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伟 王建
目前,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也就是思维和情感高度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基于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应有之义,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是深度学习的起点和基础。
“沉浸”一词是指人们投入到某种活动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扰影响的一种状态。在心理学领域,沉浸理论也被称为心流理论。心流指的是当人们从事某项任务时,所产生的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沉浸式学习就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互动为手段,强调特定情境的营造,并將学生带入其中,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情感体验,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吸收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方式。因此,从本质上来看,沉浸式学习也就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沉浸体验的过程,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深度学习行为。
我们在执教《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时,尝试带领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历史的人间烟火,收到了良好效果。下面,笔者就以本课设计为例,试对历史课堂“沉浸式学习”的设计问题作一探讨,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创设多样化情境,营造沉浸氛围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若要消除学生对历史事物的隔膜感,教师便需要想方设法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神入其中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历史浸润中获得真实的感触,从而习得知识、养成素养、培育情感。
沉浸式学习的第一步从课堂导入开始。譬如,我们在本课导入环节采取的是播放泉州申遗宣传片的方式,并随之抛出了以下问题链:
一个曾远离中原的边陲之地,为什么有一天会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这个并不属于黄河、长江流域的海港,却缔造了10到14世纪世界体系中最繁盛的东方传奇,谁最先触发了这次持续四百年繁荣的机关?又是谁将逝去的千年岁月一直带在身边?……
精彩的视频与层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而且开始进入身临其境的沉浸状态,产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们以“稻米之路”“瓷器之路”“城市之路”“及第之路”四个板块环环相扣、次第铺展,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像一名导游引导学生在宋元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画廊之中徐徐而行。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认识这一时期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我们通过创设立体、真实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并最终以“流动性”将它们串珠成线。本节课的情境呈现方式具有多样性,如视频、图片、诗歌、史学著作、语言描述等;既有复杂情境,也有一些独具匠心的细节。比如,穿插运用了山东济宁地区传承至今的历史名吃——甏肉干饭,并将其来历向学生做了如下介绍:
甏,源于江浙地区的吴语发音,是一种来自南方的容器。甏肉干饭是当年江南船民一路向北行船时的必备食物。多年以后,那些船民和繁忙的码头早已不见踪迹,而他们随身携带的烹饪工具和发明的食物,却留给了今天。
此外,我们还结合运用《清明上河图》的传奇经历、喜欢观看女子相扑的宋仁宗等历史典故,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的历史现场,感受历史的鲜活与生动,全身心沉浸于那个“活化”了的历史情境之中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沉浸式学习”主张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沉浸到特定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以此获得学习上的最佳体验和收获,而历史内容存在形式的过去性也决定了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教师要精心挑选丰富多彩的材料创设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情境,在情境引领下使学生沉浸于学,乐在其中,悟得真味。需要强调的是,情境的创设既要丰富,又要严谨。譬如:我们在本课的“瓷器之路”部分展示了宋瓷的三件经典作品,并在三幅图片下特意标注:“现收藏于某某博物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通过这样的细节化处理,向学生传递严谨治学的态度。
二、设计探究性活动,实现思维沉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沉浸在历史氛围中,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迁移与应用,促使学生的思维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以提高其理解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譬如,我们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版块,每个版块设有一个探究活动,分别为:
探究1:宋元时期,大量稻米及其他丰富资源从江南一路北上,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促使这一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2:请同学们对图中的遗产点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
探究3:依据材料概括宋太祖以及大臣关于迁都的主张,并分析各自的理由。
探究4:与唐代相比,宋代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影响?
这些探究活动有的是自主探究,有的是合作讨论。除此之外,课堂上还有不少师生对话,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如:元代大运河与宋代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从宋元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最后,我们采取了开放性的追问式结尾:宋代是“可气”?“可怜”?“可悲”?还是“可爱”?宋韵还有哪些体现?
