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思想源流、时代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3-06-04 17:18李栋吕欢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践要求共同富裕

李栋 吕欢

摘要: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既要回答“怎样实现富裕”的规律问题,也要回答“实现谁的富裕”的价值问题,还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发展问题。共同富裕思想发轫于人们对富足生活、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规定于科学社会主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创建,形成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历史性实践中,要坚持科学性要求、价值性目标和战略性发展的统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思想源流;内涵意蕴;实践要求

作者简介:李栋,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讲师;吕欢,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 100091)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2-0001-0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完成后,共同富裕成为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新发展阶段的美好生活应该呈现出何种样态,中国式现代化应汇聚何种发展效应,共同富裕从主体视角提出了系统描述。共同富裕概念有其孕育、形成与发展的长期过程和时代环境,承载着一定社会阶段的历史任务。回溯历史,共同富裕的概念话语演变既穿越时代、体现不同历史主体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又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中不断得以标举,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内涵意蕴与生成逻辑。

一、共同富裕的思想源流

人类在每一时代都面临不同的生存境遇,都在生产生活条件与自身需求的矛盾中提出独特的价值表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所有人的富裕”之概念,在进行科学社会主义论证时阐发了丰富的消除阶级剥削、两极分化思想,提出了未来理想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思想。回溯历史进行思想源流考察以澄清概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前提。

(一)共同富裕思想发轫于人们对富足生活、公平正义的价值理想

中国人对富足生活和平等价值追求的历史源远流长。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话语表达和文化根脉,有学者将之归结为一种伦理价值和文化特性。诸多思想家从巩固封建统治的立场出发提出一系列“富民”思想,如管子在《管子·治国》中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将创富养民作为治国之首要。荀子在《荀子·富国》中警醒封建统治者“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将民富作为国富之基础并予以重视。古代中国人民对富足生活的价值追求在“大同”“小康”“均贫富”等思想中皆有体现。《礼记·礼运》描画出大同世界、小康社会的儒家理想社会,提出对太平治世、百姓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要求以及“等贵贱、均贫富”的伦理要求,这些思想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底层人民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批判和对公平、富裕等理想的追求。及至近代,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振兴实业、分配公平等一系列“民生主义”思想,体现出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矛盾特征以及以公平、富裕为内核的社会发展要求。

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共同富裕是一个被严格限定于分配领域的话题。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意识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冲突,以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批判为基础,提出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共享、按需分配、社会平等思想,内蕴着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核。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理想中蕴含的平等、富裕的思想主张,也因其脱离现实而沦为社会空想。究其原因,罗尔斯以抽象人性论、社会契约论为主轴构筑的政治伦理,强调分配正义,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原则、机会均等和差别性,本质是坚持资产者受益最大化原则下调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性。实践在不同时代境遇下具有其历史限度,人的思想认识、理论主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也呈现出独有的认知模式和价值形态。

(二)共同富裕思想规定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创建

实现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将共同富裕讨论严格限定于分配领域的局限,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高度提出“所有人富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问题意识中,“所有人的富裕”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阶级社会提出这个目标既不现实也无可能。马克思揭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限度与生成逻辑:无论“所有人的富裕”的历史目标,还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的丰裕生活,只有在未来理想社会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并将共同富裕定义为“共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享受”,并将之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列宁强调,在新社会条件下必须坚持共同劳动原则,共同的劳动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在此,列宁延续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经典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思考转入社会主义条件下“何以实现”的层面:一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对象和目标,强调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基础上,使全体工人和全体中农“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2]二是将富足生活纳入“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3]的发展愿景,提出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三是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社会生产与分配以实现所有劳动者的富足生活。总体来看,列宁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定与发展路径,即在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调节产品分配,使所有劳动者过上物质富足的生活。

(三)共同富裕思想形成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和新时代伟大实践中

不同时代历史主体所提出的历史任务都根源于当时人民的现实需求。共同富裕正是在科学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的历史任务。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呈现为以下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关注农民群体的贫困问题,党的文件中出现共同富裕概念,并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1953年12月,党中央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依据当时中国落后农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提出“使农民能够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的历史任务。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根本性质的任务”[5]确定下来,并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是摆脱贫困落后的重要动力和发展路径。毛泽东在论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时提出“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6]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与农业合作化、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等紧密联系,体现了新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生产与群众需要相统一的历史自觉。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共同富裕概念逐步被学界和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与显性话语标识。邓小平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他提出“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7]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理论归纳,将社会主义社会推动自身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价值目标设定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二是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先富带动后富”的现实过程。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9]通过阶段性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10]党的十八大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了总体规划与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攻坚取得全面突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十个明确”并强调立足新时代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党的二十大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未来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安排。同时,党中央还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支持浙江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实践语境下,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凝聚,内化为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意蕴

