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宠 吕晓燕
摘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主题和任务。在这个背景下,“四史”学习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面临着教师配比不完备、理论体系不完善、教育形式运用不灵活等难题。要发挥思政教师主体作用,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创新运用教育新形式,形成全员育人新合力,构建全程育人新思路,从而提升全方位育人新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简介:满宠,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法学硕士;吕晓燕,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邮政编码 25001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2-007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三全育人”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主题和任务,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对于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学习教育效果,培养新时代青年道德品质、理想信念、综合能力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大学生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系统展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四史”学习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
“四史”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华。党史是党领导人民团结进取的辉煌历程;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中国化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史是党领导人民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多领域全方位改革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个从时间上和内容上包含着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过程。“四史”无论是从时间角度,还是从内容角度,都不是单独的“片段”,而是连贯有序的整体。“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通过深化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这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开设和讲授,既是一种启蒙,也是一种延伸。
(二)“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2]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深刻认知,并促使其思想行为与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相符合,从而更好地做到守初心、担使命。高校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相结合,将日常培养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将育才与育人相结合,增强学生学史、守心、担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培养出一代代理想高远、目标远大、信念坚定、敢于作为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四史”学习教育有益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只有以正确的、积极的、严谨的态度求证“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3]“四史”是经历时间检验过、世人求证过的精华和结晶,具有正确的价值指向和思想引领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塑形”阶段。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大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4]有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因此,“四史”作为“营养剂”,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养成具有重要价值。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困境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全员”——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的认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四史”学习教育教师配比不完备、全员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四史”学习教育理论还未完全成体系、“四史”学习教育形式运用不灵活等实践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推进。
(一)“四史”学习教育教师配比不够足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从全员育人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开展学生“四史”学习教育主要还是依靠思政教师,按照《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专职思政教师与学生的配比不能低于1:350。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师的数量普遍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专职教师缺乏,教育效果打折扣,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联动不足。当前高校“全员”参与“四史”学习教育情况也并不乐观,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情况比较明显,有些专业课教师观念转变比较慢,更多精力放在怎么多产出科研成果、如何提升专业课堂教学实效,忽视了“四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高校的专业研讨也缺乏多专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四史”学习教育理论体系不完善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6]只有在完善的、先进的理论体系指引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于“四史”学习教育而言,完善的理论体系对于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高校“四史”教育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更多的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而存在。究其原因,一是“四史”学习教育内涵丰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间上重叠、内容上交织,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完全划分清楚,归类成独立理论体系;二是“四史”学习教育提出时间较短,学者对于“四史”的研究还不深入,缺少相关的理论史料做支撑;三是当前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研究的重担更多地落在思政教师肩上,思政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专项研究上时间投入有限,有限精力下产出的“成果”必定不会太显著。
(三)“四史”学习教育形式运用不灵活
“全方位”育人是高校实现高质、高效育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四史”学习教育应该搭载“全方位”育人平台,全力打造“四史”教育新高地,创新并灵活运用教育新形式。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方式还比较传统,主要依赖于线下思政课程的开设。而新兴的慕课、网络直播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充分地应用到“四史”学习教育当中。从2013年8月以来,在“中国大学MOOC”上,关于“四史”的专业课程还没有出现,仅有15门课在讲述“史学”相关的课程。这说明当前“四史”学习教育的网络教学方式使用还不充分,也充分证明了“四史”网络课程等新形式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慕课等教学平台外,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将“四史”学习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合还不充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以思政教师教育为主体,联合多方教育力量全员育人,提升“四史”学习教育教师配比;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制定完备全程育人方案,优化“四史”学习教育体系;全方位考虑教育资源可用性,创新运用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四史”学习教育活力。
(一)以思政教师为主体,形成全员育人新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类课程要和思政课程相向而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稳步前进。因此,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教育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扩大教育主体,凝聚全员育人合力,共同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四史”。
1.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一是要严格思政教师选拔标准。把讲政治、有情怀、敢创新、开视野、严自律、正人格作为思政教师选拔的基本要求。二是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学习培训。在督促思政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思政教师积极参加报告会、培训会、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理论水平。三是鼓励思政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形成多元主体教育合力。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激发多元主体教育积极性。要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教师的联动。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人生导师作用,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形式与学生一同学习“四史”;专业课教师可以将“四史”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实现课程教学多元化的同时,融入“四史”教育。家庭是学生教育的起始地,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第一任老师的作用,教育和影响孩子深入学习“四史”。全社会应深刻认识“读史学史”“讲史悟理”的要求,形成“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8]的良好风气。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有效提升“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探索全程育人新思路
开展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要以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差异性的教育计划,保证大学生能够全程接受“四史”学习教育,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不断线,全程无空当。
1.把握大学生阶段性学习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9]因此,引导学生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年龄特点,针对性地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合理分布于大学不同年级。同时还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将学习内容按照先内后外、先古后今,横向对比、纵向衔接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学习方案,保证学生得到所需的“四史”教育。
2.增强“四史”学习教育吸引力。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所需、所思精准施教,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学进、学好、学深。与此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认知规律,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授课、交流及不同学习阶段的体会和感悟,细心观察学生言行举动,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聆听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据此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实现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质的转变。
(三)以新形式运用为抓手,提升全方位育人新成效
“四史”学习教育要以资源拓展、手段创新、载体搭建为重点,不断提高育人成效。
1.合理搭配使用校内外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显性资源,开展好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创新形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经常性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灵活的教育实践活动。以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为基础,组织开展“四史”知识竞赛、“四史”主题展览、先进模范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四史”,从而提升育人新成效。要充分利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以“四史”为主题的“四史时间飞花令”“四史讲一讲”“四史专题展”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历史。高校还要深入挖掘当地隐性教育资源,积极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要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抗战遗址、抗战纪念展馆、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先辈的英雄事迹,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从而全面提升“四史”育人实效。
2.多角度讲述“四史”故事。以辅导员工作室、专职组织员工作室为基础,组建师生“四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团、“四史”故事讲述团队等,发挥“以青年视角讲‘四史”的独特优势。制作发放“四史”红卡,以新颖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科特点显著的学院还可以从其专业的视角开展活动,用“声音”和“画笔”讲述“四史”故事,抒发爱国情怀。
3.搭建网络新载体。高校教师要牢牢掌握网络教育新阵地,熟悉网络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成效。学校应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慕课、腾讯课堂等形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线上课程,提高学生“四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弘扬“四史”精神,依靠“两微一端”、QQ表白墻、抖音等媒介上传“四史”学习教育的文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拍摄内容积极向上的“红色”短视频,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学生的话题讨论热度,与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的认识上形成“共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0.
[3]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J].求是,2021(11).
[4]郝平.积极探索高校“四史”宣传教育路径[N].人民日报,2021-06-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6][8]习近平.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
[7][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责任编辑 何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