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那样:“深度学习”的精髓在于培育学生成为“探究者”与“思考者”,而非“记忆者”。[1]我们认为,只有学生的思维始终沉浸在学习过程之中,他们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才能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三、重视人文关怀,体现情感沉浸
现行高中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基于此,我们认为,在设计、教授经济与生活类的内容时,教师要更加充分地挖掘蕴含其中的育人价值,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关怀。
譬如,我们在本课的第三部分“及第之路——从一个人看‘唯有糊名公道在”,浓墨重彩地讲述了范仲淹的故事:
公元1014年的一个清晨,睢阳应天府书院如往日一般书声琅琅,不料早读还不到一个时辰,学子们便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原来是皇帝宋真宗路过,学子们都一睹龙颜去了,却有一人诵读依旧。同窗不解:“皇帝到此,千载难逢,怎可错过?”学子随口答曰:“日后再见,也未必晚!”第二年,这名学子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山东一家朱姓大户,范仲淹成年后,立志重振范家。求学期间不曾解开衣衫好好睡觉,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聊以果腹。范仲淹及第为官后,胸怀天下,政绩斐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正是他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既领略了范仲淹排除干扰、勤奋刻苦的扎实学风,又重温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发揮得淋漓尽致。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对泉州遗产点进行分类,学生的探究任务完成后,教师又进行了如下点拨:
“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遗迹,体现了各种宗教和谐共存、多元文化兼容并包。泉州天后宫是全世界最大的妈祖庙,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最大的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关帝庙比邻而居、相安无事。”
用宋元文化的宽厚、包容、开放教育学生理解、尊重他人和其他民族,认识和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形成兼容并包的开放胸襟。最后的开放式结尾,旨在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评价问题,避免单向度看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沉浸式学习重视学生的价值判断、情感体验,教学不仅要“深”进去,还要“远”开来。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实现人文浸润,发挥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功能。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的内容,教学立意要高远,着眼于学生的今后成长、未来发展,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浸润,获得今后幸福生活的品德与素养,在平凡或不平凡中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四、运用优美语言,丰富审美沉浸
最近几年,一些原创文化电视节目强势出圈,引发观众热捧,如央视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节目等,它们借助科技、艺术等手段,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文化之美,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节目的思路和效果值得历史教师思考借鉴。我们在设计《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时,也尝试借鉴了这些文化节目的创意,从而使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始终给学生以美的体验,不仅有宋瓷之美、名画之美、遗产之美、宋韵之美,还引入了大量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譬如,我们为本课拟了以下四个标题:
一、稻米之路——从一条河看“稻花香里说丰年”
二、瓷器之路——从一艘船看“涨海声中万国商”
三、城市之路——从一幅画看“汴京富丽天下无”
四、及第之路——从一个人看“唯有糊名公道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课对于诗歌的引用也是俯拾皆是、恰当自如,例如:“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孤村到晓尤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等等。这些诗歌、瓷器、名画、世界遗产等,都在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使学生在文化之美的浸润中增强文化自信。
另外,在课堂教学语言方面,我们进行了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力求语言生动优美,从而很好地发挥了叙事沉浸的作用。如:
师:“公元720年的一个秋日,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的宫观内,传来一阵阵声调哀切的琴声。一位书生妙年洁白,颔首低眉,信手拨动着琴弦,抚琴书生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王维。王维,少年多才,因首次科举应试落第,不得不去找门路行卷,被引荐给了玉真公主,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这段语言叙述画面感极强,使人情不自禁地神入其中,从而对唐代科举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与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形成了对比烘托。
审美体验是学生沉浸式学习的重要一环。历史是浩瀚宽广的长卷,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美的因素,将美育融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收获历史知识与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遗产中感受美、体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还要多读书、多积累,锤炼教学语言,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语言使学生沉浸在真善美的学习氛围中,最终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
需要说明的是,沉浸式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结合校情、学情设计开发学科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如,本课最后的开放性结尾可以进一步延伸,设计成一节活动课,或者让学生写成小论文进行展评,等等。这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统筹安排教学时间,从而促使学生的沉浸式学习进一步走向深入。
【注释】
[1]钟启泉:《深度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2页。