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方法探究

2023-06-04 13:06李怡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方法探究数学文化教学内容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来说,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等方面的发展都属于数学文化。当代小学数学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和观点都不断地在完善,相比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来说,数学文化晕染下的新型课堂不仅能让教学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而且对促进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方法,从多方面做出具体的方法诠释,以期为今后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借鉴启发。

【关键词】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  教学内容  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2-0181-03

如果数学仅仅是用数学知识来衡量的,那么这种教育是肤浅的也是苍白的,而数学文化恰恰让这一教育拥有了底蕴和内涵,所以现代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加大对于数学文化相关内容的挖掘,要不断地将数学文化相关内容渗透到实际的学科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环节中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以及这门学科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高效的提升。在数学文化课堂的教学环节中,课堂的渗透应该更大程度上注重方法策略,在数学文化的教学渗透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让数学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可教学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保障数学教学的教学效果。

一、追溯数学文化载体

数学史的发展是悠久的,这也是数学文化其魅力之一,数学的魅力蕴含在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中,数学知识点从它被发现,直至被完善,经历了各个时代数学家们的长期努力,这些努力最终发展成为现代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对于数学文化历史的追溯,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刻苦的数学学习精神,数学史是数学文化渗透教学的典型载体,通过设计与课程相关的史料,与学生一起追根溯源,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1]。

例如开展数学文化历史讲坛,让学生养成自主搜集数学文化相关素材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有关于数学文化的实践活动,让数学文化中的美学和智学双向启发学生的大脑。还可以寻找数学文化中的趣味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作为他们学习数学文化的辅助性教学材料,让学生学习和探究数学文化的兴趣得到激发,这一举措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分数的起源与发展”,追根溯源,真正实现数学史与数学学习的有机结合;学习竖式计算时,可以巧妙自然地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切实体会我国使用十进制的优越性和乘法口诀表的简洁美,从而油然生成爱国主义的自豪感;有一句古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六年级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画圆工具“规”入手,引导学生体验古代人画圆的智慧和局限性,从而引出现代圆规的使用原理,在历史的浸润中提高数学的素养。

除了数学史之外,其他载体也是我们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来源[2]。比如,学习因数与倍数时,可以拓展对时间进率的设置、蝉的奥秘等生活中蕴含的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了解,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感受数学在自然与社会应用、人类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贡献与意义,深化对数学的理解,提升数学素养;在学习《比的认识》时,向学生介绍黄金分割比,欣賞美丽图片的同时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让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人文艺术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巧用数学文化载体是渗透数学文化教学的最直接的、最具代表性的策略。

二、解读数学文化语言

数学科目和其他科目一样,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这种标准和尺度能够让人们在数学学习中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得到同一概率上的相似性。而数学文化恰恰就是数学标准和尺度的前提和基础。数学文化不单是一个文学性的概念,它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感化,这种感化分为两个层面上的感化,第一层面是将人或事物进行数学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寻找它的数学属性,用数学化的语言、数学文化去看待描述整个世界[3]。第二层面是数学化人或事物,也就是说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改造世界中的人或事。举个例子来说,冰箱中有8个苹果,我们再放进去7个苹果,冰箱中就一共有15个苹果,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7+8=15”,这个式子就是数学化的生活现象。但是反过来说,7+8=15这个式子,又不单单是对这一个生活现象的反映。如,一个车上有7个乘客,又上来了8个乘客,现在车上一共有15位乘客。数学的语言是严谨的、简洁的,但这种简洁之下的结构形式却是极其缜密的,而这也恰恰就是数学的独特魅力之一。教师可以从此处下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文化的表述,数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是广泛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概念型教学中,要逐字逐句地对数学字词进行认真剖析。教师在教学上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同样拥有严谨和科学性。这种思维的培养构建能够让学生在之后对于数学图形和数学文字的理解上更加简单明了。例如在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现结合率、分配率的各种符号表达形式,在给学生讲解完之后,让学生尝试着如何用文字来描述符号表达式,这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是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懂得死板的运算,但不懂得其中的方法和多方面意义,学生对于知识真正的理解,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能将所讲的知识点正确地口述出来。如果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那么一定是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片面性,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一表述完之后,然后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归纳,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文字表达,如,三个数相加,两个数相加再加后一个数,或者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前一个数所得的结果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子媒体、海量的网络资源,给学生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将数学符号式子用文字表述得更为清楚。这种表述也是进一步地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符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让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外在魅力得到统一的展现,为学生后面学习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做好基础铺垫工作。