诉诸概念话语分析,共同富裕既要回答“怎样实现富裕”的规律问题,也要回答“实现谁的富裕”的价值问题,还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3]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共同富裕概念一经概括,即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把握“富裕”的主体诉求、价值目标,二是实现“富裕”的客观逻辑、实现路径。共同富裕的新時代内涵意蕴主要包括对象范围、主体要求、实现条件、发展战略等内容。

(一)从主体范围来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关于“为谁实现富裕”和“实现什么样的富裕”的问题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揭示了财富的本质,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4]将“所有人的富裕”作为现实“人的自由发展”的过渡阶段。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生活境遇将得到极大改善,一切社会成员“富足的、充裕的物质生活”将得到满足,从而为人的素质提升、个性发展等提供重要保障。毛泽东在谈及发展目标时就特别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15]邓小平结合社会主义基本要求来认识,提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16]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定性,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17]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必须走共享发展之路。所谓“共享发展”就是要强调“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以不断缩小差距;从发展效果上要“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立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18]总体来看,共同富裕应体现出个人生活富足与社会整体进步的统一,特别是应体现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和生活环境、社会秩序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共同富裕体现了思想理念、本质要求与发展战略的贯通性、整体性。

(二)从主体要求来看,共同富裕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协调,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一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新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指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要求,更凸显为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这成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命题。新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问题,既关涉人们的心理需求、文化价值和精神信仰等方面,又关涉人们现实的思想交流与知识创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文化品格与文化追求等现实生活的内容。不断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新时代需要,要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要求,以及不断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等,推动实现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均衡发展。

(三)从实现条件来看,促进共同富裕应把握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19]的实质问题。1876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解放生产力的先决条件,构成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享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制度前提,并强调“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20]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理论论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生产和生产力发展条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其二,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以实践为基础打破资本对社会的控制,从而走上一条消除少数人财富独占、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其三,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最终目的,从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历史长时段趋势看,共同富裕是迈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前阶。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好创造财富问题,要坚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原则”,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要解决好财富分配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制度,这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激发多种市场主体、市场要素的活力,实现先富带动后富。

(四)从发展战略来看,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在解决地域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不断释放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推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逐步走向较平衡、较充分的发展状态,进而催生更高水平的发展境界;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制度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四个方面战略安排,[21]为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实现路径。

三、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性、实践性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概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共同富裕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又不断回应人民需求的最新变化,并具体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工程和战略安排。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科学性要求、人民至上的价值性要求和战略性发展步骤的统一,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性实践中把握正确导向和基本要求。

(一)深刻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性要求

马克思强调,“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2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提出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从而将之奠定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了我们对共同富裕的科学性认识。立足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决定了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当前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23]处理好发展的质、度、效关系。

(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点,深刻揭示了人的发展以及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观的价值性要求。中国共产党提出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是人民立场和时代逻辑的必然产物,这既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又立足于社会生产对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反映着人民需求的最新变化和发展愿望。在新发展阶段,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24]为推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发展理念和价值遵循。一是要通过人人参与、共同发展来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前提。要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投身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每一个人的勤劳智慧和创造潜力,使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二是要通过合理分配、共同享有的制度安排来保障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三是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三)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分步骤推进

历史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表明,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必须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纳入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分步骤推进。一是把握大局并兼顾阶段任务,既要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又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循序渐进性。二是要立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贯彻“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要求,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现实路径,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试点经验引领带动整体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历史表明,推进实现共同富裕是長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在不断解决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现实问题破解、坚持共建共享与改革创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的不断提升中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2.

[2]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9-472.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6.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69-570.

[5][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22.261.

[7][8][9][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373.374.364.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1-22.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2.

[12][2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4.

[13][17][23]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1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6-11.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2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6-49.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责任编辑 何爱云)

猜你喜欢
实践要求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英国的高等土木工程教育概况
深入学习理解习主席关于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四有”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敬业精神培育研究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核心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