山.文化创意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六维模式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0):26-29.
作者简介:高云庭(1986-),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责任编辑李赫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