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分析

2023-06-04 07:34:57王晓青
教育界·A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气候深度教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重视素质教育,而深度学习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应用深度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地理思维。文章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进行探讨,期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初中;地理;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晓青(1988—),女,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学。

深度学习是一种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对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并“吃透”重难点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地理核心素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一、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元认知体验,并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与想法,积极寻找学生的优点与闪光点,通过正面评价来鼓励、表扬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助力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海陆的变迁”这一课时,该课的教学重难点内容为大陆漂移,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模式,教师以趣味性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人类在这里找到过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之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播放动态图为学生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后,教师再展示个别海陆变迁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学生根据资料发现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有相似之处,海牛与鸵鸟在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均有踪迹,总结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人类活动等。

教师再引出大陆漂移假说,让学生就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与辩论。这样的辩论活动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加深对“大陆漂移假说”的理解与记忆。随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大陆漂移的相关动画视频。在观看完动画视频之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有学生总结如下:“两亿年前的地球是一整块大陆,各个大洲相互连接在一起,而大陆周围是海洋,原始大陆在缓慢漂移后,分离为几块,最终形成如今的四大洋、七大洲。”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了肯定与鼓励。

教师再带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5·12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同时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汶川地区容易发生地震?而江浙地区地震较少?”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汶川地区位于板块活动剧烈地带,岩石层断裂,会形成地震,而江浙地区不在地震带上,所以不容易发生地震。”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避震小游戏,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以趣味性教学方式一步一步营造深度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主动参与讨论并深刻掌握新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及地理核心素养。

二、问题驱动教学—发展综合性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的“考点”课堂、“知识点”课堂相比,以问题为驱动,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多角度、多要素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资料搜集、集中讨论、自主思考,最终解决问题,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中,发展综合性思维[1]。

例如,“地球的运动”这一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知识较多,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并理解地球自转周期及相应的地理现象。

教学时,教师首先以一个设问导入教学主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太陽东升西落,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种直奔主题的设问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搭建问题情境,问题1:“我们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那你们知道太阳一天中的位置变化吗?”问题2:“同学们知道月亮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形状变化吗?”教师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思考问题的答案。

在经过自主探讨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1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1天。

随后,教师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教师提问:“什么是夜半球?什么是昼半球?为什么会出现夜半球与昼半球?”学生回答:“因为地球属于球体,所以太阳的光线只能够将地球的一半照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天,因此被称为昼半球,反之,没有被照亮的半球为黑夜,可以称为夜半球。”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没有产生自转,那么地球上还会出现昼夜之分吗?失去自转后,地球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还会出现黑夜与白昼吗?”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回答:“如果地球不自转,那么就不会有昼夜之分,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很热,而未被照亮的部分很冷,地球的生命可能不复存在。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球体,那地球则会失去黑夜,一直处于白昼中。”

教师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时差原因:“教材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能够反映什么情况?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你们能够列举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吗?”学生回答:“这句话能够说明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与西边地点时刻相比,东边地点时刻较早。”最后教师总结:“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为时间差异、昼夜更替。”

教师以学生实际学情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秉持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于知识表面,而是深入其中,探寻知识的本质。如此,学生的地理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核心素养也得以提升。

三、开展图像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力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属于第二语言,是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地图来习得地理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现象的特点、成因、变化规律等。可以说,地图具有其他文字资料所难以替代的优势。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世界气候分布图。在地理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世界气候分布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地理图像。在熟悉掌握该图像的知识点后,学生就能够掌握全球气候的分布情况、特征以及成因。

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读世界气候分布图的图名、图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气候类型名称,并了解气候会因区域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变化。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会分辨气候类型,让学生掌握温带、寒带、热带的划分方法。教师再让学生排序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使学生对其气候类型差异产生清晰认知,并能够利用直方图来分析南半球、北半球的气温差异,从而掌握地球上各个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即夏雨型、冬雨型、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

在学生掌握全球气候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归纳气候类型特点,如高原山地气候降水比较少,夏季温和,冬季寒冷;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夏季温暖,冬季温和……

教师再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学们,通过对世界气候分布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那么应该如何判断与区分这些气候类型呢?”学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回答:“依据季节分配、年降水量能够确定气候类型,其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具有全年多雨的特点,而且降水均匀、降水量较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属于夏雨型,具有降水多、气温高的特点;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全年少雨型,全年各月都降水较少;地中海气候属于冬雨型,具有降水多、气温低的特点……”

地理图像是直观解释地理现象、原理、知识、规律的最佳资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识图能力、记图能力、析图能力均属于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利用地理图像开展教学,能够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图像能力。学生在形成一定的识图、记图、析图能力后,有利于准确、快速地理解、记忆图示重要信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力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提高地理学习兴趣[2]。

例如,在“自然资源概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后,设计了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资料,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白色污染的恶劣影响。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实践调查,调查周边超市、商铺、农贸市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将调查结果整理好后编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调查结果。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般超市的塑料袋控制情况良好,大多数超市有偿提供塑料袋,但大部分商铺、农贸市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较为随意。

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况,从顾客、商家、社会等层面展开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建议。有学生提出:“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力度,拍摄公益广告来帮助群众了解塑料袋和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出台政策规范各类型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各个居委会也应参与到环保宣传中,使社区居民能够充分认识到布袋购物的好处,居民在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后,才能摆脱对塑料袋的依赖。”

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地理实践力,形成环保理念,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礎。

简而言之,为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地理能力,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图像教学和设计实践活动四种策略来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深入探究地理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指向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气候与人类活动”为例[J].地理教学,2022(04):28-31.

[2]梁颖思,冯桂萍.深度学习下初中地理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为例[J].地理教学,2021(23):33-36,41.

猜你喜欢
气候深度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