三、挖掘数学文化资源

挖掘数学文化,可以从多种途径来搜集文化资源,如与之相关的文化著作、文化读本、权威网络——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维普网等途径。如《圆的面积》这一课教学中,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而课外的数学资源还可以进一步查找,比如刘徽的割圆术、《九章算术》中记录圆面积的方法等知识来帮助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感和数学学习兴趣。在充分挖掘数学文化的基础上,为我们进一步解读了如何有效整合数学文化,合理植入数学课堂。有效地整合数学文化,可以分为附加式、分散式和融入式三种方法。附加式是指单独呈现数学文化,以文化欣赏为目的,感受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分散式是对接知识线,分散插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探究的价值和古人的智慧;融入式是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再现经典,激发创造精神,感受文化魅力。而数学文化的运用水平,要逐渐从简单、生涩的附加式过渡到自然、探究的融入式。融入式的运用水平更能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这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挖掘数学资源,还要整合数学资源,这是值得教师深入研究思考的方面,如何能自然合理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再现经典,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感受文化魅力,这才是更高水平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路径[4]。

四、关注数学文化探究過程

在数学文化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关注数学文化的眼光也很重要,这种文化的战略眼光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对于数学文化因素的关注不应该仅限于表面,要学会关注数学文化的内涵,学会挖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过程中不断获得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经过“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5]。然而,单一的附加式课堂上数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在操作中观察、对比、思辨、反思表达,将操作经验进一步提升到思维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建立知识模型。所以教师在数学文化的探究过程中,可以从数学文化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创新,首先就是教学情景创设阶段,其次就是教学活动探究阶段,再次就是教学实践操作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创新设计,能够让数学文化更加准确,更加真实地扎根在学生的数学思维大脑中。

课堂的教学活动探究阶段和实践阶段是学生最能亲自体会数学文化的主要环节。根据数学文化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数学的存在。因此教师要注意将学生身边的数学文化与数学课堂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发现数学之美。数学文化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让学生记忆深刻,重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数学文化,主动地关注数学文化的探究过程,这时候学生不再是学习者的姿态,而是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认识到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必要性。

五、培养数学文化学科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也是小学数学文化教育融入教学的有效探究之一,学科素养的培养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毋庸置疑的[6]。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前,首先需要正确理解学科素养的含义,素养也是一种修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长时间做一件事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在学习中学科素养被人们定义为思维素养和方法素养,这就像社会各行各业一样,它是一种基本的专业素质,学科素养的形成首先在于对基础数学知识的积累,以及基础数学技能的形成,学生在拥有了一套完善的数学经验之后,能够有目的地达成自己所要求的基本目标。也可以说学科素养也被数学文化所包含,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形成和数学文化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以及长时间训练后所达成的。长时间的训练不仅仅是指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指对于数学学习经验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说学生拥有了数学经验就是达成了教学目标,而应该说,学生在拥有数学经验后,能不能学会引用数学经验,合理科学的应用才是对数学经验的完全吸收。例如,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明明学生都是自己教出来的,都是在同一个教室里进行学习的,但是在最后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上却出现了层次,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掌握更加复杂的没有学习过的知识,但一些学生连自己已经讲过的最基础的知识都不会。这种差异性和层次感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在学生之中数学素养的参差也就体现了出来,数学素养并不单单指的是数学的计算速度或者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熟练程度。而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结合的综合性思维方式,这部分学生的显著特点在于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到认识一切的客观事物中。特别是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来说,教师认为简单的知识,不需要过于复杂地进行框架的构建,而这恰恰就是学生层次感造成的问题所在,所以小学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地对数学习题进行归纳分类,让学生完完全全地掌握一类习题的多类解题方法。

六、结语

总的来说,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逐渐渗透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这一主体,在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能够起到深远的影响。数学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基础文化的认知,并且逐渐架构对于数学知识的思维体系,促进小学生能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较为理性的逻辑思维。此外,教师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灵活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沟通,借此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木英.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数学文化教育的课例实践探索——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2(19):81-83.

[2]王新霞.聚焦数学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路径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6):137-139.

[3]程粉霞.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路径[J].新课程,2022(21):116-117.

[4]李瑞宝.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5):221-223.

[5]王文哲,孙庆波.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4):79-80+137.

[6]蒋宁.浅谈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2020(22):81.

作者简介:

李怡(1995年—),女,山东青岛人,二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小学数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方法探究数学文化教学内容
营造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探究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谈成本会计中费用分配方法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