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涛
要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班主任应当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基于初中生的成长规律以及发展特点,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德育工作保持高度重视,将德育工作理念与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了解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德育观念比较落后
教育观念先进性不足是当下班级管理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班主任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成绩较差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学生有时会被认为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会使得德育教育无法有效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
2.德育内容不够丰富
如果教育经验相对匮乏,难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表面化、形式化,无法与班级管理工作实现深度融合。在实际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学手段以及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会导致学生的品质、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培养,意志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严重影响班级管理德育的实效性。
3.德育环境日益复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相应的网络信息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初中生认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实际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班主任管理难度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下降。
二、明确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基本德育原则
一般而言,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基础。《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工作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文明习惯,并加强对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该项内容明确表示德育工作是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基本工作理念。而且,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实现个体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基本德育原则之一。
第二,实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班级德育管理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所以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当秉承“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原则。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品德认知,还应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最终使道德品质外化成为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三,保证班级管理德育的阶段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统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落实,因此应将工作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小的工作目标,并进行高效落实。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必须保证德育的阶段目标是与整体目标相统一的,从而使得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性目标的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
三、在班级管理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德育策略
1.积极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為了保证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其实际价值,班主任应当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并综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完善,使得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在应用该理念开展班级管理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常与学生谈心,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及行为。由于初中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还相对较低,在学习过程、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困难,其消极状态会外化、显现,只要班主任认真观察,总能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因此,为了保证自身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班主任应当做到“明察秋毫”,与状态不佳的学生积极交流,了解其实际心理状态,进而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管理。
其次,在开展班级管理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与学生的高水平交流,积极掌握与学生的交流技巧,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学生的状态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当对学生的积极心态进行有效培养(因为消极情绪的产生与学生的积极心态水平较弱有着直接关系),帮助学生无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积极向上,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科学设置班级德育目标
在对班级管理德育目标进行设置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综合考虑当下班级的实际情况,确保班级管理德育目标与班级现状相匹配。在工作中,具体班级管理德育目标的设置方式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深入研究班级管理德育制度。班级管理水平的每一步提升,都需要依托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班主任应当明确当下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目标,对班级管理德育制度进行合理设计。该制度的有效应用,不仅可实现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德育工作的认知,确保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效达成班级管理德育目标。
第二,合理规划学生能力发展目标。班级管理德育工作的开展并不只是要求学生在班级内遵守纪律、规范行为,而要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保证该目标的达成,在对制度进行健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为学生设计综合素质发展的根本目标。可将总目标分化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能力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达成相应小目标,最终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3.合理规划班级德育内容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持高度重视以及尊重,并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接受管理以及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不足,端正自身品行,从而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德育的实际价值,实现班级管理工作以及德育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另外,在对班级管理德育内容进行规划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在其中加入生活化内容,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以及德育教育工作当中。
例如,为使学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主任可以当地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积极开展学习,加深相关认知,最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如,在丰富班级管理德育手段方面,班主任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視,在开展管理工作以及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实现相关工作的趣味化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得到充分熏陶,从而认识到班级管理以及德育工作的实际价值,并加强对自身道德品质的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除此之外,班主任也应当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以自身实际行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对班级管理以及思想品德修养有正确的认知,并在班主任的正向影响下,实现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
4.创新班级小组管理新模式
相较于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有着更为显著的优势,既能彰显“人本”管理理念,又让班级管理变得更加人性化。在该管理模式下,班级管理权限由学生掌控,鼓励人人参与班级管理,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这对班级管理效率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出现教师过度操控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或者完全放任不管的情况,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把握评价干预的“度”。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学生最终的管理结果。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学生个体评价与小组整体评价的兼顾。比如,针对表现优异的组员与小组,教师可加以表扬,但同时也要指出其管理存在的瑕疵。针对表现欠佳的组员或小组,教师则应考虑到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自尊心,不给予直接批评,而是以正向鼓励的话语为主。但对于违反纪律的小组成员,教师还应私下给予恰当的教育与批评,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上述合理的评价与干预,既不会打击表现欠佳的学生的积极性,也避免让表现良好的学生骄傲。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法不会过度干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进程,更有利于管理作用价值的彰显。
总之,将德育理念与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对于促进两项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班主任应当加强对二者融合的重视,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价值,从而实现良好班风的打造,提升班级整体综合素养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燕山中学)
责任编辑:刘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