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路径探究

2023-06-05 12:21董如壮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农科提升路径

摘要:农科大学生作为国家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储备力量,其对涉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影响个人职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当前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兴趣不足、专业认同不强、学习热情较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不同层面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原因, 旨在探讨通过高度重视主流引导、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加快提升学生认知等方式,多方合力,不断提升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新农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新农科;提升路径

一、引言

农科大学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农科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厚植他们的专业情怀是提高农科大学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全面掌握专业认同感对农科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对提高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农村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二、新农科背景下提升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重要意义

(一) 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力保障

专业认同感是一种主观认知,作用于个体的实际行为,专业认同和学习成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联动。专业认同感能够指导和影响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行为,专业认同感高,学生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就高,学习成绩就好;专业认同感低,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就会不足,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滑,对专业学习的忠诚度也会下降。同时,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前期阶段,也是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因此,前期的专业认同感匮乏会导致后期学生在择业时迷茫彷徨,从而影响就业质量和个人幸福感提升。

(二) 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是强化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助推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人,2021年为909万人,而 2022年则达到了1076万人。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 最直接的就是学生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导致部分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仅仅达到了可以毕业的程度,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屡屡受挫。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一环。

(三)较高的专业认同感是提升涉农行业社会价值、推动“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固有的传统认知里,农业是高劳动投入、低回报收益的行业,涉农工作环境艰苦、就业前景“渺茫”。此类传统观念导致城市学生不理解农业,农村学生想要“逃离”农业,众多学生缺乏对农业的学习兴趣。但农业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导农科大学生树立学农报国的远大志向,强化学农强国的历史使命,是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未来推动“三农”工作发展进步的力量后盾和智力源泉,有助于扭转和消除社会对农业行业的固有偏见,推动涉农行业的迭代更新和转型升级。

三、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研究显示,当前农科大学生相对普遍地存在着专业兴趣不高、专业认同感不强、专业情怀较浅等问题[2],导致学习热情不够,學习动力不足,“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现象的存在较为广泛[3],学生未来跨行业工作的可能性较大,最终形成对涉农行业更加不认同的不良循环。这也反映出多数涉农专业大学生在对农业的理解和就业取向上仍然处于懵懂认知和片面理解的状态,同时,甚至出现自我认同的实现受到影响的问题,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迷茫无助,缺乏目标规划,就业信心不足等。

四、新农科背景下影响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

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多种多样,社会文化、国家政策、家庭观念、学校环境等客观因素,个人兴趣、个人性格及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都会对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 国家及社会层面

宏观层面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国家政策两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方面,长久以来,传统观念认为农业从业门槛低、科技含量低、经济回报小,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职业地位低,从而使农业难以形成与其他行业对等的社会认可度,严重影响了涉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感。在国家政策方面,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谋划出台推动“三农”工作的具体政策和重要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大论断,指引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许多新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国家具体政策和重要思想对提高涉农行业的社会地位,扭转社会对涉农行业的不良偏见,提高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具有关键意义。

(二) 家庭及学校层面

家庭观念通常是构成社会观念的更小单元,一方面,在家庭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对农业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传统阶段,并且由于自身从事农业劳动,深知其中的艰苦,是不支持孩子学习农业专业的,认为只有跳出“农门”才能深造,才能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城市家庭的父母多数对现代农业也没有深入了解,对农业本身的认可度较低,从而影响学生从事农业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在学校方面,部分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感和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就业时出现专业能力不突出、就业竞争力弱、找工作难等问题,加深社会固有偏见。

(三)个人层面

个人的性格兴趣及价值观念对自身择学择业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学科特点决定了其适配于不同性格和兴趣的学生。农学类专业是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与化学、生物学、土壤学、气象学等众多基础和应用学科交叉联系,农业科学中的许多现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去发掘和研究,同时科学研究的艰苦性和枯燥性也需要学生有坚定不移的恒心去持续地深入探索。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择业时更注重经济收益,多数群体为追求知识的短期快速变现而选择从事一些周期短、收益快的行业,而忽视了个人长期价值的实现。此外,有研究表明,部分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低是因为他们是调剂到农学类专业的,因此,进校前对该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入学后学校和专业又不能满足其心理预期,从而影响其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进而导致认同感的减弱。

五、新农科背景下提高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有效路径

(一) 高度重视主流引导

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继续保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适当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保护,改善待遇条件,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预期,从政策支持方面为农科大学生站台,为提高农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兜底。另一方面,广大媒体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要主动报道积极宣传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新农科建设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现代涉农行业的发展热点,在社会上普及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引导广大人民关注现代农业发展前景和无限潜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了解农业现状、关心农业发展、支持农业进步的浓厚氛围,从而提高涉农专业的优势和地位,让广大农科学子以学农知农为荣, 以强农兴农为任。

(二) 充分发挥学校作用

学校是学生了解专业、认知专业的主阵地,是提高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键一环。首先,要上好专业思想第一课,做好专业初启蒙。引领学生明确专业重要性,依托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构建多位一体的“专业思政”教育体系[4],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价值观树立和综合素质培养高度融合。其次,要及时更新课程设计方案,丰富学生的专业学习体验。要注重实践性、专业性和趣味性,将一些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引入教学,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5],在教学的基础上,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的比重,在实践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研究,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赛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感,从而在自我成长中增进专业认同感,进行自我激励和主动学习,形成正向反馈。最后,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组建好新农科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教学名师、专业团队。同时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比如设置本科生四年一贯全程导师制,让学生从入学就有专业导师引导,一生一导师,一生一方案,针对学生不同特点提供全过程的个性化教学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專业归属和认同,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加快提升学生认知

学生作为专业认同感产生的直接个体,其眼界和思想至关重要,其专业认同感也会直接影响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一方面,学生要主动提高思想认识,主动了解专业,充分认识涉农专业的特色优势,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规划,做好学业和职业的发展规划,注重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春玲,史俊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定位调整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5):9-11.

[2]李卫祥.地方高校农科大学生就读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1):190-192+196.

[3]付艳红,张士君.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事农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1):107-112.

[4]袁野,郭旭莹,关诗雯,等.涉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05):88-92.

[5]魏志红,申玉林,魏航.引导涉农专业大学生在涉农领域创业就业的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20(30):16-17+20.

基金项目:2022年度扬州大学党委组织部一般项目“党团共建视域下研究生党建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dzg20220018。

作者简介:董如壮(1997-),男,山东鄄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王 昕)

猜你喜欢
新农科提升路径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